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视角下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研究

2021-03-07 15:45王耀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6期
关键词:亲和力思政课主体

王耀国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0)

在哲学社会科学中,亲和力一般指基于认可和好感的受支持的能力和吸引力,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指“教育者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持续优化教育过程,让教育对象对教育活动产生一种和谐感、亲近感,一种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推动力”[1]。

思政课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对于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使高校思政课进一步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和支持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在思政课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才能进一步让高校思政课落到实处、聚气凝神。

1 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必要性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信息化的快速推进等使我国社会面貌发生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对高校思政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学形式的多样性、社会思潮的复杂性、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受教育者主体意识增强等方面,这些变化即使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也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事关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的效率和效度,是适应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学需要的必然要求。

1.1 发展新媒体教学形式的需要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新媒体与旧媒体的比较而言,“新媒体学界将其特征主要集中在新媒体的开放性、即时性、无障碍性、交互性、便携性等”[1]。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新媒体的发展也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生活喜好产生极大影响,这一方面对于高校思政课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必须审时度势,借新媒体发展之东风大力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

新媒体对高校思政课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学形式的变化上,自媒体、视频平台、个人微博、线上课程、数字报刊等都是新媒体时代出现的重要媒体形态,它们的出现一方面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等媒体素养产生深刻影响,成为大学生表达观点、沟通交流的主要平台;另一方面也为高校思政课的开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形式。

1.2 适应社会思潮复杂性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伴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高校思政课建设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思潮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我们既要看到总体向好向上的社会思想氛围为高校思政课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思想生态;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仍在当今社会中广泛存在,各种思想和言论交错涌流,增加了社会思潮的复杂性。

1.3 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的需要

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是经济建设迅速发展、思想日益开放多元的重要结果之一,也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过程中一大重要影响因素。高校大学生是思政课的主要教育对象,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思想观念等发生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必然要与之相应做出改进,在改革中不断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

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在学生方面的表现有学生自我的存在与发展意识增强、更积极表述自己的观点、学生间的沟通更加频繁、表述意见的平台更加广泛、更加注重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等,在师生关系方面,以往师尊生卑的师生关系逐渐被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所取代,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途径也更加广泛、距离明显缩短,这既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更广泛的路径,又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挑战。在以往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长期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较少被提及,在学生主体地位日益增强的现状下,改善此类教学情况具有十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只有“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才能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2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要从“现实的人”而非抽象的人出发去思考人的本质、探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应从“现实的人”出发,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具体体现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积极认识学生的新变化,适应学生基本状况并对教学过程做出改革完善。应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贯穿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体现在思政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各个要素之中,为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做出切实努力。

2.1 角色转变,提高思政课教师角色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师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一环,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要想落实好高校思政课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也要从教师环节着手,在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同时增强教师亲和力培养。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和信仰者,既要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的学识和素养,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崇高信仰,从而通过思政课教学使学生自觉接触、了解、研究、信仰马克思主义,履行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又要做到了解学生、贴近学生、关爱学生,不仅要做学生成长发展道路上的引路人,又要为学生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好榜样和先行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作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2.2 以生为本,彰显思政课教学内容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集中体现为“以生为本”。要发挥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使其切实贴近学生,必须使大学生在接受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人文关怀,增强对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同感。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彰显教学内容的人文关怀体现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两个层面。在教学理念层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明确高校思政课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将学生主体地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因素,使其贯穿于教学内容修订、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课堂构建等各个方面,树立学生主体思想,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引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层面,要注重彰显高校思政课教学所蕴含的生命关怀和人文关切,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进而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思政课教学;把握学生思想实际,在学生关切的问题上予以宏观或具体的引导;努力培养包容平等、教学相长师生关系,构筑师生共同体,从而满足学生的当前与未来的需要,实现高校思政课政治立场和价值观教育与人文关切的统一。

2.3 创新形式,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众多新型媒体的出现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的丰富和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积极借鉴新媒体时代的新成果,积极利用新型媒体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手段和形式,努力建设新媒体时代中强有力的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通过论坛、微博等新型媒体让高校思政课走近大学生新媒体生活,拓宽与大学生这一思政课最主要教育对象进行互动和深度沟通的平台,切实拉近思政课与大学生的距离。

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要积极参与新时代的新媒体革命,对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新型手段和形式进行“扬弃”,强化高校思政课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话语权。要运用新媒体手段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思政课教学是在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中进行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既对思政课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又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目标;新媒体时代要规范和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建设,激浊扬清,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环境。

2.4 与时俱进,立足时代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3]。立足新时代推动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建设,也要因事化形、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回应不同形势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举措,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进创新,永葆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生命力。比如,针对教学由教师的单向授课活动为主转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的综合活动这一新形势,因而运用创新手段,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等搭建优势平台; 针对社会思潮复杂化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等。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才能始终保持和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确保高校思政课长期深入人心、取得实效,从而达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学目标。

3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不等于消解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

适应学生能力和水平,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加入学生易于接受的浅显信息和知识性教学内容,对于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浅显的信息和通识性、知识性内容并非高校思政课的最终目的和主干之所在。要明确高校思政课的最终目的在于对学生思想的引领、精神的构筑及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因此要划清手段与目的的界限,明确知识性内容和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只是作为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手段而非本质。

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是高校思政课的主要特点,与以知识性为目标的人文素质课有显著区别。必须杜绝以知识性消解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这一错误倾向,避免一味追求思政课亲和力而以大量通识性、知识型内容取代方向性的意识形态建设内容,将思政课作为人文素质课进行教学。如果单纯地追求高校思政课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易于接受作为思政课教学唯一目标,进而仅仅注重思政课的知识性甚至娱乐性而忽视了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则消解了高校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和最终目的。如果把思政课作为人文素质课或是大学生生活通识课,获得了亲和力反而丧失了高校思政课这一大前提,实属舍本逐末之举。

3.2 教师主导作用和个人魅力的发挥不能冲淡学生主体地位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这一角色的亲和力是影响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因素,加快转变教师角色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有效途径。但应明确,教师主导作用和个人魅力的发挥应张弛有度,不能冲淡乃至取代学生主体地位,避免高校思政课成为教师个人的“鸡汤锅”“走秀台”。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做到“四个角色”的统一。形成具有特色的授课方式和教学风格既是教师厚积薄发、能力积累的体现,也是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及教师个人魅力的体现要坚持适度原则,不能过度体现。应始终坚持教师的教学活动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发挥作用、为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服务,而不应忽视思政课教学目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陷入过度自我化的误区。因教师过度自我化而冲淡乃至取代学生主体地位的行为对于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是有害而无益的。

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努力协调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达到二者的平衡与和谐:既要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主导作用,把握思政课教学大方向;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强化思政课教学效果。努力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思政课教学合力,推动思政课教学,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

3.3 避免高校思政课教学过度娱乐化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对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具有积极作用。其中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寓教于乐的事例、视频音乐等新媒体教学形式的引入能在很大程度上拉近学生与思政课间的距离,使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增强。但应注意,在尝试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时应避免高校思政课教学过度娱乐化。

教学娱乐化现实表现为“游戏互动的过度使用,对图片、视频的过度消费,对名人轶事、历史掌故过度解读等”[4-7]。过度娱乐化的思政课容易丧失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因而完不成引领方向、塑造价值观的使命,甚至可能模糊是非界限,难以激浊扬清,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对大学生成长发展起到消极作用。

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不能单纯地迎合学生,而应处理好对学生的要求和标准与学生现实的能力和水平的关系,既对学生课堂的需要予以适当的满足,又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想境界予以引导和提升。如果进入教学过度娱乐化的误区,即使学生课堂热情和参与度可能有所提高,却极有可能因为内容的浅显、标准的降低、价值观的复杂多样而大大削弱思政课培养有用人才的目的和功能,使思政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要坚决避免教学过度娱乐化的错误倾向。

3.4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注重教学输出并不否认教师自身输入

必须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 这是由高校思政课的特殊属性和地位决定的,也是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应有之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弃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知识积累。教师只有具备合格的专业知识输入,才能在思政课教学中有灵活的教学内容输出。如果仅仅看到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输出而忽视或者逃避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升,不仅会直接影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也不免会给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要关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素养,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及时发现和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师出现的思想、政治和作风等方面的问题, 推动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8-9]。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 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自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增进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掌握; 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

4 结语

面对进一步用高校思政课引领方向、聚气凝神的任务,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是拉近思政课与大学生的距离,使高校思政课得到大学生的进一步接受和支持的必然选择。学生主体地位始终是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应始终将其作为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因素,以学生主体地位视角长期谋划、采取积极措施、避免错误倾向,从而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高校思政课更加深入人心、切实发挥效力,领新一代中华青年之风气,促新一代中华青年之所为。

猜你喜欢
亲和力思政课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