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认知的调查分析*

2021-03-05 10:08杨文燕甄天民宋奎勐张晶晶颜建华孔春燕
关键词:护士护理服务

杨文燕 甄天民 吴 敏 宋奎勐 张晶晶 颜建华 孙 娜 孔春燕

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信息研究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062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趋势,我国也不例外。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除了经济问题,普遍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健康问题。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巨大,失能、高龄、空巢老人的增多,使得很多带病生存的老年人对卫生资源的需求激增[1-3]。护士是卫生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护理人力资源数量逐年增加,但从“千人口护士数”和“医护比”等指标来看,我国护士的数量均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整体护理资源仍短缺[4]。一方面是人口老龄化及其所带来的疾病负担对卫生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护理资源尤其是社区护理资源的严重短缺,因此有必要研究护理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充分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和业务能力。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卫生健康工作的深度融合,近期部分地区出现了“网约护士”,大多由社会力量主导推动,其实质是“互联网+护理服务”[5-6]。“互联网+护理服务”主要是指医疗机构利用在本机构注册的护士,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主,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的护理服务[7]。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护理资源供方的调研,分析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认知,从供方角度探讨“互联网+护理”的可及性及其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完善“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相关政策提供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根据地理位置,选择山东省东、中、西地区青岛、济南、济宁3市,每市选择2家综合性医院,共6家综合性医院,6所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认知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对“互联网+护理”相关政策的认识;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意愿;对“互联网+护理”提供服务项目的认识;对“互联网+护理”发展制约因素的认识等共22项。

1.2.2调查方法 6所医院均指定一名护士,对其进行培训。经过培训的6 名护士对所有调查对象讲解问卷的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由调查对象独立填写。调查采用专业的在线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进行。发放问卷165份,收回158份,问卷回收率95.76%。回收问卷后,将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

2 结 果

2.1基本情况

158名护士中女性150人,占94.94%,男性仅8人,占5.06%。年龄方面,所有人员均小于50岁,以40岁以下为主,其中31~40岁的占比最多,为54.43%(86/158)。学历以本科为主,占91.14%(144/158)。职称以初、中级为主,其中初级将近一半,为49.37%(78/158)。工作年限以5~20年为主,其中5~10年的为64人,占40.51%,11~20年的为72人,占45.57%。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158位护士的基本情况

2.2对“互联网+护理”的基本认知

45.57%(72/158)护士对“互联网+护理”“不了解”,还有3.80%(6/158)的护士“非常不了解”,两者相加结果为49.37%(78/158),接近调查人员的一半。在对上门护理服务平台的了解方面,72.15%(114/158)的护士听说过,45.57%(72/158)愿意提供上门护理服务。59.49%(94/158)的护士认为“互联网+护理”可以优化护理资源的配置,69.62%(110/158)的护士认为“互联网+护理”可以改善护理服务质量。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158位护士对“互联网+护理”的基本认知

2.3对“互联网+护理”提供主体的认知

在“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主体方面,58.23%(92/158)的护士认为应该由具有一定资质的实体医疗机构进行提供,还有39.24%(62/1587)的护士认为可以由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组织实施。在时间安排方面,仅11.39%(18/158)的护士明确表示“有时间”,44.30%(70/158)的护士“没有时间”。在医院支持方面,34.18%(54/158)的护士认为医院会支持自己从事“互联网+护理”上门护理服务。53.16%(84/158)的护士更倾向于利用个人业余时间兼职从事“互联网+护理”工作,35.44%(56/158)的护士倾向于单位统一安排。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158位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提供主体的认知

2.4对“互联网+护理”提供项目的认知

75.95%(120/158)的护士认为,“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的服务项目应经过专家的论证,93.67%(148/158)的护士支持建立提供项目的“负面清单”。在具体的服务项目方面,支持列入“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项目的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基础护理和康复护理(均为78.48%)、心理护理(65.82%)、造口护理(60.76%)、标本采集(54.43%)、各类注射(53.16%)、健康指导(51.90%)、导管护理(51.27%)、母婴护理(22.15%)、中医护理(18.99%)和其他(16.46%),具体见表4。

2.5对“互联网+护理”支付机制的认知

对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定价,92.41%(146/158)的护士选择“互联网+护理”收费服务应该为基本的医疗服务价格加上门服务的成本,5.06%(8/158)认为应该由市场进行议价。支付方式方面,64.56%(102/158)的护士认为应该由平台支付给护士。56.96%(90/158)的护士认为,报酬应由医院统一收费,统一分配,还有38.61%(61/158)的护士认为应全部归个人所得。具体内容见表5。

2.6“互联网+护理”发展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护理服务”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出现纠纷有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和配套的管理制度和个人人身安全保障、 医院对“互联网+护理”的态度、医院护理人力不足、执业的合法性、居民对互联网+护理的接受程度、药品和辅料来源、护理服务质量安全、交通问题以及其他的问题。具体见表6。

表4 158位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提供项目的认知

表5 158位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支付机制的认知

表6 158位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发展面临问题的认知

3 讨论及建议

3.1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互联网+护理服务”规范发展

关于“互联网+护理服务”发展,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8-10]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六个试点省市也在省级层面制定了相关政策。本研究发现,“互联网+护理服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管理制度不健全、护士执业的合法性、药品来源、护理服务质量安全等。在总结试点省市经验的基础上,应及时总结“互联网+护理服务”过程中的经验,发现问题,积极研究解决方案,针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提供主体、服务对象、服务项目、服务行为、服务管理、第三方信息技术平台、相关责任、风险防控、支撑机制等,制定完善相关的政策,从而创新护理服务模式,优化护理资源配置,增加护理服务供给,引导“互联网+护理服务”规范发展,保障“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和安全。

3.2加强宣传,促进护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在对互联网+护理的基本认知方面,还有相当比例的护理人员对“互联网+护理”政策还不是很了解,“不了解”和“非常不了解”两者相合计占49.37%。一方面,应该加大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宣传,促进医院管理人员和临床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政策的了解。应通过各种方式,做好相关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促进相关各方对“互联网+护理”政策的了解,从而激发各方开展“互联网+护理”工作的热情,促进护理资源更加合理的配置。

另一方面,加大对“互联网+护理服务”使用方的宣传,从而促进护理资源的有效利用。本研究的调查表明,在对“互联网+护理服务”发展面临问题方面,63.29%的护士选择了“居民对‘互联网+护理’的接受程度”,不同年龄的人群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认识有差异,年轻人对互联网的接受和利用程度高,但需要的护理少,老年人需要更多的护理服务,但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了解程度可能更低,接受度差。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大对“互联网+护理服务”使用方相关政策应宣传力度,利用网络、社区平台宣传“互联网+护理”的服务方式,普及相关知识,促进居民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了解和利用。

3.3加大护理人才培养,制定合理的护理人才用人机制,最大限度激发护理人才的活力

首先,医院护理人力不足是影响“互联网+护理服务”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方面。一方面要合理规划护理学历教育的层次构成,扩大本科起点护理人才的培养规模,为临床培养和储备能独当一面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二是在专业设置方面,扩大急救护理、老年护理等专科护士的培养规模。随着护理加速进入专业化或专科化的发展,临床实践要求专科护士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包括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快速的临床判断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专科护士的培养除了临床培训和资格认证等,在校期间的专科化学习也是重要的环节。常见的专科护理领域主要包括急救护理、麻醉护理、老年护理、精神科护理、骨科护理、儿科护理、临终关怀护理、手术专科护理、专业静脉治疗护理、造口护理、糖尿病护理、感染护理等[11-15]。学校护理教育应合理设置课程,积极培养专科护理人才。

其次,要加强临床护理队伍建设,制定合理的护理人才用人机制,强化护理队伍管理,促进护理人才能力提升。一是开展新毕业护士规范化培训,切实提高新入职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规范化操作是护理质量保证的基础,更是护理安全保证的基础。通过规范化培训,使年轻护士在护理专业知识水平和护理操作技能方面得到提高,促进护士理论知识逐步向临床护理能力转换,为安全的护理服务提供保障。二是促进新毕业护士科室轮转工作。新毕业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早期需轮转不同的科室,接触不同的病种,学习相关的知识理论,有助于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使其尽快适应临床环境的转变,提高临床护士的整体素质和临床护理服务能力。这对促进护理管理发展、护士队伍建设起到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三是加强护士继续教育管理组织,完善护士教育制度,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护理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护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护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

猜你喜欢
护士护理服务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