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丹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内科疾病,指由于冠状动脉脂质代谢异常,产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引起血管腔可供血液流通部分狭窄或阻塞,进而造成心脏血供及氧供不足,甚至出现严重病变坏死的心脏病。该病患者临床起病较急,可突发心前区疼痛感,多为发作性绞痛或压榨性痛感,若未及时进行治疗,患者发展至重症时会对心脏正常功能产生不可逆性损伤,伴发心脏破裂、心室壁瘤及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等多种恶性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1-3]。目前,临床治疗冠心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且由于使用剂量的差异治疗效果各异。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大剂量厄贝沙坦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7月-2019年1月东北输变电设备集团中心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57例)与对照组(57例)。观察组男26例,女31例;年龄45~69(57.68±6.43)岁;病程1~11(5.83±3.19)年。对照组男30例,女27例;年龄48~70(58.47±6.12)岁;病程1~12(6.04±3.57)年。2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有可对比性。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参照《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4]制定纳入标准:(1)胸骨后部明显不适感,主要表现为压迫感、发闷、紧缩或沉重感,同时还伴发呼吸困难、坐立不安或濒死体验;(2)一般症状持续时间为数分钟,与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相关,经休息或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3)经实验室、心电图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所用药物经实验室过敏检查结果呈阳性;(2)近期接受过相关药物治疗;(3)伴发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或重要脏器慢性疾病;(4)自身免疫功能缺陷。
1.3 治疗方法 2组均接受硝酸酯类药物、调脂及抗凝血治疗等常规治疗: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北京京丰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93525,规格:20 mg/片)1片口服,每天2次;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珠海同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7289,规格:50 mg/片)1片口服,每天3次;阿司匹林肠溶片(浙江华润三九众益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3022161,规格:50 mg/片)2片口服,每天1次。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厄贝沙坦片(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0794,规格:75 mg/片)治疗,起始剂量为每次1片,每天1次,维持剂量为每次4片,每天1次。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厄贝沙坦片治疗,起始剂量为每次1片,每天1次;维持剂量为每次2片,每天1次。2组均治疗2个月。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1)采用飞利浦医疗公司生产的HD6彩色超声系统检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包括颈动脉斑块厚度、斑块面积及数量;(2)采集患者晨间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取上层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检测所用试剂由上海美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检测操作按照使用说明书执行,结果由计算机自动生成。
2.1 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比较 治疗前,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颈动脉斑块厚度、斑块面积及斑块数量均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比较
2.2 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CRP、TNF-α及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及猝死5种临床类型,其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致病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或糖尿病、不良生活方式及社会心理因素等。据相关研究显示,机体异常水平的炎性反应积极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5-6]。因此,选择高效安全的药物对症治疗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既往对于冠心病患者临床多采用硝酸酯类药物、降血脂及抗凝血治疗,包括单硝酸异山梨酯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其中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可软化血管,起到扩张冠脉的作用,促使冠脉灌注量得到改善;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属于β受体阻滞剂,能够对交感神经活动起到抑制作用,可改善心肌缺血状况,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阿司匹林肠溶片可对血小板聚集发挥抑制作用,并起到扩张血管、加速血流动力的作用,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有着重要地位。但临床实践中发现,通过上述治疗患者临床疗效仍无法达到预期[7]。因此,找寻一种更加有效,且安全性高的治疗方式成为临床冠心病治疗重要研究方向。研究显示,炎性反应最初是作为防御保护性反应存在,当其反应水平异常升高并逐渐发展成为慢性时,可引起病理性斑块形成,而CRP、TNF-α及IL-6均参与炎性反应过程。其中CRP是人体中炎性反应的敏感性指标,当其水平升高时可沉积于动脉血管病变部位,激活炎性递质的释放,从而引起内皮细胞受损,诱发血管痉挛,从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程度;TNF-α则参与脂质类代谢过程,其与脂肪组织的过度表达密切相关;IL-6则可增加葡萄糖摄取,促使胰岛素敏感性产生变化,诱发胰岛素抵抗,且其还可促进黏附分子的表达及释放,加速血小板凝聚,诱导肝脏合成CRP,进而通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局部血黏度上升,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8-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厚度、面积及斑块数量均小于对照组,且血清CRP、TNF-α及IL-6水平低于对照组,说明大剂量厄贝沙坦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积极意义。分析其原因可知,厄贝沙坦属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物,其可特异性拮抗转换酶受体,从而阻止血管紧张素Ⅰ转化血管紧张素Ⅱ的生化过程,减少机体细胞氧化自由基的形成,保护内皮细胞稳定;同时该药可特异性拮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Ⅰ受体,从而抑制血管收缩素及醛固酮的产生及释放,有效扩张血管,改善冠心病症状[10-11]。此外,厄贝沙坦可产生抗炎作用,控制炎性因子水平,抑制冠状动脉内斑块炎性因子异常升高,从而防止斑块再形成,有效改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降低对冠状动脉细胞的损伤[12]。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大剂量厄贝沙坦可增加药物作用浓度,全面阻断血管紧张素的释放,从而有效提高治疗效果[13-14]。但长期大量使用厄贝沙坦治疗时可能引起患者血糖、尿酸异常或电解质紊乱,对患者造成其他损伤。因此,临床使用时需结合患者实际病情谨慎用药[15]。
综上所述,大剂量厄贝沙坦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但临床用药安全性有待提高,故使用时需结合患者情况进行综合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