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缺经济与饱和经济的研究

2021-03-04 06:54谢鹏举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35期
关键词:杠杆创造性供给

谢鹏举

(郑州新兴产业技术研究促进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1)

一、需要、产品与激励

人自身产生需要,为满足自身需要参加社会活动,参与产品生产,通过交换满足彼此需要。激励是驱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促进总供需动态平衡。

1.需要

(1)精神认知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实践经历和书本学习逐渐形成精神认知,通过精神认知影响思维逻辑做出具体行动,具体行动又影响实践经历和书本学习,形成精神认知发展循环。个人精神认知是有限的。同时,实践经历和书本学习需要时间积淀,个人精神认知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稳定性,长期则会改变。

图1 精神认知发展循环

(2)三大需要

精神认知驱动形成生存需要、改善需要和精神需要。生存需要是指人对于生存的需要,分为绝对生存需要和相对生存需要。绝对生存需要是对水、食物等的需要,无法满足就无法存活,相对生存需要是在满足绝对生存需要后,对服饰、住房、交通和通讯等的需要。改善需要是以生存更好为核心的品质需要,比如更优质的水、食物、服饰、住房等。精神需要是指人追求精神目标的需要,比如爱与友谊、自我价值、宗教崇拜、政党信仰、文化认同等。

生存、改善需要与物质消费联系紧密,通过直接消费物质得到满足,可以概括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与物质消费的联系相对薄弱,物质消费是满足精神需要的重要工具。

三大需要的选择优先性随着人精神认知的变化而改变。一般上,生存需要最优先,绝对生存需要又优先于相对生存需要。当生存需要基本满足后,更突出品质改善需要。在生存、改善需要基本满足后,人更追求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是比生存、改善需要更高的层次,影响更大,人总是在思考后行动,在一些情况下,为了满足精神需要,可以放弃生存、改善需要。

2.产品

(1)产品的有用性

产品是经过人力加工,能够满足人需要的东西。有用性是人对产品具有某方面的使用需要,以有用性为基础,产品具有可交换性。通过相互交换产品,满足各方的三大需要。

(2)四种产品

基于科技进步角度,将产品分为创新产品、普通产品、过时产品和其他产品等。科技进步推动创新产品诞生,在经过安全性、有用性、价格、心理接受、使用便捷性等考验后,逐渐普及成为新普通产品,原普通产品则成为新过时产品。

创新产品是指在技术上有本质进步,但适用范围有限,仍未被主流消费者消费使用的产品。普通产品是指能够满足人某方面需要,已经被主流消费者接受,并广泛存在于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产品。过时产品是指曾经满足人某方面需要,但由于技术落后,已经退出主流消费市场的产品,反映特定科技水平中的群体消费情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他产品是指除创新、普通、过时以外的产品,包括稀缺产品、恶性产品等。稀缺产品是指时间越久价值越高的产品,并未随着时间推移、技术进步而逐渐贬值,比如古董、字画等。恶性产品是指这样的产品,它们的使用对人和社会具有危害性,在道德上广泛受到批判,在法律上应被禁止,比如毒品等。

3.激励

(1)激励方式

激励至关重要。根据三大需要,激励分为生存激励、改善激励、精神激励,又可以概括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分别通过物质满足、精神满足来激励个人。物质满足包括人对于水、食物、服饰、住房等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精神满足包括人对于爱与友谊、自我价值实现等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

(2)激励工具

激励通过工具来实现。激励工具是指能够有效激励个人的工具,个人想要的一切产品都能够成为激励工具。激励工具的有效性会随个人精神认知的变化而改变。

作为一种特殊产品,货币可以成为重要的激励工具。人通过参与社会活动,赚取到货币,然后用赚到的货币去交换产品,满足各方三大需要。货币充当激励工具拥有积极意义。第一,提高经济运转效率。直接简化产品交换流程,降低交换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第二,提高激励效率,对个人形成普遍性有效激励。各种产品使用货币标价,人通过支付货币购买所需要的产品。第三,政府的重要工具。政府通过调节货币供给规模和结构,推动整体发展,解决局部危机。

货币充当激励工具也有不利影响,集中体现在唯金钱观。一些人看重货币购买属性,逐渐产生“有了钱就能买到一切”“一切都是为了钱”“为了钱可以做任何事”等错误精神认知,危害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短缺经济与饱和经济

供给端和需求端的相对状态决定着短缺与饱和,从此出发形成短缺经济与饱和经济。人类社会曾长期处于整体性物质短缺状态,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逐渐进入饱和状态。

1.总需求的相对稳定性与总供给的不稳定性

(1)总需求的相对稳定性

总需求是个人需要的总和,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总需求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稳定性。第一,个人物质消费有限。人没有无穷无尽的物质消费需要,在多种产品中选择消费。第二,个人消费意愿具有惯性。个人精神认知决定消费意愿,消费选择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第三,个人消费短期内的微小变化不能改变总需求的稳定性。分析历史数据能够总结出一定的消费规律,围绕消费规律小幅变动。第四,人口短期变化不大。

第二层含义,总需求在长时间发生变化。第一,科技创新需要时间。创新产品往往在长期积淀后出现,向新普通产品转变需要普及时间。第二,精神认知的变化需要时间。持续的实践经历和书本学习,个人精神认知逐渐改变,同时,从个体逐渐变化到群体变化仍需要传递时间。第三,人口数量和结构的改变需要时间。

(2)总供给的不稳定性

总供给是单个供给商产出的总和,具有内在不稳定性。第一,供给商竞争具有残酷性。供给商总是极力向消费者推荐自家产品,多种产品之间竞争,优胜劣汰机制使总供给具有天然不稳定性。第二,生产过程具有复杂性。供给商在制定决策时具有差异性,同时,税费、原材料、人工、物流、政策等都会影响生产过程。

2.个人消费倾向和产品售价

(1)个人消费倾向

个人消费倾向是指个人在消费过程中对于产品的选择偏好。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第一,产品供给。供给直接影响个人消费选择,人无法消费不存在的产品。第二,消费能力。购买能力直接决定消费能力,人只能消费买得起的产品。第三,消费意愿。个人状况千差万别,形成不同的精神认知,对于产品存在差别化偏好。第四,外部因素。外部因素通过影响内部思维起作用,包括追随、跟风、攀比等主动迎合情况和饥荒、疾病、战争等被动适应情况。

(2)产品售价

产品售价是指产品的销售价格,产品需求与供给博弈最终决定售价。图2显示在一定价格水平上,产品的需求与供给数量状态。a为产品的成本价格,b为达到最大成交数量时的价格。a至c之间,产品具备价格敏感特征,随着价格上升,需求线平缓下降,供给线先快速上升,超过需求线后,逐渐停止上升,转而围绕需求线下降。

图2 产品售价决定:供给与需求博弈

0至a区间和c以上区间,产品具备价格不敏感特征。0至a区间,产品对人的有用性较小,即使低于成本价,人也不愿意购买。c以上区间,产品对人的有用性很大,人的需要很强烈,即使价格很高,人也愿意购买,比如药品。

产品售价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第一,成本。售价高于成本,才会产生经营利润。第二,竞争程度。供给商销售过程竞争越激烈,售价越低,消费者购买过程竞争越激烈,售价越高。第三,需求度。消费者需求越强烈,有用性越大,售价越高。第四,收入水平。消费者收入越高,售价水涨船高。第五,信息充分程度。信息越充分,供给商、消费者越理性,售价越低。第六,货币供应。货币供应量逐渐增长,物价水平逐渐上升,尤其通货膨胀时期,售价更是大幅上涨。

3.短缺经济的含义和主要特征

短缺经济是以短缺为核心的经济形态。短缺是指总供给持续小于总需求,满足人某方面需要的产品供给量有限,但总需求很大。如图3,时间轴0至b,即短缺饱和转折点之前,是短缺时期。其中,0至a是绝对短缺时期,生产力水平低,总供给持续大幅低于总需求;a至b是相对短缺时期,科技创新在a时间点出现,总供给有快速增长的技术基础,预计很快能够满足总需求。

图3 短缺经济与饱和经济

第一,总供给持续小于总需求。科技水平有限,产量不足,发展焦点是扩大供给端规模。

第二,消费倾向呈现趋同性、相对稳定等特征。产品供不应求,消费者在博弈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更突出对基本需要的满足。

第三,供给商的产品售价具有刚性。供给商在产品售价的决定上拥有更多博弈权,售价能够实现上涨、稳定,或有限下降。需要指出,由于供给商竞争,产品售价存在有限下降的可能,即售价下降带来的损失能够被成本下降和销量增长带来的收益抵消。

4.饱和经济的含义和主要特征

饱和经济是以饱和为核心的经济形态。饱和是指真实总供给持续大于总需求,满足人某方面需要的产品供给量很大,但总需求有限。如图3,时间轴上b之后,即短缺饱和转折点之后,是饱和时期。其中,b至c是绝对饱和时期,真实生产能力得到体现,但生产过多的弊端逐渐显现;c之后是相对饱和时期,真实供给能力依然强大,但总需求有限,供给商们发现并非生产越多越好,转而根据需求组织生产,最终总供给围绕总需求小幅波段变化。

第一,真实总供给持续大于总需求。生产能力强大,产量充足,发展焦点是刺激需求端的规模增长和促进供给端的产品创新。

第二,消费倾向呈现多元、个性、易变等特征。产品供过于求,消费者在博弈过程中处于相对强势地位。多元是指消费的产品种类较多。个性是指消费的产品更符合个人习惯,满足个性化需要。易变是指个人消费选择更容易改变。

第三,供给商的产品售价具有柔弱性。消费者在产品售价的决定上拥有更多博弈权,在供给商竞争中,产品有很强的降价趋势。

5.结构性短缺与饱和

整体性短缺与饱和是指大多数人某方面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状态。在整体状态下,由于区域、行业、分配等因素差异,结构性的存在短缺与饱和状态。

(1)区域性短缺与饱和

对于人的某些消费需要,有些区域已经进入饱和阶段,但有些区域仍处于短缺阶段,形成区域性短缺与饱和。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资源禀赋和人文制度等。

资源禀赋的影响更直接。由于自然条件差异,一些区域大量拥有某种资源,而一些区域对于该种资源则是缺乏的。比如中国水资源呈现南方多、北方少的分布格局,尤其甘肃、新疆等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

人文制度的影响很大。一些区域虽然资源禀赋类似,但采用不同的人文制度,发展差异很大。比如地理位置相邻的美国、墨西哥,美国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等领域制度完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墨西哥则没有找到符合本国实践的发展制度,经济落后、军事能力不强、国际地位低、文化资源贫乏,远远落后美国,是发展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

(2)行业性短缺与饱和

一些行业已经进入饱和阶段,同时一些行业仍处于短缺阶段,形成行业性短缺与饱和。行业性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科技水平的高低。一些行业一直无法实现技术突破,长期停滞在短缺阶段,而一些行业则在发展中实现科技突破,率先进入饱和阶段。

科技进步受制于多种因素,主要包括行业制度、社会资源支持和关键技术突破等。一般上,政府制定合乎实践的行业发展制度,持续投入社会资源,在供给端和需求端长期磨合适配的过程中,关键性技术实现突破,该行业逐渐进入饱和阶段,反之,则会持续停留在短缺阶段。

(3)分配性短缺与饱和

在收入分配不均的情况下,部分人占据多数社会资源,部分人占据少数社会资源,形成分配性短缺与饱和。通俗来说,分配差异形成富裕和贫困,富裕的人购买力强,但需求量有限,贫困的人购买力弱,有消费需求却无力购买。

收入分配差异是自由竞争的天然属性。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第一,个人能力。一般上,能力强,持有的资产多,获得收入分配多。第二,竞争程度。竞争越激烈,收入分配越少。短缺时期,市场空间大,竞争程度有限,饱和时期,市场空间达到天花板,机会越来越少,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先进入市场的人可以凭借前期积累占据分配优势。第三,持有资产。进入工业社会后,机器效率越来越高,个人获得收入逐渐从依靠劳动向依靠资产转变,持有优质资产多,收入分配多。

6.整体性物质短缺与饱和

(1)含义和主要特征

整体性物质短缺与饱和是指,在一个相对独立发展的整体(城市、国家等)中,大多数人的生存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状态。从整体性物质短缺走向饱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个人、企业、政府、金融机构行为决策的重要因素。

整体性物质短缺是指大多数人的生存需要尚未得到满足的发展阶段。供给端不足,物质缺乏,缺吃少穿。创造性经济基础薄弱,存量资产少。物质激励效果明显。

整体性物质饱和是指大多数人的生存需要已经得到满足,进入追求改善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发展阶段。需求端有限,物质丰富,普通产品供给充足。创造性经济规模增长,存量资产增多。精神激励的作用逐渐增强。

(2)整体性物质饱和的三个层次

根据生产力水平,将整体性物质饱和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是指刚摆脱整体性物质短缺,生产力水平仍然有限,需要很多人工作以满足人类整体生存、改善需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维持较高水平,劳动者平均工作日及平均工作时间仍然比较多,局部有加班加点现象。物质激励效果仍然明显。

中级阶段是指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满足人类整体生存、改善需要所需劳动者数量逐渐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下降,劳动者平均工作日及平均工作时间不断减少,比如工作日从五天降到四天、三天或更短,工作时间从八小时降到七小时、六小时或更短。物质激励效果逐渐下降,精神激励效果逐渐上升。

高级阶段是指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很少人工作就能够满足人类整体生存、改善需要,大多数人追求精神需要的满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降到很低水平,劳动者平均工作日及平均工作时间大幅缩短。激励方式以精神激励为主。

人类经历农牧社会、工业社会、网络社会,正逐渐向智能社会发展。中级、高级阶段很可能在智能社会出现。高效率的智能机器广泛应用,少量人类劳动者操作智能机器就可以创造大量的物质供给,很少的人类劳动者和很充足的物质供给将同时出现。

(3)整体性物质饱和发展陷阱

社会并不会必然向前发展,进入整体性物质饱和阶段后,可能会落入发展陷阱。具体表现在,第一,创造性经济增长停滞。缺乏技术突破,投资回报不断降低,零利率、负利率出现并普及。第二,贫富分化。分配严重不均,少数人占据大多数资产,阶级固化明显。第三,精神迷失。物质缺乏时,为追求物质而努力奋斗,物质丰富后,逐渐缺少精神奋斗目标,陷入精神迷失,尤其青年群体。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青年发展机会越来越少,与其追求难以实现的目标,不如直接“躺平”,及时享乐,整个社会的忧患意识、勤劳和责任担当等精神逐渐丧失,竞争力逐渐下降。第四,人口状况恶化。老龄化和低生育率叠加,本土人口逐渐减少,社会日益萎缩。

一旦落入整体性物质饱和发展陷阱,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逐渐暴露。政治对抗、经济打击、文化颠覆、疾病传染、外部人口输入等冲击更加明显,极易引发连锁反应,社会发展倒退。

三、短缺经济与饱和经济中企业的角色

企业是创造性经济的主要参与者,是产品供给的主体。伴随社会发展,企业面临不同的经营决策偏好。

1.企业的三大需要

创造性经济是以创造为核心,涵盖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消费、服务等环节,推动总供给发展。作为参与创造性经济的独立经营单位,企业具有生存需要、改善需要和精神需要。

生存需要是指对于经营利润的需要,收入减税费、生产成本、期间费用等有盈利,企业才能够存续。改善需要是指对于经营利润持续增长的需要,不断提高经营利润,增加股东回报、雇员薪酬、雇员数量等。精神需要是指企业在精神方面的追求,通常以愿景、使命、价值观等形式存在,尤其当经营规模超过一定水平,往往会更注重社会责任。

企业由人组成,管理者的精神认知会极大影响企业发展。企业的三大需要相辅相成,生存、改善需要是基础,精神需要是重点,对企业发展拥有更强大的影响力。

2.短缺经济中企业的角色

(1)扩大投资的杠杆效应

在短缺经济中,产品供不应求,企业扩大投资具有杠杆效应,即通过扩大投资,收入和利润能够高比例增长。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售价具有刚性。在竞争中,供给商能够实现售价上升、稳定,或有限下降。第二,生产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在生产极限内,随着产量增长,单位产品的固定资产损耗、员工成本等递减。

以A企业扩大投资为例(表1)。当投资额在500万元~2000万元,假设投资额每增长100%,售价递增5%,固定资产损耗递减5%,员工成本不变。

表1 A企业扩大投资的杠杆与逆杠杆效应

综合影响,A企业投资额每增长100%,收入增长率依次为110%、110%,利润增长率依次为113.66%、113.14%,收入、利润增长率均高于投资增长率,且利润增长率高于收入增长率。

(2)主要经营策略

更突出扩大生产规模,借助杠杆效应获得规模增长红利。技术突破是提高单位产量的关键,通过技术突破抢占先发优势,推动绝对短缺向相对短缺转变。

3.饱和经济中企业的角色

(1)扩大投资的逆杠杆效应

有限的总需求决定了总供给不能够无限增长。在饱和经济中,产品供过于求,企业扩大投资具有逆杠杆效应,即企业无节制地扩大投资,反而带来收入、利润增长率下降,经营出现负增长,最终亏损。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售价具有柔弱性。供给商生产数量越多,销售越难,价格竞争越激烈,售价下降幅度越大。第二,规模经济效应有限。机器具有生产极限,单位产品综合成本的下降是有限的,并且越来越难以抵消售价下降的影响。

继续以A企业为例(表1)。投资额超过2000万元(短缺与饱和分界值)后,假设投资额每增长100%,售价依次下降10%、30%、50%、70%,固定资产损耗、员工成本不变。

综合影响,A企业投资额每增长100%,收入增长率依次 为80%、40%、0%、-40%,利 润 增 长 率 依 次 为75.15%、23.12%、-45.78%、-276.48%,收入、利润增长率均低于投资增长率,利润增长率低于收入增长率,且收入、利润逐渐负增长,经营亏损出现。

(2)主要经营策略

更突出创新驱动和提高生产质量。

第一,加强管理。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管理能力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完善股权管理、组织结构、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员工激励等,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企业管理体系。

第二,以需定产。避免盲目扩大投资,规避逆杠杆效应。做好市场调研,贴近消费者,研究市场消费倾向,根据真实消费需要组织生产。

第三,研发创新产品。坚持科技创新,开发创新产品。通过创新产品供给短缺时扩大投资的杠杆效应,争取获得创新产品向新普通产品转化的发展红利。

第四,差异化。针对普通产品进行差异化开发,细分消费群体,围绕质量、价格、功能、品牌、渠道和文化等差异化打造产品矩阵,占领更多市场份额。

第五,多元化。开拓其他产品市场,打造多元化产品矩阵。在现有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程度后,切入新的产品市场,能够获得更多收入、利润增长空间,但也面临更多经营风险。

第六,区域扩张。在全球区域内扩张业务,主要包括生产要素、消费市场扩张。生产要素的区域扩张,主要是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寻找低成本生产要素,包括低成本的原材料、人工、物流、税费和更宽松的政策环境等,降低经营成本。消费市场的区域扩张,主要是扩大产品销售的区域范围,找到更多消费者,打造全球销售网络。

四、短缺经济与饱和经济中政府的角色

政府由人民推选,代表人民治理社会,是社会活动的天然主导者。政府要获得人民支持,必须发展好经济,为社会运转打造良好的物质基础。伴随社会发展,尤其在整体性物质饱和时期,市场力量的缺陷日益明显,政府必须努力发挥积极作用。

1.政府和经济

狭义的政府仅指行政机构。就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立法机构为社会运转制定规则框架,司法机构监督社会运转有序进行,行政机构根据规则框架维护社会正常运转,三大权力独立行使、相互制衡。广义的政府是指一个国家所有的公共机关,也可以称为国家执政组织,本文所称政府是指广义的政府。

政府管理好经济活动意义重大。第一,经济活动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好,会为军事强大、政治地位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提供物质基础。反之,经济发展得差,往往在军事、政治和文化上也没有优势。第二,经济发展好坏直接影响人民满意度。经济发展好,经济增长规模大或质量高,人民的三大需要更容易得到满足,对社会发展有更多认同感。相反,经济发展不好,经济规模负增长或增长质量低,人民的三大需要更难得到满足,对社会发展不认同,甚至消极抵制。

2.短缺与饱和状态中政府的角色

科技创新贯穿社会发展全过程,直接影响产品供给。政府重视和引导科技创新,在短缺状态时提高总供给规模,推动绝对短缺向相对短缺转变,在饱和状态时不断提高总供给质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3.整体性物质短缺与饱和经济中政府的角色

(1)整体性物质短缺经济中政府的角色

政府在发展经济方面,更突出创造性经济规模增长。

第一,更关注市场力量在经济发展中的正面作用。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减少直接管制,鼓励企业自主经营和个人自主决策,发挥自由竞争机制的优势。

第二,更注重总供给规模增长。鼓励科技创新,促进供给端规模增长,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消费需要。

第三,更突出物质激励。更善于通过物质激励影响个人。

(2)整体性物质饱和经济中政府的角色

政府在发展经济方面,更突出创造性经济高质量增长。

第一,更突出政府力量在经济发展中的正面作用。市场力量引发垄断、贫富悬殊、外部性、恶性产品等问题,日益阻碍社会发展,在整体性物质饱和发展时期尤其明显。必须主动运用政府力量,鼓励竞争,引导市场力量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全面鼓励科技创新。一是促进农业、工业等发展,打造坚实物质基础。二是引导、扶持创新产业发展,推动技术进步与产品创新。三是培育创新人才,尤其青年人才,营造宽松的人才成长氛围。

第三,促进总需求与总供给动态平衡。一是刺激总需求,满足需求是生产的动力,通过提高收入、增加假期、加大营销等刺激消费。二是调控总供给,通过产量数据公开等引导供给商主动调控生产规模,避免生产过剩。

第四,更注重社会公平。一是提高资产持有成本,避免贫富阶层固化,促进人员阶层流动。二是适度提高青年群体的分配比例,为青年成长创造更多机会。三是加大对失业者的支持,推动失业者向就业者转变。

第五,更突出精神激励。提高精神激励的正面影响,培育高素质青年群体。以高水平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为核心,加强对青年群体忧患意识、勤劳和责任担当等精神的培养,引导树立正面的精神认知,提高青年的文明素质和创新技能,激励不断精益求精。

第六,保障人口数量和结构健康。一是提高本土人口生育率。提高青年群体收入水平,降低物质压力,加强鼓励生育宣传,提高生育意愿。二是严格控制外部人口。大幅减少引入数量,大幅提高引入质量,始终保障本土人口数量的绝对优势,避免引入外部人口过多对本土民族精神产生的颠覆影响。

五、短缺经济与饱和经济中金融机构的角色

金融机构是金融行业的经营机构。货币是经济运转的血液,创造性经济与金融业相互影响。伴随社会发展,金融业对创造性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增强。

1.金融业与创造性经济

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金融业是围绕创造性经济开展业务的服务性行业。金融业与创造性经济相互影响。

第一,创造性经济催生金融业。伴随农业、工业等发展,创造性经济产生金融需要,金融业应运而生。创造性经济创造所有利润,金融业提供服务获得创造性经济让渡部分利润,具体比例取决于双方博弈。

第二,金融业对创造性经济施加影响。金融业凭借其提供的服务促进或阻碍创造性经济发展。随着发展,金融业对创造性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创造性经济发展渐缓。实体经济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少,增长速度逐渐降低。二是金融业实力越来越强。货币与信用制度日益完善,货币供给越来越多,金融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逐渐增强,甚至逐渐“大而不倒”。三是政府的重要工具。货币是重要激励工具,政府越来越重视经营货币的金融业。

2.短缺与饱和状态中的杠杆资金

(1)杠杆资金的含义和突出特征

杠杆资金是指债券、贷款等有息负债类金融服务,以借贷本金撬动一定的利息,是金融机构提供的一项重要货币服务。金融机构提供杠杆资金时,更关注借贷者的抵质押资产价值和过往经营业绩。

杠杆资金的本息偿付具有刚性。无论借贷者收益增加或减少,杠杆资金的本金和利息都要按时偿付。杠杆资金的使用具有两面性,借贷者既可以引入杠杆资金,获得更多收益,也可能受到杠杆资金牵累,收益不增反降,陷入困境。

(2)短缺状态中创造性经济对杠杆资金的内在需要

企业扩大投资具有杠杆效应,利用杠杆资金扩大投资,能够撬动更多经营利润,实现跨越式增长,创造性经济对杠杆资金有很强的内在需要。

(3)饱和状态中创造性经济对杠杆资金的内在排斥

企业投资机会越来越少,扩大投资具有逆杠杆效应,盲目利用杠杆资金扩大投资,生产越多,收入、利润负增长,经营利润降低和杠杆资金偿还刚性叠加,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甚至陷入发展困境,创造性经济对杠杆资金越来越排斥。

3.整体性物质短缺与饱和经济中金融机构的角色

(1)整体性物质短缺经济中金融机构的角色

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货币与信用制度不完善,创造性经济更突出支付转账、清算结算、杠杆资金等金融需要。

第一,突出基础结算类业务。完善前台支付转账、后台清算结算等,建设高效率金融基础设施,满足货币快速流通、社会高效运转的需要。

第二,突出杠杆资金类业务。创造性经济通过合理使用杠杆资金,能够实现规模跨越式增长。金融业通过提供杠杆资金服务,能够实现创造性经济与金融业规模双增长。

(2)整体性物质饱和经济中金融机构的角色

经济发展比较成熟,货币与信用制度逐渐健全,创造性经济逐渐排斥杠杆资金,更突出服务存量资产、支持创新等金融需要。

第一,排斥杠杆资金。创造性经济难以通过杠杆资金实现跨越式增长,反而可能陷入发展困境。同时,基于安全性考虑,金融业越来越缺乏大规模提供杠杆资金的动力。

第二,突出存量资产服务类业务。创造性经济规模大,存量资产多,催生对保值增值、风险规避等需求。通过专业管理、兼并重组等提高经营效率,实现保值增值,通过保险等实现风险规避。

第三,突出创新支持类业务。创新对于创造性经济高质量增长至关重要,但创新的不确定性较大,对资本市场、投资银行、股权投资机构等有更多需求。资本市场推动投融资对接,促进资产货币化和价值发现,为创新提供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投资银行服务资本市场,专注直接融资,为投融资提供专业服务。股权投资机构依靠专业研究,关注未来发展,追求超额收益,为创新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

猜你喜欢
杠杆创造性供给
浅谈创造性审査意见答复的切入点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问评作杠杆 督改常态化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判断杠杆哪端下沉的方法和技巧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完美的咬合——变形杠杆之齿轮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Does a Junk Food Diet Make You La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