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道德需要与道德教育

2021-03-07 15:45陈洁营陈金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6期
关键词:贫困生道德教育内心

陈洁营,陈金田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从大学生德育的角度来讲,高校对于当代大学生有必要全面施行道德教育。高校通过全面实施学生道德教育的举措,应当可以实现全面提升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准的效果,凸显高校道德教育的良好成效性。高校对于学生道德教育在全面推行的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基本道德需求,致力于满足大学生内心的真实道德需要与情感需求,如此才能获得最佳的高校道德教育实施效果。在此基础上,高校目前应当将道德教育全面建立在当代大学生基本道德需求之上,从而满足大学生的深层次道德需要以及精神需求,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

1 当代大学生的基本道德需要特征

1.1 道德需要的差异性

对于不同的大学生个体来讲,学生道德需求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而是带有特定的需求差异性。从本质上讲,道德需要之间的差异性根源就在于当代大学生的个体精神境界及人文道德素养具有差异[1]。因此从道德需要的层面上来讲,道德需要之间的差异性无法被彻底避免,高校以及相关部门只能通过运用正确的手段来缩小大学生个体之间的道德需求差异。

除此以外,道德需要差异还应当体现在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群体之间。大学生在自身逐渐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中,内心道德需求也会随之而产生相应改变[2]。从上述角度来讲,大学生群体的内心道德需要具有随着年龄而逐渐出现改变的趋势。为了全面满足不同年级大学生群体的内心道德需求,那么高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群体应当给予差异化的学生道德教育,突破僵化与单调的道德教育实施模式。

1.2 道德需要的共同性

大学生群体在道德需要的层面上虽然具有明显差异,但是学生们的道德需求在本质上具有共同性的特征。这是由于,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整体时代背景具有共同性,并且多数大学生表现出相似的道德情感需求。在此基础上,当代大学生由于具备相似或者相同的日常生活体验、校园学习环境以及个体成长阅历,那么导致学生们的个体道德需要呈现相似以及相同的特征。为此,高校必须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共有的道德需求及个体情感经历,运用情感疏导及道德引导的方式来实现最大化的道德教育效果。

当代大学生具有共性层面上的道德需求,因此决定了大学生群体需要道德与思想上的正确指引,防止大学生由于欠缺识别能力,进而受到不良情绪与思想的困扰,偏离正确的情感取向与价值观念。高校教师有必要增强沟通高校学生的频率,及时察觉学生们的思想认识偏差,对于陷入思维误区的大学生给予耐心与热情的引导,帮助大学生跳出自身的思维与价值取向误区。

1.3 道德需要的发展性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多数大学生的内心道德需要并非固定性的,而是随着学生们的个体成长而表现为变化的特征。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自身的道德需要具有发展性的显著特征[3]。当代大学生正在逐步形成独立的学生个体意识,并且在学生们的成长环境中还可能存在相互碰撞甚至相互矛盾的道德情感因素,导致很多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各种情感疑惑与道德困扰。当代大学生的内心道德疑惑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则可能造成大学生呈现某些极端情绪。在情况严重时,某些大学生甚至产生厌世的情感倾向,造成悲剧的产生。

为了帮助当代大学生顺利应对自身的道德需要发展,那么高校必须认识到个体道德需要的渐进性与发展性特征,不断激发当代大学生对于正确道德取向的认同感。例如,在网络媒体得到迅速发展的当前时期背景下,高校必须着眼于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确保大学生都能摒弃沉迷网络的不良心理倾向,接受向上与积极的内心情感暗示[4]。

2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学生道德需求的内在联系

学生道德教育必须建立在当代大学生基本道德需求获得满足的前提下,根源就在于学生道德需求直接决定了道德教育的总体实施思路以及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只有建立在特定群体道德需求得以满足的基础上,才能被特定群体接受,呈现良好的德育效果。反之,道德教育一旦脱离了群体道德需求,那么将会表现为空洞与僵化的道德说教形式,无法触动特定群体的内心情感,并且具有较差的德育实效性。

从根本上来讲,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以及学生道德需求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因而体现了紧密结合学生道德教育以及道德情感需求的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群体呈现出独特的人文情感需求,进而决定了大学生的内心道德需求也表现为全新的特征。高校针对当代大学生在实施学生德育的具体过程中,为了保证德育实效性的提升,那么首先必须充分明确学生们的内心道德需求,在满足学生们道德需求的前提下才能达到最佳的道德情感共鸣效果,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崇高人文素养。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特殊的复杂时代背景下,客观上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将会面临更为明显的道德冲击与挑战。为了帮助成长期中的当代大学生获得良好的道德情感教育,那么高校、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组织首先必须充分明确当代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特殊情感需要与道德需求,致力于道德情感需求的全面满足,运用全面创新的举措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精神境界,塑造良好的人文道德品格。

3 对于当代大学生全面实施道德教育的具体实践途径

当代大学生在道德情感层面上呈现全新的需求,因而决定了高校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以及传统思路也必须得到及时的转变,充分体现最大化的学生德育实施效果[5]。对于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来讲,很多大学生由于缺失内心道德情感,那么将会造成大学生产生道德情感空缺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们自身的健康成长。为此,作为高校教师以及年级导员等应当给予当代大学生全面的正确引导,指导大学生关注内心的深层道德需求,不断增大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力度。具体针对当代大学生在全面实施学生道德教育的举措中,关于满足学生们的内心道德需要主要体现为如下要点。

3.1 运用正确方式来引导大学生

在大学阶段中,多数大学生都处于形成道德情感的最关键时期,因此不能缺少高校教师对于学生们的正确引导。实际上,很多大学生并未真正形成非常稳定的是非辨别观念,那么将会导致学生们容易被充满诱惑的外界事物诱导,甚至接受错误的价值理念。由此可见,针对当代大学生在全面实施学生道德教育的举措中,首先必须运用正确方式来引导大学生,不断启发大学生接受正确的道德认识以及价值理念,在增强辨别能力的同时摒弃错误思维与认识的不良影响。

近些年来,各地高校正在通过推行多样化的学生德育活动来引导当代大学生辨别是非,杜绝简单与枯燥的道德说教方式。在生动的高校德育活动氛围下,当代大学生就可以受到强烈的内心感情冲击,自觉接受崇高的人文道德情感,升华大学生的道德思想境界。高校在紧密结合大学生真实道德需要的前提下,运用丰富与生动的道德教育活动来吸引大学生,引导高校学生主动融入德育实施的气氛中。各地高校有必要充分发挥“感动活动”的育人功能,把典型人物和事迹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纳入党校培训、作为“始业”教育必修课,把感动故事编成话剧、拍成微电影、出版发行图书,“感动故事会”“榜样的力量”“绿叶之星” 评比等活动各具特色,“感动无处不在”和“追美在商大”成为全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抽象说教多、情感体验少,“高大上”的典型模范多、贴近师生生活的榜样少,生硬灌输多、润物无声引导少,难以激发情感认同、触动灵魂深处、引发价值共鸣,大学生道德教育没法真正落地生根。大学生道德教育重在由近及远,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人;重在建设积累,稳扎稳打地推广成功经验;重在贴近实际、持之以恒地开展榜样教育。

3.2 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

学生德育实践根植于当代大学生的真实生活感受,因此如果缺少了大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以及日常学习生活作为重要的德育背景,则会造成很多大学生感到德育教育非常乏味,无法激发学生们的德育参与兴趣。为此,高校目前必须通过设置多样化的学生德育活动来教育当代大学生,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真实生活体会来创新学生德育的传统实施模式。

例如,对于不良网络行为产生的风险与危害在进行讲解时,教师有必要结合校园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校园贷及其他网贷现象,详细为大学生讲解陷入网贷给自身健康与经济财产带来的危害性,指导大学生自觉分辨是非,远离校园贷等非法行为的诱惑[6]。并且,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们对于正确的财富观予以全面树立,客观认识财富的价值,帮助当代大学生摒弃过度消费的不良行为倾向,增强学生们的是非辨别能力。

与此同时,高校目前有必要全面强化校训教育。校训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表达,是大学道德价值的个性张扬。大学生道德教育要建设以校训为核心的精神文化,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创新奉献的社会情怀和祛恶扬善的道德人格,使求真至善臻美成为人才培养的道德标杆、成为立德树人的精神底色。高校要建设以感动典型表彰机制为牵引的制度文化,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推动学生设奖评奖与学校表彰推广相协同,形成向优秀典型倾斜的干部培养和任用导向,使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榜样文化成为孕育感动的自然雨露,涵养最美的阳光鲜氧和激扬追美的时代风尚。

3.3 增强高校师生的情感交流

当代大学生的内心道德需求以及情感需要若能得到全面的满足,那么将会明显增强学生们的内心安全感以及归属感,确保当代大学生充分体会到道德需要被满足时的幸福感与自尊感。同时,多数大学生渴求与身边伙伴以及师长开展全面的情感交流,解决目前的内心情感困惑,获得全新的师生情感交流体验。在此基础上,作为高校教师对于学生们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感需求必须做到善于识别发现,通过增强师生沟通的做法来体察学生们的道德情感需要,对于上述的情感需求予以充分的满足。当代大学生在感受温暖关怀的过程中,内心将会充满进取的热情与动力,增进师生之间的内心情感交流[7]。

例如,高校的各年级导员在关爱贫困生的实践过程中,应当将勤工俭学的更多机会给予贫困生,而不是简单运用资金资助的方式来扶持贫困生。这是由于,单纯给予资金物质扶持的做法可能会伤害到高校贫困生的自尊心理,或者导致某些贫困生养成依赖学校为其提供物质扶持的懒惰习惯。因此,高校指导员以及高校教师有必要热情鼓励贫困生,提倡贫困生通过自主劳动的方式来获得充足的学业资源基础,帮助贫困生树立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从现状来看,当代大学生以及高校教师可以通过组建班级与年级微信群的做法来促进日常沟通,充分保证了教师能随时解答学生们的情感与道德困惑,热情帮助学生们解决真实的学习与生活难题。学生们在获得热情帮助的过程中,内心将会充满感恩的崇高人文情感,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受正确的人文道德理念。

4 结语

经过分析可见,学生道德需求在高校目前实施的学生道德教育领域中占据核心地位。高校对于学生道德教育如果要达到全面落实的目标,那么根本前提在于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真实心理倾向以及情感需求,通过满足大学生的深层次内心道德需求来实现最佳的道德教育效果,增强道德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吸引力,在高校范围内创造良好的大学生德育实施氛围。

猜你喜欢
贫困生道德教育内心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