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菲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病的严重并发症,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病理改变为脑微循环障碍:主要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晕、语言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及意识障碍等神经功能受损症状[1,2]。此病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随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血压脑出血治疗后致死率明显降低,但仍存在着较高的致残率,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3]。研究显示[4],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探讨康复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本院对近期收治的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展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均为首次发病,均经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均无近期活动性出血、明显意识障碍,均无严重心肝肺等重要器官疾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与普通组,每组60例。普通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51~71岁,平均年龄(60.2±3.6)岁;出血量5~28 ml,平均出血量(14.1±4.7)ml;其中基底节出血47例,顶叶出血4例,颞叶出血2例,枕叶出血2例,脑干出血1例,丘脑出血3例,小脑出血1例。康复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50~72岁,平均年龄(61.3±3.8)岁;出血量5~30 ml,平均出血量(14.3±5.3)ml;其中基底节出血46例,顶叶出血5例,颞叶出血2例,枕叶出血3例,脑干出血1例,丘脑出血2例,小脑出血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量、出血位置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普通组给予常规干预,包括病情观察、控制血压、用药指导、基础护理、饮食指导及健康教育等措施。康复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增加康复干预,具体如下。
1.2.1 体位干预 适当抬高床头,保持呼吸通畅,促进静脉回流,定时协助患者变换体位,被动活动肢体,按摩肢体,翻身扣背,防止坠积性肺炎、压疮,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1.2.2 心理指导 患者清醒后,对自己身体功能障碍往往不能接受,会出现抑郁、悲伤、绝望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主动、耐心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内心想法,对其困惑、疑问进行疏导,给予鼓励、支持,增强患者治疗信心,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1.2.3 康复锻炼 急性期,即发病后24~48 h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实施康复干预,先正确摆放患者肢体,定时翻身,可应用软枕垫好患者肢体,防止肢体出现废用性综合征,训练患者早期吞咽功能,对患者肢体进行被动活动;疾病进入稳定期,生命体征平稳情况下,应对患者进行坐位平衡练习、移步练习、立位平衡练习、手部功能练习、语言功能练习等,还应进行协调性功能练习,可通过系纽扣、持物、摆跳棋等练习,以使患肢功能灵活性提高;进入恢复期,康复锻炼内容主要为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包括自己洗漱、穿衣、进食、如厕等,同时进行语言、写字、阅读等练习,应有家属陪同,注意安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
1.3.1 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应用FMA对患者的运动能力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运动能力越强;应用BI指数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3.2 生活质量 应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情感健康等,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3.3 并发症 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有压疮、应激性溃疡、感染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FMA评分、BI指数评分对比 干预后,康复组患者FMA评分、BI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普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FMA评分、BI指数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FMA评分、BI指数对比(,分)
注:与普通组对比,aP<0.05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干预后,康复组患者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情感健康评分均高于普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康复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普通组的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注:与普通组对比,aP<0.05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长期高血压患者,脑底小动脉逐渐发生病变,小动脉管壁可出现玻璃样、纤维样、局灶性出血、缺血、坏死、动脉管壁功能下降,在情绪激动、体力劳动时血压快速升高,病变的动脉管壁破裂而导致脑出血,脑出血后会出现脑水肿、颅压升高,临床上此病致残、致死率都较高[5,6]。现代医学发展可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死亡率,但治疗后致残率仍较高,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及社会均带来了严重负担。临床研究显示[7,8],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在疾病早期应用康复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神经功能损伤。康复干预通过反复多次的功能训练,可促进相关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形成新的突触,新的突触可建立起新的神经循环通路,中枢神经功能进行了重组,使患者神经功能得以恢复。此次研究中,根据患者的不同疾病阶段应用不同的康复干预计划,疾病初期进行合理肢体摆放、被动肢体活动、吞咽功能护理等措施,目的是为下一步神经功能恢复打基础;患者病情进入平稳期后实施康复干预,进行关节运动训练、坐位平衡练习、立位行走练习、手部功能练习、语言功能练习以及肢体协调性练习等,目的是通过对患者大脑皮层进行刺激,以维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患者神经系统的反应力及灵活性;患者进入恢复期后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及精细功能训练,可降低患者出现继发性损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康复组患者FMA评分、BI指数评分均高于普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康复组患者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情感健康评分均高于普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普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康复干预可提高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适宜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