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教育”背景下融合教育小初衔接实施路径探析

2021-03-07 14:47沈奇明
红豆教育 2021年31期
关键词:融合教育

沈奇明

【摘要】一体化教育背景下的融合教育,需要实现学段之间的贯通,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本研究从融合教育小初衔接的实施背景、实施内容、实施策略、实施评价入手,探索实现融合教育小初衔接的有效实施路径,主要着眼于课程衔接、教研衔接和转衔安置机制。

【关键词】一体化教育;融合教育;小初衔接

融合教育是一种让特殊学生进入到普通学校普通班级学习的教育安置方式,该方式要求在普通学校普通班级,根据学生的年龄、残疾情况,为其提供适宜性的课程,合理组织、安排、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满足其高质量教育。我国融合教育主要教育对象是指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包括智力障碍、肢体障碍、视力障碍、情绪行为障碍、精神障碍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一体化教育”跟随深化课程改革,促使学段统筹的背景应运而生,主要是我国进入课程改革的新阶段,在育人目标和育人定位上要求各学段之间紧密有效的衔接。由于随班就读学生的身心发展障碍,其在面对新环境、新课程、新角色时难免面临学段衔接的困难。目前,江苏省以街道(镇级)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为单位实施融合教育,要求建立包括学前、小学到初中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这为随班就读学生的一体化教育以及小初衔接提供了保障条件。

一、融合教育小初衔接实施的背景

从小学到初中的义务教育学校教育实质上实施的还是分段式教育,除了普通小初衔接面临知识体系、教育方法等的改变,对于随班就读学生而言,以生涯发展为基础的转衔教育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小学和初中融合教育学校对融合教育的课程和教育质量进行衔接机制的探索。从小学到初中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构建,体现了随班就读学生教育一体化理论,从而使基于小初衔接的融合教育具有更加系统科学、实现资源有效整合、随班就读学生有效安置等优势。各学段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在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提供分段式融合教育服务的基础上,积极通过课程衔接、教研衔接、个别化转介等方式进行融合教育学段衔接,能够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有效成长,从而提升融合教育的质量。

二、融合教育小初衔接实施的内容

“小初衔接”是指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相互融合、沟通,包括校际合作、课程渗透等,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接受全面而适合的教育。融合教育背景下的小初衔接是指随班就读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是根据过渡期随班就读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借助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从学业技能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等各个方面做好转衔支持,让其更有效地适应初中教育生活。小初衔接作为连接随班就读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桥梁,主要内容应包括学段贯通的课程衔接、以转衔安置为目标的机制衔接和丰富教研共同体运行形式的教研衔接。

1.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小初课程衔接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制一般以“六三制”为主体,目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也是安置“六三制”编制,为实现随班就读學生的有效教育和发展,融合教育资源中心需要对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的内容选择进行整合,遵循“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原则。在参考随班就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小初课程衔接应该依据学业课程标准进行调整,依据课程调整原则进行变通、增扩、删减等个别化、适宜性改造,课程调整主要包括选择课程调整的层次、内容、呈现方式、补充和拓展等。[1]小初衔接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课程应关注学生从巩固性康复、生活自理到生涯规划、社会适应的变化与衔接,主要内容包括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衔接、资源中心课程学段衔接以及融合教育方法的衔接。

2.以共同体构建为目标的小初教研衔接

教研共同体是在教研实践活动中体现教研整体关联、动态涌现、交互融通和多元共生的教师发展与专业学习共同体,是由包括一线教师、教研专家、同伴等共同组成的教学研究者团体,其所有参与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共同致力于解决一组问题。[2]教研共同体的专业性较强,具有明显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和开放属性。融合教育教师依据自愿参与的原则组成,其成员围绕目前融合教育“小初衔接”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各种教研活动相互学习、交流、探讨研究,以达到共同专业成长的目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根据本校随班就读学生的特点组建包含学校行政、资源教师、随班就读教师等融合教育师资团队,实现随班就读学生的科学评估与教育。因此一支以小学、初中资源教师、随班就读教师为主体的融合教育教研共同体具有学段合作、学科合作、校际合作属性。

3.以转衔安置为目标的小初机制衔接

为了提高小初衔接阶段融合教育服务的质量,应建立专门的转衔机制保障特殊儿童的衔接教育,成立以家长、教师和其他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组成融合教育衔接工作组,负责有效转衔安置过程。多方参与、相互合作,充分保证衔接各环节的实施,转衔实践的服务人员、服务工作计划时长、服务模式等具有要求和规模。以转衔安置为目标的个别化小初衔接,主要包括档案衔接保障、课程衔接保障、教学质量衔接保障、教师专业能力衔接保障等,建立衔接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整合机制和保障机制。

三、融合教育小初衔接实施的策略

1.规范实施评估,明确衔接计划

在对应小初学段的融合资源中心开展前期筛查评估,对中小学各学科发展目标、随班就读学生个体功能发展目标,确定特殊对象并明确问题障碍。通过小学及初中学段的特殊学生的信息相互反馈,切实掌握特殊学生在过度时段的个性问题或共性问题,从而设定相应的课程实施及衔接计划。

2.构建课程体系,学段信息共享

涉及小初衔接的学校统一标准,构建小、初的融合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制定学业技能课程、社会适应课程、社会交往课程、功能改善课程、潜能开发课程等课程体系,在不断丰富调整中建立相应的课程资源包,通过课程实施,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阶段性发展评估,重点在小初衔接的六年级和七年级阶段实现信息共享,形成以小初顺利衔接为目的的课程资源共享体系。

3.健全制度保障,确保一人一案

在制度支持、专业支持、信息支持、设备支持、社会支持的前提下,小初融合教育资源课程实施通过全日制资源教室与随班就读相结合的方式,发展特长,全面实施个别化教育和缺陷补偿,形成“一人一案”的课程实施发展与衔接方案,为随班就读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四、融合教育小初衔接实施的评价

评价是一种促使学生有效发展的方式,为帮助随班就读学生实现有效成长,应根据其功能与所处环境采取多元方式、动态发展、激励强化等多种评价方式。对于融合教育小初衔接的评价,应该依据个别化教育计划方案所设定的教育目标进行实施,注重过程性评价,不断根据学生发展水平,采取依据课程标准的学业评估、量表评估以及访谈评估相结合的形式,适当情况下也应采取医学诊断报告辅助评价的方式,形成小初衔接素质报告书,作为调整个别化教育计划以及小初衔接课程的重要依据。融合教育小初衔接应建立学生入学与转衔的管理机制,做好学生的入学安排、教育评估、小初衔接课程管理与实施等规章制度,保证融合教育小初衔接的规范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拉.澳大利亚融合教育的课程调整及启示,中国特殊教育,2019年第7期,15-213.

[2]赵敏,蔺海沣,校本教研共同体构建:从“共存”走向“共生”.教育研究,2016年12期,112-119.

501186

猜你喜欢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背景下的学前发育迟缓儿童的需要探究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模式探讨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浅谈融合教育与现代教育
融合教育环境下孤独症儿童认数个案研究
更新特殊体育教育理念适应特殊体育教育发展
融合教育中的同伴支持:一个未被利用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