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扬 陈乐
摘要:《逍遥游》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老师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去接收知识。通过张超老师和张茗老师对《逍遥游》(节选)的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文章的主旨“逍遥”的领悟,与古人直接对话,更加直接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逍遥;教学案例;理想与现实
一、逍遥古今悟
“逍遥”也作“逍摇”。《汉语大字典》对“逍遥”的解释是缓步行走和安闲。《词源》对“逍遥”只作一条解释安闲自得。其实“逍遥”一词很早就出现了,它并不是庄子首创。《诗经·郑风·清人》中就有“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什么是“逍遥”?古有《离骚》云:“折若夫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王逸在《楚辞章句》解释“逍遥”为游,有闲逛之意。现在大多数人对《离骚》中的“逍遥”解释为“悠闲自得的样子”。今学者郭象说:“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1]!郭象把逍遥理解为安闲自得。刘笑敢说:“庄子之逍遥实有今日精神自由之含义,逍遥的用法表达了庄子对精神自由的憧憬与追求”[2]。
“不管古代还是现、当代庄学者……总之没有没有回归《庄子》一书中”[3]。《庄子·外篇·天运》给出的说法是:“逍遥,无为也”。我们可以发现庄子的“逍遥”有一种安闲自得之意,不受外在条件的束缚,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随着此文走进中学课堂,老师在课堂中对庄子“逍遥”有不同理解。一是相对的逍遥,也称有待的逍遥,指那种凭借某种东西才能有逍遥。如:“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4]。二是绝对逍遥,也称无待的逍遥,指那种无须凭借任何任何东西的逍遥。绝对的自由是没有范畴限制的,没有任何的束缚,没有实质的内容,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若夫乘天地之正,而欲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5]!
二、《逍遥游》的教学案例与分析
(一)张超《逍遥游》教学案例与分析
“师:请大家用6分钟左右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课文,着重掌握以上重点字词、语句,同时思考下列问题(屏幕显示):庄子‘逍遥游’的特定含义是什么;文中共罗列了哪些事物,请一一列举出来,作者列举这些事物的目的何在;作者所列举的事物中,哪些不能‘逍遥游’,哪些能“逍遥游”,为什么;画出文中正面阐述‘逍遥游’的文句(即全文中心句);作者认为什么人才能做到逍遥游,条件途径是什么。(鼓励学生自读时前后左右讨论、切磋,学生自读后,师生共同落实部分思考题,屏幕显示)”[6]。
“师:这样看来,全文围绕一个什么字展开?有这个字就不逍遥,没这个字才逍遥?生:待字。师:对(板书“待”字),那么庄子所谓的“逍遥游”这种不依靠、凭借任何事物,不受任何限制、束缚的绝对自由以及‘至人、神人、圣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吗”[7]?
老师在教学中淡化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处理,注重让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让学生了解“逍遥”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庄子的逍遥是不受外在条件束缚,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是虚无的,学生是难以理解透彻的。张老师让学生知道“逍遥游”的含义,庄子的逍遥是无待的逍遥,是无须凭借任何外在的东西,从而得到一种精神上的“逍遥”。一开始就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逍遥,非常秒,学生就会清晰的知道庄子的所说的逍遥是什么。让学生找出文章里的共写了那些事物,他们有没有达到“逍遥游”。张老师的逻辑清晰,思路明确,学生很快就找到答案。让学生在书本上勾画中心句,让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探讨,师生合作,共同领悟庄子的逍遥,这样的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性强,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课程并没有因为找到答案后结束了课程,他接着询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存在像“至人神人圣人”这样的人,显然是一个否定的答案。最后可谓是神来之笔,从庄子的逍遥引发学生对当今社会的思考,我们需要正确积极的看待庄子绝对的逍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张茗《逍遥游》教学案例与分析
“师: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对《逍遥游》中的文言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并大致了解了文意。那么,今天让我们走入文本深处,一起来探寻,在这短短的三段文字中,庄子到底想说什么?又是怎么说的呢?要解读其中的玄机,我认为关键要点准这三段的穴位,也就是于全文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这意象是什么呢?(生思索)生1:大鹏吧!我们从一开篇就看到了它,作品讲的就是关于它的寓言故事。师:正是这只大鹏带我们一起去探求庄子笔下的“逍遥”境界,这一意象就是全文的穴位所在!那么庄子又是怎样描写这只大鹏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迅速从文中勾画出描写大鹏鸟特点的语句并大声地朗读出来,然后与同桌交流一下,看看这些描写分别表现了大鹏的什么特点。一分钟之后我们请同学来说说”[8]。
张老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抛出问题引起同学们的讨论与思考,让他们踊跃回答问题,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再引导学生朗读和讨论大鹏的特点,对大鹏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大鹏作为一个切入点,通过问答式让学生了解文章的重要意象,是全文的一个重要的点。接下来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文章,采用阅读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生找到文中描写大鹏的句子,最后讨论总结出大鹏的三大特点,分别是变化莫测、形态硕大和气势磅礴。
“师:如果有可能,让你也变成这只大鹏鸟,你愿意吗?为什么?”张老师再次发出疑问,学生们表示无论它有多么神奇,它就是一只鸟,对于自然社会它是一个弱者,并不自由。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并继续问大家有沒有和他观点一样的同学?有同学赞同第一位同学的观点,在他看来书上表明庄子认为大鹏并没有没有达到真正逍遥的境界。老师对这位学生给予评价,文中说大鹏往南飞时气势是非常磅礴的,这样的大鹏还算不上逍遥吗?学生纷纷回答:算不上,因为它是有条件的,并不是自由的,没有巨风它也达不到“三千里”和“九千里”。张老师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地去思考并回答问题,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让他们身临其境,师生的互动性强。通过“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9]这些都可以说明没有大风,大鹏就不能飞往九万里的高空,那么也就没有什么逍遥游可言。到底什么是“逍遥”?根据“逍遥”的词义,我们可以知道大鹏没有真正的“逍遥游”。它需要借助外部条件才可以翱翔。
张老师让同学们阅读《逍遥游》的第三段,看看庄子写了几类人,从中找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第一位同学认为是四类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10]。第二位同学表示是五类人,还有宋荣子。张老师让第二位同学表达他的观点,他認为前四类人都是官场上的人物。宋荣子是清高的人对他们“犹然笑之”。老师继续提问宋荣子“犹然笑之”,他笑什么?学生回答他笑他们注重名利为了名利而奔波。老师又继续提问他们和文中的哪些例子比较类似?学生纷纷踊跃回答是和蜩、学鸠、朝菌、蟪蛄等小动物比较相似,他们都是属于那种鼠目寸光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这是不是就说明了庄子认可了‘宋荣子’这类人?学生给予了否定。老师提出疑问让同学们继续探讨这句话:‘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说明宋荣子之流内心还有何想法?”[11]
老师引导学生去探寻宋荣子有没有达到“逍遥”。列子和宋荣子之间相比较,谁达到了“逍遥”?很多人给出的答案是列子吧!可是他有没有达到“逍遥”需要我们去探索。列子他可以御风而行,来去自由。但他并没有达到自由,他需要借助于风。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有待”。其实你看宋荣子、列子、大鹏和大椿都是一样的,都需要借助外力,都是“有待”,并不是所谓真正的“逍遥”。
“对于庄子的思想,对于逍遥游,你们有怎样的看法?学生1:在他看来,世间的万物都是一样的,好就是坏,是就是非,内就是外,荣就是辱,人不要去分辨它,但我认为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就更佩服庄子了。学生2:我个人觉得这种逍遥游是难以实现的,对于普通人来说那更是遥不可及的,所以我认为那是太空、太虚的理想。学生3:我不这样认为,逍遥游应该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人作为人应该有的境界,是一种抛弃功名利禄、精神完全自由的最高境界,而且在充溢着物欲气息的当下,这更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12]。本以为课程就会到此截止,然而张茗老师并没有这么做,她接着提问学生能不能接受庄子的逍遥,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这样的课堂是有深度的,没有局限于书本庄子的逍遥,让学生谈自身对逍遥的理解。
(三)反思与讨论
张超老师的教学方式新颖独特。从他的教学思路来看目标清晰,他并不是按照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大多数老师都是从篇头大鹏开始导入,但张超老师直奔主题“逍遥”,这一点可以说是意想不到的。这样直接让学生知道庄子的逍遥,然后通过文本分析去领悟庄子的“逍遥”。就好像你带着答案去检查做题过程,显然学习起来是非常轻松的。庄子的写作风格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意境开阔,同时他的浪漫主义是虚无缥缈的,让人难以捉摸,但是张超老师没有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这一点是可惜的。庄子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用寓言故事来说理,这是庄子的一大特色。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张超老师并没有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这是美中不足的。学生通过情感朗读是可以把握文章的整体情感,有利于对文章思想的深刻理解,加深对文本的影响,激发他们思考。在学生读懂,听懂的基础上,通过新颖有趣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了解庄子想要表达深层的意思,对学生学生有所感悟,有所启迪,这样的教学就是成功的。张超老师的教学让学生领悟到庄子的逍遥,在当今社会不存在真正逍遥的人,不过我们可以学习庄子达到逍遥的条件,“无己、无功、无名”没有人可以做到。
张茗老师对《逍遥游》的文本知识进行淡化处理,更多的把重心放在了文章的主旨上,但是有点忽略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文言文,领悟文言文词的含义和用法,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所在,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对文章整体的把握,二者都不可以忽视,张茗老师这一点如果能讲解细致一点,那就是非常完美的。张茗老师主要是通过问答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思考与理解。把教学的重心放在逍遥主旨的理解。首先让学生找到重要的意象“鹏”,了解鹏变化神奇莫测的特点,去探求庄子笔下的“逍遥”境界。接下来老师加入对“学鸠”“蜩”等小动物的描写,形成“小大之辩”,更加的清晰明了地知道大鹏和小动物之间是有区别的。张茗老师提问学生们,问他们愿不愿意成为大鹏,为什么不愿意,从而让学生去探究什么是真正的“逍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探寻学鸠、蜩等意象上,引发出学生们对文章第三段的思考,通过老师的一次一次询问同学们的次次回答,在思考和探究中得到答案。庄子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摆脱一切束缚的,无拘无束自然状态的。很多老师在得出这个结论就结束了课程,但是张茗老师并没有这么做,他让学生感受到庄子所想表达的积极意义,从中提取观点出来,形成自己正确价值观,这是我们老师应该要去做的,这也是我们教学的意义。
张茗老师的教学方式,是符合新课改教学下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对重点句子、段落的朗读并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答案。主动地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寻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张茗老师的课堂活动有趣,孩子们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氛围是轻松愉悦的。最后张老师问学生他们对于庄子的思想,对于“逍遥游”能不能接受,有怎样的看法?学生都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让学生知道了解“逍遥”,学生也深刻谈了他们对逍遥的理解。
三、庄子逍遥的现实意义
庄子的作品想象力丰富,幽默、富有哲理,浪漫主义色彩,虚无缥缈,让人难以琢磨。庄子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逍遥,顺应自然,无拘无束。有人认为庄子是消极地看待世界,是一种虚无主义,消极避世。也有人人认为庄子是积极的看待世界,他得不到重用,并不抱怨什么,依旧乐观地面对人生。在当今社会,很难有人能做到他这样。
学习文言文偶尔会感觉到枯燥无味,但是我们老师可以让他变得生动有趣,老师带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感受文言的魅力。学习文言文知识让我们和古人直接对话,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文化的魅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逍遥游》里的“逍遥”教学,两位老师有着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改要求学生主动去学,让学生了解庄子思想,以及对“逍遥”的理解和看法。在大千世界,我们学生要积极地面对,不被负面能量束缚自己,去寻找自己“逍遥”在知识的海洋里,贯穿古今悟逍遥!
参考文献:
[1](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61.
[9][10]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贺艳军:庄子“逍遥”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
[4][5]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6][7]张超.《逍遥游》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31期.
[8][11][12][13]张茗,訾惠.《逍遥游》课例鉴赏[J].《语文教学通讯》,2011.
[14]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
[15]吴刚.绝对逍遥游与相对逍遥游[J].智学研究,2013.
2020年度亳州学院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0szjy03。
作者简介:
程扬(1989.01-),女,汉族,安徽省亳州市人,硕士,亳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
陈乐,亳州学院19级学生,出生年月:1997年11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安徽,学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