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心理剧;独立学院;大学生;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1-00-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足见国家对心理工作的重视。
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是学生具备其他优秀素质的基础。近些年来,随着独立学院的增加,独立学院生源也不断扩张,但由于独立学院与公办本科院校在管理方式、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方面都有着较大差距,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心理上有较大落差,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产生对于独立学院大学生个人在校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文章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在厘清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运用心理剧的咨询方法,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进行干预,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1 相关概念
1.1 心理剧的概念
心理剧作为团体心理治疗方法,最初由Moreno于1921年提出。该方式是一种行动化的方式,通过集体的舞台表演,把单独的个体集中成一个团队进行剧本的排演,将个体的心理问题映射到心理剧中,从而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促进个体心理问题的解决。关于心理剧的概念,其创始人Moreno认为,心理剧是通过戏剧的方式,发觉心理真实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的心理学研究者开始运用心理剧进行心理问题干预治疗,并对心理剧进行深入的研究。
1.2 心理剧的构成要素及治疗原理
心理剧的主要组成要素有主角、舞台导演、辅角、观众以及纱巾、纸牌等道具[1],其实践分为暖身、演出及分享三个环节。暖身是心理剧的准备阶段,它由导演主导,为后期心理剧工作作铺垫,是基础的准备工作。演出是心理剧的核心,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剧的参演人员通过心理剧的表演,探索困扰自己的心理问题。分享是心理剧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结束表演之后,心理剧参演人员相互分享在表演过程中产生的想法、感受、心得等。
心理剧作为一种新型的团体治疗方法,主要是利用舞台艺术塑造的生活情境,运用行为表达的方法与技术,通过让参与个体扮演某种角色,重现生活情境中的心理活动与情绪冲突,从而将参演者的情绪、内心冲突、人格特征等问题逐渐呈现在剧目中,以达到宣泄情绪、减轻内心压力的目的,进而使参演者内心发生改变,让自身行为去旧迎新,提高适应和抵抗危机的能力[2]。当参与者投入剧情表演时,会不由自主回到那些问题情境,随着剧情的发展,悲伤、恐惧、不安、苦恼以及其他情绪都得以释放,心理治疗的作用便得以发挥。
1.3 独立学院相关情况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办学机构之一,它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了充分的运用,并为大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机会。独立学院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当时我国高等教育学校面临生源激增这一供不应求的状况。独立学院的诞生很好地解决了部分学生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独立学院这一办学模式,依托的是公立高等学校这一本体,充分运用本体学校的教育资源,在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化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独立学院发展时间还很短,在办学方面与普通高等学校有较大的差距。在社会上,人们对独立学院较为陌生,这使得独立学院的学生缺乏社会认同感,心理上易产生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 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
2.1 人际关系存在障碍
独立学院的学生之所以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一定的障碍,与学生们想要得到社会认同与社会认同缺失间的矛盾有很大的关系,这种矛盾容易引发学生的固执多疑。许多独立学院的学生存在怕别人瞧不起、不敢面对现实等心理问题,在这些心理问题的作用下,他们刻意回避和社会的正常交往。而学生对正常社会交往的回避,会导致自身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使得以后在面对社会交往时产生深深的挫败感,从而引起更强的焦虑和社交恐惧感。
2.2 自卑感严重
独立学院生源的构成比较特殊,社会对独立学院的学生也存在偏见。进入全日制本科学校是当前我国最普遍的升学渠道,所以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属于少数群体,而且进入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高考成绩的限制,失去了很多与本科院校学生竞争的机会,当他们即将走出校园时,在心理方面有着比普通本科学校毕业生更大的压力,这些因素让他们对未来无所适从。如果压力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导,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焦虑、彷徨,继而引发心理问题。
2.3 社会适应障碍
许多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從小到大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他们的行为通常不符合大众价值观和社会的要求,而他们本身又缺乏学习自主性,常常试图通过逃避现实维持自尊。很明显,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走进社会时,在需要解决有关人生发展的一些问题时,不能根据社会的要求确立自己的合理目标,而他们的价值观念也并不符合社会的需要,现实与理想的脱节是他们在适应社会时的主要障碍。
2.4 对学习缺乏自信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思维方面普遍比普通院校大学生更加活跃,他们能够进行是非对错的判断,渴望了解新生事物,向往独立解决问题,但由于他们存在较强的自卑心理、更弱的心理承受力,因此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对自身评价产生偏差,进而引发不良心理问题。特别是在学习方面,他们一直缺乏自信心,缺乏学习动力,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被动的、低层次的。
3 心理剧的实践
为了改善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笔者开展了实证研究,以期对独立学院心理健康工作有所助益。笔者对此次心理剧实践进行了如下设计。
第一步:每周进行1个单元的心理剧辅导,每单元90分钟,分6个单元对32名有上述心理问题的独立学院学生进行心理剧辅导,具体实践过程见下表。
第二步:6个单元的心理剧辅导结束后,收集成员感悟和反馈,以及相关数据记录,进行心理剧实践效果分析。
第三步:训练结束三个月后对32名学生进行跟踪访问,得出最终心理剧辅导效果评估。
4.1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根据统计,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咨询始终排在第一位,可见人际交往始终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大学生的个性存在差异,面对环境的不同,他们人际交往障碍的表现也各有不同。在此次心理剧辅导过程中,笔者引导团体成员在心理剧表演过程中互相接触、学习、分享,让团队中的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和探讨,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接受他人的不足,学会换位思考。研究表明,学生们在团队合作中能够相互配合,在待人接物、语言行为等方面都有可喜的改变和进步,这说明心理剧辅导可以有效帮助独立学院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2 提升适应能力
通过心理剧的实践,学生们在适应能力上的进步较为明显。心理剧在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适应能力方面主要有三点作用。第一,作为一种表达性艺术,心理剧注重沉浸式体验,在身临其境的表演中,深化对所扮演角色的情感认同。通过表演解决一群人的心理问题。在此过程中,无论是主角、辅角,还是观众,都能得到应对类似剧情中冲突的经验[3],从而在体验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意志,提升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第二,在心理剧中,通过角色互换、内心独白等心理剧技术,学生们体会到了不同角色的心理感受,学会了换位思考,增强了学生们的同理心,有助于学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第三,心理困惑是每个大学生都可能遇到的,但是有些学生不愿意单独寻求心理咨询[4],有些学生甚至无法向他人准确表达自己的心理困境,而心理剧则能以浸入式表演的方式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直面这些心理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以达到提升心理适应能力的目的。
4.3 明确学习目标
从评估结果看,在学习目标的制定方面,学生有了明显的改善。三个月后,笔者搜集了受训32名大学生的反馈意见,选择“我对未来迷茫”选项的比例从之前的68%下降到23%,选择“我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选项的比例从之前的56%下降到12%,选择“上课时我经常走神”选项的比例从80%下降到34%。由此可知,心理剧的辅导较为明显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为自己设定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为自身的发展迈出了积极的一步。
4.4 培育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是学生内心潜在的、建设性的积极心理力量,心理场理论告诉我们,团体对个体的态度、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在分析、讨论、排演心理剧的过程中,学生们探索自我,体验反思,遇到问题后沉着应对,发挥团体优势,群策群力解决问题,在团体合作的和谐氛围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此外,团队中学生之间的相互支持,是心理剧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学生们形成的团队能够共同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有助于增强团队中成员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进而发挥心理剧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5 结语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或自杀、自伤的比例不断升高。从实际情况看,心理问题检出率明显上升。因此,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既是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工作要求,又是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现实需求。经过实践探索和个案分析发现,心理剧给独立学院的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认识自我、发泄情绪、提升自我的平台,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积极意义。在这个平台,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安全、信任以及和谐,在此,他们找到了改变自己的勇氣。在心理剧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们能够直面困难,这增强了学生们的意志,提高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值,提升了学生们的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增强了学生们的自信心,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在后续的心理评估反馈中,经统计,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适应性、学习能力、发展目标等方面,较之前都有了一定的改善,学生们的心理状态总体平稳,对待客观事物的心态是理性和健康的。由此可知,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剧系列活动,是拓展独立学院心理育人途径的有效举措。通过排演心理剧,积极引导学生们在剧中体验、在剧中成长,充分利用心理剧在心理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功能,多管齐下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银银.心理剧技术对大学生适应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高教学刊,2019(19):184-186.
[2] 陆璐,李苓.浅析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5):158-160.
[3] 刘籽艺.校园心理剧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1):194-196.
[4] 马晓清.校园心理剧:一种助力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途径[J].戏剧之家,2018(14):171-172.
作者简介:王添翼(1986—),女,江苏扬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