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娴,卓燕舞,黄宏双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 福建莆田351100)
医院感染管理效果是医院医疗质量水平的重要体现,不仅与消毒不彻底、操作不规范有关,还与医护人员对感染防控的重视度密切相关,随着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医院感染的防控质量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疗的关注,如何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率、落实感染防控工作措施现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1]。考虑新生儿生理特点较为特殊,自身免疫能力低下,属于院内感染高危人群,因此,控制并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成为新生儿医学发展的重要问题[2]。传统院内感染管理主要采用现场监控、后期反馈等,不仅占用医院大量人力资源,管理目的性较差,且效率较低,无法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率[3]。而临床护理路径(CNP)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建立在CNP表的基础上,对整体护理流程进行系统化制定,并通过相关培训提高护理人员预防感染重视度,从而做到有条不紊,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护理质量[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CNP标准化管理在新生儿医院感染护理中的应用,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204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为1~28 d者;②住院时间>48 h者;③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④实施护理措施前无感染症状者。排除标准:①家属参与意愿低,不配合临床工作者;②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者。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会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新生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2例。观察组男52例、女50例,周龄1~4(2.36±0.59)周,体重0.66~4.21(3.15±0.86)kg;早产儿32例,新生儿窒息26例,高胆红素血症15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0例,其他19例。对照组男55例、女47例,周龄1~4(2.45±0.61)周,体重0.65~4.23(3.21±0.75)kg;早产儿34例,新生儿窒息25例,高胆红素血症16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2例,其他15例。两组新生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给予常规护理,入院后进行环境清洁、隔离消毒、饮食护理、口腔护理及吸痰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CNP标准化管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建立CNP小组:团队成员包括管理经验丰富的护士长2名,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及临床丰富经验的新生儿科专科护士5名,记录护士1名,共同参与护理指导。科室每周定期开展1次CNP表专业培训,以便全体护理人员均能完全掌握CNP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法,并参考国内外有关新生儿CNP表的研究报道,共同制定护理计划。②CNP表制定:主要通过头脑风暴、查阅文献、分析以往经典案例等方式,分析新生儿临床护理需求和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从护理理念、操作方法、护理目的出发,提出相关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以往临床护理结果提出问题后,利用查阅医院资料、网络资料等途径,输入关键词后找到解决问题支持性证据。最后以讨论的形式在护士长的协同组织下按照实际临床需求制定最终护理计划,对执行性不高的护理措施可更替或抛弃。表格内包括每日具体的护理项目,并采用“√”的形式进行填写。③管理制度建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制度,限制每日探视人数,新生儿家属探视应设定固定区域,并加强配奶室、沐浴室等规范化流程,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执行,将各项操作步骤制作成流程板放于墙面,有利于护理人员随时监督。并设置专职人员进行科室内感染工作的抽查,将当前阶段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及时反馈,并以讨论开会的形式进行反思与总结,同时将检查结果与绩效结合,提高全员参与积极性。④精细化护理流程实施:a.口腔护理。临床研究显示,鹅口疮属于新生儿最为常见的口腔炎症反应,其传播性较强,因此,口腔护理需采用5%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涂抹,2次/d,对已存在感染的新生儿可加用制霉菌素甘油,2次/d。b.皮肤护理。每周沐浴2次,危重症新生儿可使用湿润的毛巾进行皮肤擦拭,降低细菌附着对皮肤新陈代谢的影响,清洁的同时可检查全身情况,若出现脓疱疮等感染症状可及时做好隔离,以防感染传播。考虑新生儿皮肤较为娇嫩,在静脉穿刺后较易引发皮肤损伤,可垫以消毒薄片进行保护,若皮肤穿刺局部出现红肿等情况则需更换部位,以免造成感染。新生儿护理过程需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变化,而心电监护仪的电极片则需每日更改粘贴部位,探头则每间隔2 h进行替换1次,以减轻皮肤创伤。使用蓝光眼罩和温箱时,一方面需注意踝部、足跟等部位的皮肤状态,使用一次性敷贴保护;另一方面需每天消毒温箱1次,长期使用暖箱的每7 d更换1次暖箱,以免交叉感染。c.呼吸道护理。新生儿采用呼吸机、吸氧等操作时对其黏膜会造成一定损伤,进而降低其防御能力,因此,护理人员需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湿化的同时,保证呼吸道通畅,进而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d.采血护理。反复抽血等操作不仅较易造成皮肤、黏膜损伤,且还可导致细菌感染,因此,护理操作上应注意无菌操作,规范化护理流程,每项护理操作前后均需进行彻底、有效的洗手。e.其他护理。有研究显示,因医院条件有限,病种不同的新生儿无法分室居住,增加感染风险,因此,尽量增加床距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风险。新生儿病室来往流动性较大,增加细菌感染率,因此,需有计划地实行整体护理,不设陪护、严格消毒、入室更换工作服等,均可有效控制院内感染,且晨间护理及清洁工作需在查房、护理前完成。接触患儿的所有物品和医疗器械均需严格灭菌消毒,护理用具实施一人一品一消毒,定期做细菌培养。⑤护理评价:观察并记录两组新生儿住院期指标,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估其满意度,针对出现感染的新生儿需回顾分析其CNP表,分析出现感染的主要原因,并给予改进。
1.3 评估标准 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血液培养阳性,胸片检查显示明显感染,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水平<6.0×109/L,血小板水平<10.0×109/L,C反应蛋白水平>8 mg/L,伴随明显感染症状[5]。上述任一检查同时合并临床症状即可判断为医院感染。②护理舒适度: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6]及行为评估量表(FLACC)[7]评估两组新生儿采血时及静脉穿刺时的舒适度情况,NIPS主要通过新生儿面部表情、哭闹形态、呼吸方式、四肢运动及觉醒状态5个维度评估,得分越高表明新生儿疼痛越严重。FLACC从面部表情、腿部活动、体位、哭闹及可安慰度5项进行评估,每项均采用0~2分评分,0分为放松,1~3分为轻微不适,4~6分为中度不适,7~10分为严重不适。③护理满意度:干预后,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8]评估两组新生儿家属对护理过程的满意度,选择新生儿的父亲作为调查对象,该量表包括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的关注度、可交往性、专业知识储备、护理可及性、护理质量5个维度,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总分为100分,80~100分为满意、60~79分为较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例数+较为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新生儿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占比及围住院期指标(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白细胞计数、呼吸机使用、并发症发生),并记录其采血时、静脉穿刺时护理舒适度及干预后的新生儿家属满意度。
2.1 两组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比较 观察组感染1例、感染率为0.98%,对照组感染8例、感染率7.84%,两组新生儿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5,P=0.041)。
2.2 两组新生儿感染部位占比比较 见表1。
2.3 两组新生儿围住院期指标比较 见表2。
2.4 两组新生儿不同时间NIPS、FLACC评分比较 见表3。
表1 两组新生儿感染部位占比比较
表2 两组新生儿围住院期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新生儿不同时间NIPS、FLACC评分比较(分,
2.5 两组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随着医院感染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新生儿病房更是院内感染控制的重点部门,考虑新生儿从母体脱离后接触外界时间较短,自身各项防御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免疫能力降低,较易发生感染,而以往新生儿病房因条件限制,无法有效隔离不同病种的患儿,一旦发生交叉感染,则传染性较强。有研究显示,感染已成为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需引起重视[9-10]。新生儿除自身免疫能力弱以外,还具有无知性、被动性等特点,较其他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因此,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对其疾病的康复及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
常规护理中针对新生儿感染的措施较为被动,护理人员重视度较差,多在出现感染症状后才给予对症处理,无法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分析原因可能有:①护理人员对感染防控重视度低,灭菌消毒观念淡薄,各项操作技术不过关,而医院整体未形成系统化防控制度,护理过程与新生儿不断接触,则直接或间接引起感染[12];②侵入性操作为新生儿疾病的救治带来福音的同时,亦为细菌的侵入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气管插管后对其呼吸道黏膜造成极大损伤,进而较易导致肺部感染或呼吸道感染;③新生儿病房住院患儿较多,病种较为繁多,空气质量较差,而家属探视将外界环境中的细菌带入,增加感染风险。相关研究显示,经过家属探视后的新生儿病房空气培养合格率可从76.67%下降至16.67%,严重影响其空气质量[13]。随着医疗行业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护理方案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得到认可,其中CNP标准化管理模式在各类疾病中的良好疗效已有报道[14]。因此,本研究通过前瞻性研究,旨在分析该护理模式在新生儿病房护理中的作用,以便为后期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固基础。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医院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白细胞计数、呼吸机使用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P<0.01)。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该护理模式摒弃传统管理方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通过分析以往临床经验、头脑风暴等途径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表,激发护理人员潜在能力,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促进新生儿早日康复。另外,通过CNP表给予新生儿精细化护理干预,从口腔健康、侵入性操作、皮肤等危险因素直接性降低因口腔或皮肤黏膜损伤等造成的感染风险,并通过制定院内灭菌消毒、访视、洗手等系统化规定,从而结合家属有效行为,达到最小投入、最大产出的效果,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重于“预防”,进而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缩短新生儿住院时间。而两组感染各部位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因为感染例数较少,各部位感染例数分布较广,不易产生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血、静脉穿刺时的NIPS、FLACC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常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面对纷繁复杂的临床现象,无法做到有效判断及评估,而CNP标准化管理模式可通过查阅文献、小组讨论、寻找证据等方式提高其独立分析能力,对现有现象进行合理质疑与思考,并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措施核实,从而提高其护理质量,保证其治疗的顺利进行。王金莲等[15]认为,该护理模式可明显提高护理工作的计划性与预见性,达到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的目的,且还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CNP标准化管理的实施可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至充分,避免常规护理的盲目性,且通过分析以往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进行改进,提供新生儿最优质的护理服务,从而有利于其护理舒适度的提高,而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及护理质量的提高同样对新生儿家属而言属于正面影响,从而可有效降低护患纠纷,提高其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给予CNP标准化管理干预,不仅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促进早日出院,且还可提高其护理舒适度及家属满意度,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