靳艾
(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7)
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目标,教育部已明确提出,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当前社会中各个行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都非常大,因此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水平和教学质量也就成为人们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问题。但是在目前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部分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效果与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关键的原因还是没有建成一支既具备一般教学能力、又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社会中大部分的人都在呼吁高职院校中的教师需要成为“双师型”教师,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但是其中还存在很多人不明白“双师型”教师的意义和内涵,部分院校对其理解仍处于模糊不清以及模棱两可的层面上,在这种状态下开展教师队伍的建设显然会存在一定问题和缺陷。为了能够帮助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转变成为“双师型”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确“双师型”教师的意义和概念。
首先是从个体层面来进行分析,“双师型”教师就是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互结合[1]。部分教师对于“双师”的理解就是认为其是“双证书”或者“双职称”的意思,部分院校对于“双师”的理解甚至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其认为只要教师拥有对应的技术职务以及职业资格证就满足了“双师型”教师的条件和资格,因此对于其实际的能力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考核就直接录入到系统中来,从而导致了教学的水平并不能达到预期标准。但从“双师”的真正内涵上来看,无论是“双证”还是“双职”都不能算是“双师”的真正意义,从个体层面的角度出发,“双师型”的含义应当是要求教师能够拥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具备优秀的实践能力,在实际开展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将这两点进行结合。
其次是从结构层面来进行分析,“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包含两类人员,一是校内培养的“双师型”专任教师,二是聘请的来自企业的校外兼职教师。两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校内“双师型”专职教师的主要优势在于学历、职称高,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基础,擅长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教学,尽管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出台政策、保障经费,专门支持教师去企业实践,但是毕竟每年只有个把月的时间,在系统熟悉基层生产、历练过硬实践技能上和预期是有差距的,在实践教学能力上来看大多很难达到外聘兼职教师的水平,而校外兼职教师一般在学历、职称方面相比较教育行业弱,理论知识功底及教学方法有欠缺,但是他们长期在行业一线工作,了解行业发展前沿技术,且具有最贴近于企业需求的实践技能,是彰显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特色的重要方面。
在当前教育业的背景之下,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能够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成为“双师型”教师,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就是职业定位模糊的问题。由于目前对于“双师型”的内涵以及概念还无法进行有效的划分,因此大部分教师对于“双师型”的内涵都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多数职业院校对于教师的职业定位也还处于模糊的状态中[2]。目前大多数的人员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定位存在3种不同的看法:包括了行政式标准、院校式标准以及学者式标准。其中行政式标准的教师比较侧重于自身素质的培养,教育业要求此类教师应当能够在满足基本的教育素质之外还需要能够强化自身其他方面的素质;而院校式标准的教师则是比较强调教师需要能够有效集合自身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的结合,将两个能力进行结合从而开展教学,达到对应“双师型”的目标;学者式标准则是侧重于“双师”素质“冰山模型”的隐形或者理论部分,对于显性或者实践部分则较少关注。通过这3种对于“双师型”概念的理解,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双师型”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和误差,因此在当前教育业中开展对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尚还处于一定的困境之中,无法有效进行建设。
高职院校整体“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动手能力强的教师更少;同时,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中中级以下职称人员、本科及以下学历人员占主体,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偏少,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偏少,大多具有高职称、高技能的人员因本职工作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到学校来系统进行教学工作,同时聘请费用也体现出了行业的较大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产教融合的“双师型”建设成为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师资队伍的培养渠道大多还停留在大学进修、国培省培等方面,大部分院校尚未开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师资联合培养、双向流通渠道,师资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同时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协同育人上和企业缺乏交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还不紧密,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存在脱节。行业、企业等主动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不高,职责权利没有明确界定,内生动力不足。政府层面,一些地区还未将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产教融合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另一方面,还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中,校方对于产教融合无法达到对应的重视,因此教师也无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做到产教融合,“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应当有效结合产教融合,因为传统的教师进入到岗位中基本上都是通过学术论文的形式,这样的情况下其自身的实践能力就较为薄弱。即便拥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也无法达到对应“双师型”的标准和要求,算不上真正的“双师型”教师[3]。在进入到岗位之后,校方也无法提供对应良好的产教融合来帮助教师完善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导致了教师上岗之后仍然无法拥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只能够通过理论知识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对于学生们来说也无法达到对应的教学要求和效果。
在当前产教融合的背景之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进行建设,当前社会中各个不同的行业同样也在不断发展之中,对于不同专业的高职院校教师来说,只有良好的跟随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来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才能够成为更加全面的“双师型”教师,在实际的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校方需要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办法进行一定的调整。例如,积极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中关于高职院校招聘专业教师的要求,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减少直接招聘应届毕业生,同时对于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及高级职称的高技能人才,适当放宽学历要求的政策。在教师进入岗位之前校方需要对其资质进行考核,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先前往对应的企业单位或者实践单位中进行培训,只有培训结果达到对应的标准以及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能够有效地与实践能力相结合,那么教师才可以进入到岗位之中进行教学。对于已经进入到岗位之中的教师来说也可以提供给其定期的培训和考核,培训的内容主要是让教师前往对应的企业或者单位中进行培训,可以设置对应的培训时间,在培训期间教师与企业中的职员工一起吃饭、一起工作和交流,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之后教师自然能够感受到企业之中的文化,并且自身的实践能力也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加强,同时还能够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4]。培训完成之后进行对应的考核,考核良好的教师可以继续进行教学,对于部分考核结果无法达到标准的教师则是需要进行二次培训,从而达到对应的标准和要求。在这样的培训过程中,由于企业中的各项活动都是紧随时代发展,因此通过这样的培训教师也就获得了对应紧随时代发展的机会,从而强化自身的知识和技能。
随着当前教育业的发展,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中都是由一些青年教师进行教学,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也逐渐成了主流的力量,大部分的青年教师都是由本科或研究生毕业的学生们直接进入到岗位中进行教学,这种教师基本上都缺乏对应的企业行业背景,实践能力相对来说也较为薄弱,科研能力基本上也停留在理论研究的阶段,因此无法成为对应的“双师型”教师,开展教学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院校应当为教师搭建良好的校企实践平台,在这个过程中,院校需要整合政府、企业行业或者科研院所等多方面的社会组织优秀资源,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加强与产业发展进行深度融合,以此来达到对应的产教融合目标。近些年来部分院校开展了一些实践平台,例如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方面,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在校内建设对应的“企业工作站”和“教师工作室”,青年教师能够随时随地前往此类设施来进行对应的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其对应的实践能力;例如,一些院校主动回应区域发展、产业变革、技术创新、努力探求校企合作“最大公约数”,以选育人才、技术改进为内驱力,解决校企合作深度协同育人难题,借助产业学院建设,打造联合混编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例如一些院校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在学校创建“‘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带动专业教师加强产学研合作研究。除此之外,院校还可以联系合作企业、科研院所以及一系列科技园来进行合作,目的在于培养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进行优化,做到与时俱进,从而有效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就明确提出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评价机制,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考核机制”。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需要在当前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需要结合一系列政府、学校以及企业行业等多方面进行共同参与和努力,从而为教师建设一系列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5]。目前大部分的评价机制已经处于相对比较完善的阶段中,但是对于一些教学评价、项目考核等方面还是深受传统本科院校的方式,这对于教师“双师型”的发展显然存在一定阻碍。在创新的评价体系之中,院校侧重于对教师的师德培育、专业技能提升以及形象塑造等方面进行评价[6]。同时还可以对优秀的教师提供一定的福利,例如,一些竞赛中获奖的教师,在下次年终测评、职称晋升等方面就可以优先考虑,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积极调动了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提高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力量,为学生们提供更加全面和良好的教学。
综上所述,在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和效果,院校不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校企合作单位等社会组织提供和搭建教师实践平台,同时还需要有效地完善内部对于教师的评价体系等,以此来有效推动教师成为更加优秀的“双师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