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子的 “逍遥”

2016-05-09 12:52叶晨阳
青年文学家 2015年6期
关键词:逍遥游庄子

摘 要:“逍遥游”是《庄子》开篇提出的统率全书的核心思想,也是庄子的最高价值追求,对中国尤其魏晋时期文人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究竟何谓“逍遥”,自古众说纷纭。本文旨在结合时代背景、人生经历与中国古代文人人格特性,浅谈对庄子“逍遥”的理解。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无所待;有所待

作者简介:叶晨阳(1996-),男,四川省仁寿人,乐山外国语学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6-0-02

一、庄子与《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文章,也是其中最负盛名的名篇,以致后来《逍遥游》几乎与庄子画上了等号,成为老庄的一个代名词。其语言纵横捭阖、汪洋恣肆,想象壮美雄奇、天马行空,被誉为诸子百家文采之最,先秦散文巅峰。加之较《齐物论》等文较好理解,便作为“国学经典”荣添高中语文必修古文之列。但《逍遥游》从此开始停留在完成应试任务的浅阅读上,被教辅删删减减、省事地曲解地面目全非,丧失了对传统文化应有的虔诚。《逍遥游》真的如高中教辅所说是在讲“逍遥”吗?

二、困顿的逍遥

(一)“有所待”

《逍遥游》中,庄子描绘了“鹏程万里”、“列子御风”,他们看似无拘无束,但必须依托风才能翱翔,终究没有摆脱外物的束缚,都是“有所待”的。如想找出一个无拘无束的“逍遥隐士”,恐怕只能无功而返了。

诗仙太白如何?“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马行空,放肆怒骂,裘马轻狂,不正是逍遥游的代表人选吗?但李白真的逍遥吗?不,李白不快乐,李白不逍遥。为什么他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为什么说“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为什么说“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李白胸怀万钧文墨,大志壮凌霄汉,却郁郁不得志,始终只是玄宗眼里陪他和杨贵妃朗吟风花雪月的弄臣而已。李白的人生就像《梦游天姥吟留别》,从一场梦中开始,在这场梦中结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大梦初醒,惟余浩叹。

东坡居士又如何。岂不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大笔如椽,逍遥洒脱,气象直追庄周。但他真的解脱在了他幻想的境界中么?密州“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他为什么到黄州后也有承天寺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为什么密州通晓“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襌娟”的他贬至黄州却嗟叹“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游赤壁云“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他再游赤壁孤身一人时为什么“悄然而悲,肃然而恐”?豁达明朗的苏大胡子不也是在解脱与困顿中进进出出,难以脱身这恼人的轮回?

魏晋名士陶潜、吴均、嵇康、阮籍之徒有真的放下了心中挂念,摆脱了外界束缚,无所待地翱翔于山水田园?杨慎“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又何尝不是咽泪逞欢的苦笑?“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的香港摇滚传奇黄家驹不也受制于他所鄙弃的娱乐圈规则而唏嘘长恨?

太多人强装逍遥,惯看秋月春风,终究有所待于现实,没有真正无所待而游于无穷。

所以《逍遥游》看似在讲逍遥,实际上还是在说不能逍遥,或者享受到的仅仅是一种相对的逍遥。生活中哪里能觅到一处逍遥于天地拘束之外的乐土,任人尽情逍遥游呢?人终究还是熬在生活中忍受无尽的困顿。庄子慧眼如炬地发现了这个现实,他认识到只要人还存在于这个宇宙,终究是有所待的,是不可能真正逍遥游的。于是他顺势洋洋洒洒地写下一篇《齐物论》,继续剖析这种困顿,并寻找走出这种困顿,接近他心目中“逍遥”的方法。

(二)“无所待”

在《逍遥游》最后庄子写下:“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这是庄子在透彻理解“有所待”的现实桎梏后,仍苦苦追寻的“逍遥游”境界——“无所待”。那到底什么是“无所待”?其有两层境界,一个是外在的万化冥合,另一个是内在的心灵自由。

外在的“无所待”是指;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那又需要凭借什么呢?譬如,诸葛亮羽扇纶巾,长袖一舞,东风肆啸,火吞万里曹船。但诸葛亮也是凭借观察天象才预料到将起东风的,终究不是无所待,要自由呼风唤雨恐怕只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猴儿哥可以做到了。所以庄子想说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那就是要回归他那句“应帝王”,也就是顺应自然。道家所讲的“自然”不同于大自然,它是指一种主宰世间万物的规律,刮风下雨、电闪雷鸣,气象万千都包含在了自然中。乘天地正气,御六气之辩,便是说庄子希望能遵循自然,去不断接近它,直到可以与它画平行线,最后做到“我就是自然”后的一种状态,到那时,这些外物的变化已经洞悉清明,再也无法影响人,不就到了无所待的境界?用庄子的话叫“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或者“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即常说的“万化冥和,物我合一”——“当我想飞时,我就是风,我又何必再御风而行呢?”

(三)心灵的憩园

内心的无所待,指的是彻底意义的心灵自由,但是从庄子口中讲出却显得有一丝无奈与讽刺。就像那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总让人有种心被揉得想哭的感觉,仿佛看见了泪水爬满了海子年轻却沧桑的脸颊。《逍遥游》也能让人穿越千年的困顿,看见庄子憔悴地倚着柴扉望着无穷的宇宙无助地叹息。

庄子生活在社会剧变战国末年。庄子代表的没落奴隶主阶级终究在历史的洪流中败下阵来,埋葬在后世对其不公的唾骂中。看着自己的理想帝国坍圮自己却无能为力,庄子心中是怎样无助?同时,面对连年战火,百姓颠沛流离,庄子痛心疾首。他渴望改变这让他绝望的现实。他有充满民本思想的治国理念、独到的立法主张,他也曾像墨子一样披星戴月,奔走劝谏,但我们清楚地看到他的努力落空了,汤汤历史记住了浩然正气的孟轲、侠肝义胆的墨翟、巧舌如簧的苏秦张仪、用兵如神的孙膑庞涓,却在庄周的档案上狠狠记下一笔冷眼旁观。

其实, 庄子从来不是“曳尾于涂中”的乌龟,恰恰相反,他冷漠的表象正是因为他对这个世界爱得太深。庄子的痛苦也正是来自这种对黎民苍生的大爱,正可谓”爱之深痛之切”。但代表中国婉约之美的他选择了冷对。清代朴学学士胡文英云:“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牵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意思显而易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中国古文人对抱负看得极重,因此壮志难酬往往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没有实现他的“道”,却成为流芳百世的“教育家”,即使天天与弟子谈诗论道,他又真的快乐吗?一个政治家的柳宗元决然不会甘心让位于一个“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文豪”东坡太白稼轩唐寅如是,成为“伟大思想家”的庄子亦如是。

其实庄子与《庄子》里的庄子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庄子》里的庄子是个文学形象,逍遥物外,物我合一,时而是“曳尾于涂中”的乌龟,时而是栩栩然的翩飞彩蝶,时而是“鼓盆而歌”的怪诞异人。而现实中的庄子,就是庄子,相信也会像常人一样。生活中太少相濡以沫,太多相忘于江湖;太少称心如意,太多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现实中的庄子究竟有没有逍遥游?注定没有,因为这份世间苍生的大爱让他注定有所待。他留下了指向逍遥游的《齐物论》,找到了解药却终究不愿意服下,所以冷眼洞悉一切的他其实比诸子百家中任何人都痛苦。

所谓逍遥游,不过是在心田搭上一座小憩的庭园,品逍遥的树,赏自在的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实这种不可能存在的逍遥游,不是像极了现实中人们的梦想吗?明明知道有些梦想不可能实现,但不总是有人还在傻傻为它头破血流也在所不辞吗?新西兰探险家希拉里总是会孤身一人挑战世界上最危险的“炼狱”,在他成功独自攀登珠穆朗玛峰后,记者问他:“你为什么要攀登呢?”他只指着珠峰的方向,“因为他就在那里。”

《多情剑客无情剑》留下了一个“蛇尾”:

(年轻的剑客为了追求名声,诀别过往,踏上漫漫不归路。)

孙小红凝视着李寻欢,目光里似也有泪,悄悄接着道:“他想和你一样有名,可是你……你是不是就比他快乐?我想……你若是他,一定就不会像他这么样做的。”

李寻欢的目光还停留在那少年的身影消失处,过了良久,才沉声道:“我若是他,也会这样做。”

孙小红愕然道:“你……”

李寻欢道:“人活着,就要有理想,有目的,就要不顾一切去奋斗,至于奋斗的结果是不是成功?是不是快乐?他们并没有放在心上。”

这就是《逍遥游》潜藏千年的秘密——永不放弃的希望,一生奋斗的梦想,现实桎梏下的苦痛,还有心中那份超乎言语的逍遥……

三、结束语

为什么中国古文人在仕途失意后,往往皈依老庄,选择归隐、逍遥?因为他们对实现抱负的路太绝望。

《逍遥游》也许只是一种自我逃避,一种自我欺骗,但无可厚非,这个骗局是那么迷人。他洒下一汪月光,穿过历史烟云,沐浴每一个异乡的夜里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落魄的文人。他搭建了一所心灵的憩园,供自己,供一路走来的骚人墨客在此驻足留恋,让梦在乱英蝶影中自在地逍遥游!那里的他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M]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2]庄子《庄子》中华书局[M]2007年5月1日

[3]于丹《于丹<庄子>心得》[M]京华出版社2012年5月

[4]杨昊鸥等《解毒于丹》[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年5月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重庆出版社2009年11月

猜你喜欢
逍遥游庄子
《庄子说》(二十三)
《逍遥游》中“而”字的用法与读音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
《庄子说》(二十二)
宋荣子:《逍遥游》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
《庄子说》(二十)
以《逍遥游》为例简析庄子自由观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