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角下的CCTV中国器乐电视大赛研究
——兼谈错位竞争的人才培养策略

2021-06-22 03:02:26陈丽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器乐音乐学生

陈丽明

(贺州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广西贺州542899)

CCTV中国器乐电视大赛是2007年中央电视台组织主办的为弘扬民族文化,普及民族器乐知识,推出民族器乐新人新作、促进民族音乐的繁荣和发展,展现中国器乐魅力,以电视传播的方式推动当前民族器乐的发展,是一件具有深刻意义的盛大赛事。自第一届CCTV中国器乐电视起,大赛就备受各方关注,经过四届十二年的沉淀大赛的影响日益显现,掀起了全社会对中国民族器乐、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注度热度。从教育学、传播学、认知神经学的多元视角,展开对CCTV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影响力的研究,源于对中国民族器乐与其他学科关系的跨学科思考。传统的民族器乐研究往往局限于音乐学或教育学的单一学科,人们更关注作为物理的、情感的、文化的民族器乐现象,这种从单一的该学科视角出发,观察而得出的结论视野是有限的,仅反映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小格局。如果另辟蹊径从宏观出发把镜头切入大赛全景,用多元的视角审视该次大赛,将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1 多元视角下的大赛镜头全景

1.1 教育学视角

从教育学角度观察此赛事,可以发现中国器乐大赛直接促进了器乐教学水平的提升。首先是乐器种类和比赛形式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例如,与金钟奖、文华奖等比赛形式不同,中国器乐大赛除了考量参赛选手的演奏能力外,还增加了才艺表演、即兴音配画、传统音乐知识考核等环节,对参赛选手的综合能力也有更高标准的要求,更加注重选手的综合素质。

1.1.1 增强学习的自信,激发学习的自觉性

学生有了追求的目标而激发学习的自觉性。为在比赛证明自己,获得好成绩,就会下决心自觉的认真练琴,反复练习专业技能。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付出了必会有收获。参赛的选手来自全国专业院校和综合院校,通过比赛与众多优秀的参赛选手展现自我,同台竞技交流,取长补短,舞台表演台风和心理素质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学生获益匪浅。

1.1.2 改革考核方式,提升演奏表演能力

针对音乐学科的特点,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专业技能的展示应改变过去单一的封闭式考核方式,适当采用以小型演奏会为考核形式的新型考核方式,组织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的观摩活动,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1]。不仅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演奏表演的优缺点,还很好地帮助学生克服怯场的紧张心理,从而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提升了演奏表演能力。

1.1.3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能力

CCTV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中的才艺展示和考核环节,包括即兴音配画、记忆模拟、即兴创作、视奏、模奏等形式。这就要求选手或学生不要只会跟着教师按部就班地学,除专业演奏能力好外,还要在平时练习中发挥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如音配画的设置考核了选手的文化底蕴与临场发挥、随机应变能力。根据自己乐器的特点和所学的演奏技巧,选择符合画面的个性化的音响来表现画面。再如音乐大百科考核环节,考验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技能,引导学生涉猎更广泛的知识,加强艺术、文学、音乐等多方面的修养,开阔其艺术视野。重视各课程之间的关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2 传播学视角

CCTV中国器乐电视大赛本身就是“民族器乐竞赛+电视媒体传播”的复合体,这种组合改变了原有的演奏场域,同时也颠覆了传统传播模式,用单一的音乐学或教育学概念,难以全面涵盖和准确表达。只有从传播学的角度关注音乐,强调传播空间、传播技术、传播效果才能反映民族器乐演奏与电视媒体结合的本质。

从传播学角度观察此赛事,中国器乐音乐竞技赛借助于电视媒体的力量,在传播力、公信力上获得了明显的优势,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但是因“电视媒体”这种传统媒体的先天局限性,导致其影响力无法与融媒体抗衡。

从媒体传播力方面分析,与往届相比,2019年中国器乐电视大赛更具影响力,受到了音乐专业人士和普通大众关注的特点,收看人数高达4.29亿人,高居2019年总台新节目观众排名榜首,这个结果正是在电视媒体的推动下产生的[2]。CCTV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借助“音乐+电视+竞技”的模式,充分发挥着电视媒体集声音、画面、文字、色彩、动态于一体的先天性优势,在前三届赛事的推广下,中国的器乐音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中国民族器乐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

从媒体公信力方面分析,CCTV中国器乐电视大赛“来头不小”。它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前身是原中央电视台,原中国国际电视台、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作为国家级电视台其公信力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在社会中有广泛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中有深远影响。所以CCTV中国器乐电视大赛赛事的公正性是不容置疑的。

从媒体影响力方面分析,CCTV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仍然停留在传统媒体的单一传播渠道,其影响力远弱于同时期《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融媒体音乐竞技类节目。CCTV中国器乐电视大赛采用录播的方式向大众播出,没有直播、没有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受众无互动、参与度低、无新鲜感。反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节目,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增强了节目的影响力。除电视媒体外实现了新媒体融合的传播平台,如微博、微信、独播视频网站、腾讯QQ音乐、手机呼啦互动APP等,这些平台无不借助互联网技术,打破了地域的束缚,让受众随时随地地观看这档电视节目[2]。

1.3 认知神经学视角

民乐演奏是一种比走路更复杂的运动技能,赛场上选手向观众们展示令人叹为观止的各项高难度演奏技能,再次印证了中国的一句老话——熟能生巧。从认知神经学角度看待“熟能生巧”,实际上是“运动改造大脑”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将不断地刺激人类的大脑。那么运动技能与大脑是如何作用的呢?

当参赛选手拿到新乐谱并初次开始演奏时,连接小脑、基底核与前额叶皮层的神经回路开始变得越来越活跃,演奏的动作就会变得越来越精准;随着不断地重复与练习,神经纤维外面会形成更厚的髓鞘;髓鞘能够提高信号发送的质量,继而提高神经回路的效率。以打击乐器为例,当某项技能练得炉火纯青后,参赛选手可以把它们组合成更复杂的动作;不久之后,参赛选手又会对新技能产生新反应。此外进入总决赛的选手,必须与中国爱乐乐团共同完成演奏,这对参赛选手的注意力、判断力和动作精确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况的复杂性是呈指数级增长的;更难的不是选手与乐队配合的默契互动程度,而是对作品风格的细微把握和舞台呈现,所以整个演奏的运动过程激活大脑和肌肉完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3]。

同时,整个过程又刺激着大脑神经细胞的变化,当某个细胞参与学习的过程时,这个细胞就会生长。这一过程与我们锻炼肌肉的过程虽不一样,但也大同小异。通俗来讲,“接受了教育”的神经元会长出新的突触——这个微小的附属物在神经元之间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如果活跃的突触数量增加,神经细胞在传递信息时的效率就更高[4]。

综上所述,首先,从教育学的视角出发,CCTV中国器乐电视大赛的影响力在于直接提升了民族器乐教学的水平上;其次,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CCTV中国器乐电视大赛的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各不相同;最后,从认知神经学的视角出发,CCTV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再次强化了选手演奏技能与大脑间的联系,促进选手大脑神经细胞的快速成长。

2 多元视角下的大赛镜头特写

再将镜头向前推进,给CCTV中国器乐电视大赛的选手来源一个特写,会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进入总决赛职业组的选手,均来自艺术院校;中央音乐学院“独占鳌头”,职业组选手数量占选手总数的50%(见表1);没有地方综合性高校的选手进入总决赛。

表1 2019年总决赛职业拉弦乐组选手信息

造成地方综合性高校的选手无人进入总决赛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首先,从教育学的视角出发分析,艺术院校的专业化程度高,占有最优质的软件、硬件资源,这类高校汇聚了全国最优质的师资力量和最优秀的民乐生源,选手具有先天优势。其次,从传播学角度出发,以中央音乐学院所处的北京市为例,这座首都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相比,国内和国际音乐文化交流频繁。眼界更开阔,群聚效应聚集了各种机遇,学生可获取的资源更多,人才培养空间更大。最后从认知神经学的视角出发,最杰出的选手练习的时间最长。演奏技能促进脑细胞生长,而生长的脑细胞反过来促使演奏技能更精进,这种良性循环通过刻意练习不断刺激得以强化。国外有项研究,挑选了30位学习器乐的学生,按学生取得的成就分了3个组(即优秀、优异和最杰出3个组),调查了他们历年来在练习上所花的时间后发现:在18岁之前,从事音乐教育的学生(即优秀组)花在乐器上的训练时间平均为3 420小时,而优异的学生平均练习了5 301小时,最杰出的学生则平均练习了7 401小时[5],可见练习时间越长,选手的杰出程度越高。由此可见,CCTV总决赛的所有选手在进入本科前,已积累了相当长的练习时间。

所以地方综合性高校的选手与大赛中榜上有名的高校相比,存在“先天不足、后天难补”的情况,不同层级音乐院校民乐人才素质差距在CCTV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中暴露无遗。因此大赛不仅是各级各类音乐院校竞争力的排名表,更是检验民族器乐人才水平的成绩单。

3 镜头背后的错位竞争策略

那么大赛中“榜上无名”的地方综合性高校民乐专业如何与艺术院校抗衡呢?就人才培养策略而言,错位竞争并走差异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才是生存之道。通俗地说错位竞争就是“我做你没有做过的”和“我做你不愿意去做的”的事,比如,艺术院校培养职业化的艺术人才,那么地方综合性高校则培养综合性强的应用型人才。地方综合性高校民乐专业应该在不同档次之间寻求错位点,与竞争者错位竞争,以服务地方和走特色路线去占有音乐市场一席之地。

地方综合性高校的中国器乐教学走“赛—教—创—研”四位一体的错位竞争路线。赛是以竞赛为龙头,将原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挖掘学生已有潜力,在共性教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独居个人魅力的演奏风格。将学习目标由“为考试而学习”,转变为“为竞赛而学习”,参与地方各级比赛舞台展示使学生内动力提升;教是教学相长,有研究表明,随着竞技赛事的临近,学生技能水平的增长呈激增的态势,且能力在赛事期间达到峰值。以竞赛为龙头,学生技能训练投入多,教师也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钻研教学上。以竞赛催动教师教法的提升和学法的提升;创作促传承。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新作品创作,只有通过竞赛推动层出不穷的新作品问世,才能让地方综合性高校扎根本土,获得当地人民的喜爱,又延续了在时代环境下民族音乐鲜活的生命力。研是科研,以竞赛撬动本土音乐文化研究的热潮,科研反哺教学及竞技,实现提升,使地方综合性高校器乐理论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6]。

在地方综合性高校构筑了“赛—教—创—研”四位一体器乐错位竞争传承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以参与音乐类竞赛和展演为内驱力,撬动地方综合性高校艺术人才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民族乐器的高校代际传承。以实践教学为方法,推动地方综合性高校音乐人才的专业技能发展。以获奖级别为评价,检验课堂教学的教学成果。以新作品创作为方式,实现民族乐器的弘扬、继承与创新。以科学研究为手段,助推民族器乐的综合提升。错位竞争既解决了民乐专业学生生存空间问题,还保持了各级各类高校原有生存优势[7]。

该文以多元的视角展开了“赛”与“人”关系的探讨,跨越教育学、传播学、认知神经学3个学科,得出结论如下:“赛”的本质是“人”的竞争,竞争激发人类个体成长,推动了人类群体发展;错位竞争避免了同质化,使竞争者生存空间增大,各自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猜你喜欢
器乐音乐学生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中国音乐学(2020年2期)2020-12-14 03:07:58
赶不走的学生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3
学生写话
音乐
学生写的话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
音乐生活(2015年5期)2015-12-01 01:51:39
略谈器乐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孔雀轻轻跳》为例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