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李平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变异性心绞痛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51~70(62.0±1.7)岁;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0~70(61.2±1.5)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变异性心绞痛的诊断标准;(2)患者均知晓研究内容,了解研究风险,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3)患者均意识清醒,认知正常,沟通、配合度良好;(4)患者均无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排除标准:(1)不愿参与本次研究者;(2)不能配合研究者;(3)对研究药物不耐受、有药物过敏史者;(4)伴有感染性疾病患者;(5)有心肌梗死病史者。
1.4 观察指标 (1)比较2组治疗效果;(2)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包括心率(HR)、心脏排出量(CO)、闭合容积(CV)、缩短分数(FS)、射血分数(EF)等;(3)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变化情况;(4)治疗前后血清指标变化情况,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采集患者肘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测定。
1.5 疗效评定标准[6]显效: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改善程度>80%,ST段抬高恢复正常,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改善程度50%~80%,ST段抬高有所改善;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1 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38)。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HR、CO、CV、FS、EF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2周后,2组HR、FS均较治疗前降低,CO、CV、EF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HR低于对照组和CO、CV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2.3 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治疗前,2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每次持续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2周后,2组心绞痛发作频率较治疗前降低,每次持续时间较治疗前缩短,且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每次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2.4 血清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TNF-α、IL-6、ICAM-1水平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治疗2周后,2组TNF-α、IL-6、ICAM-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指标比较
变异性心绞痛是心绞痛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病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痉挛所致。迷走神经兴奋易致使冠状动脉收缩增加;而血液中药物浓度变化、电解液浓度变化等均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发生,另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的发生也会引发冠状动脉痉挛[7-8]。因此,一旦患者有冠状动脉痉挛现象发生,应及时开展有效治疗,以减轻患者痉挛症状,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