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璀瑛,周 燕,卢筱华
(1.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广东佛山528000;2.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遗传因素、环境影响为其常见致病原因,多以“三多一少”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1]。胰岛素泵是一种通过与机体的连接装置向体内持续释放胰岛素的仪器,使患者的血糖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控制标准或接近控制标准,达到强化治疗的目的[2]。胰岛素泵主要在内分泌科应用,均需要专业的护士进行操作。若胰岛素泵在非内分泌专科中应用,由于患者自身没有糖尿病管理方面的知识储备,而医护人员也缺少胰岛素泵设备的相关知识,那么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就会有一些安全问题出现[3]。为使胰岛素泵疗法能够在临床使用更加正确、规范,《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护理管理规范》首次提出“胰岛素泵师”的概念[4]。胰岛素泵师(简称泵师)是经过专业培训、考核认证之后,能独立进行使用和管理胰岛素泵的专业医护人员。有研究报道提出,为更加有效地管理胰岛素泵,建议增加泵师、非内分泌科胰岛素泵联络护士的岗位。2018年12月1日~2019年8月1日,我们对50例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泵师管理工作模式,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8月1日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②均分布于消化科、特需诊疗中心、血液科、泌尿外科、骨科、肝外科、胃肠外科、妇科、烧伤科;③采用美敦力的胰岛素泵,赖脯胰岛素治疗,罗氏卓越型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者;④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严重并发症者。将2017年1月1日~10月1日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20~83(58.0±14.6)岁;病程0.5~31.0(8.83±6.75)年;非手术科室19例,围手术科室31例。将2018年12月1日~2019年8月1日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 26~83(55.3±15.4)岁;病程0.5~30.0(8.41±7.20)年;非手术科室16例,围手术科室3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内分泌科会诊。内分泌科的会诊医生负责对全院糖尿病患者会诊,主要通过会诊单来推断患者体内血糖的状况。会诊医生对餐前确定使用大剂量或基础量胰岛素后,再由内分泌科的护士对胰岛素泵进行组装,对餐前大剂量注射由患者所在科室的护士来操作,当出现异常情况时,联系内分泌科,一般由患者所在科室的护士或医生联系,当内分泌科的人员接到电话后,会及时联系会诊医生,最后由会诊医生会处理所有存在的问题。
1.2.2 观察组 采用泵师管理工作模式,具体措施如下。①成立院内胰岛素泵治疗管理小组。由泵师、内分泌科会诊医生、非内分泌科主管医生、联络护士、责任护士组成。科室有2位取得认证的泵师。②专业培训。由泵师到安装胰岛素泵的科室进行胰岛素泵相关知识的培训。包括胰岛素泵各按键的功能、工作原理、模式、暂停操作方法、大剂量注射、识别报警的内容、低血糖处理等。③实施团队护理。非内分泌科人员会对内分泌科的医生进行会诊的邀请,待内分泌科的医生会诊结束后,会对胰岛素泵作出安装决定,再由非内分泌科的糖尿病联络人员发出护理会诊,邀请泵师会诊,泵师携泵、相关用物,给予自制的大剂量注射简易操作流程图、胰岛素泵使用温馨提示卡、自制《胰岛素泵巡视记录表》进行安装胰岛素泵,并向患者交代使用胰岛素泵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建立1份胰岛素泵使用档案,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专科检查项目、每天血糖登记表、胰岛素泵运转情况等表格,还要登记胰岛素泵的编号、使用起止时间、初始基础率、餐前大剂量等信息。患者所在科室责任护士负责三餐前大剂量输注。固定每天上午巡泵1次,由1名内分泌科会诊医生和2名泵师交替共同巡泵,了解患者血糖情况、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泵的运行情况(如检查基础量及三餐前追加量是否正确、剩余药量、电量)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并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内分泌科医生。 每日9:00外出巡泵之前,泵师向内分泌科会诊医生逐一汇报科外接受胰岛素泵治疗患者的血糖、有无低血糖、进食情况,内分泌科会诊医生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治疗意见,如有胰岛素剂量调整,泵师会及时将胰岛素剂量调整意见反馈给患者管床医生。泵师根据《胰岛素泵巡视记录表》,检查胰岛素泵的运行、报警情况;检查患者穿刺皮肤有无痛、热、肿、红等症状出现;输注管路有无脱出、打折的情况;设备内电池电量、剩余胰岛素是否充足;核查餐前胰岛素是否按时按量注射;基础率的设置是否与医嘱相符;患者次日是否有核磁共振、手术等特殊检查治疗项目,并完成胰岛素泵的相关记录。于患者出院前、撤泵当日科外主管医护人员与内分泌科医护人员进行1次探讨,主要针对带泵患者的血糖情况进行探讨,同时还要制定患者的血糖控制方案。④全方位具体管理。对胰岛素泵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培训,培训对象是科室每位护士,具体内容包括:低血糖处理、各按键功能、识别报警内容、工作原理、大剂量注射,暂停操作方法、模式等内容;对患者使用胰岛素后的反应、血糖的评估也有相关规定,若患者血糖数值≥16.7 mmol/L,则说明患者血糖过高,若患者血糖数值≤3.9 mmol/L,则说明患者血糖过低,出现以上两种情况都应及时通知内分泌科主管会诊的内分泌科医生;每天核对每餐大剂量输注、报警情况,确保无误。有问题可通过电话、微信与泵师交流,晚上如遇紧急情况,即由内分泌科二值护士解决;每天泵师在巡泵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告知糖尿病联络护士,联络护士及时在科室微信群传达,引起注意;于胰岛素泵病区建立档案,记录治疗期间患者出现的问题,这些档案由联络护士负责监管,患者治疗结束档案交泵师保管。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比较两组血糖管理效果:即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前血糖(PMBG)、餐后2 h血糖水平(2 hPBG)、血糖达标时间、带泵治疗时间。血糖达标标准[5]:FBG或PMBG:6~8 mmol/L,2 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6~8 mmol/L。低血糖:血糖<3.9 mmol/L为低血糖。②观察比较两组使用胰岛素泵出现的意外事件: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进行相关整理、记录,治疗期间会出现的意外事件主要包括:泵出现报警(可能是按键错误、无输注或低电量等导致)、非计划性拔泵、管路脱出、三餐前大剂量输注出现异常(可能是注射剂量错误或漏注射引起)、局部皮肤硬结、局部皮肤感染。
2.1 两组使用胰岛素泵后血糖管理效果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使用胰岛素泵后血糖管理效果比较
2.2 两组使用胰岛素泵意外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使用胰岛素泵意外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胰岛素泵师为主导对非内分泌科使用胰岛素泵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优化了临床护理工作流程,缩短了血糖达标时间。对非内分泌科使用胰岛素泵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由经过专业培训、考核认证的泵师负责设置。按照《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护理管理规范》提到泵师的准入制度进行院内泵师的选拔。泵师要求:本科学历及以上,在内分泌专科工作≥5年,医院聘任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具有糖尿病教育者资格认证及糖尿病专科的护士,应灵活的掌握有关糖尿病健康教育、巡泵流程、巡泵注意事项、置泵操作知识以及胰岛素泵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熟悉胰岛素泵在各国应用的最新情况[3]。因此,泵师的职责,主要包括负责对胰岛素泵的安装、胰岛素泵的巡查、胰岛素泵的建档、胰岛素泵的保管、及时对胰岛素泵出现的报警问题进行处理、相关培训与考核(针对非专科护士)、相关的健康教育(针对带泵患者或者家属)。负责收集每位科外安装胰岛素泵患者的资料并保管。每天由内分泌科会诊医生和泵师共同巡泵,了解患者血糖情况,在患者发生血糖变化时,与所在科室医护人员沟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达标日FBG、2 h PBG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带泵时间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泵师管理工作模式可改善非内分泌科患者的血糖水平,使血糖达标时间减少为2.1 d,这与有关血糖达标时间的研究报道[6-8]结果相同。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使用胰岛素意外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泵师管理工作模式可有效降低胰岛素泵意外事件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究其原因,由内分泌医生为主导的胰岛素泵管理模式转换为以泵师为主导的新的管理模式,泵师会根据胰岛素泵的巡视表格,每天按时、主动对来自各个科室的胰岛素泵开展巡查工作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内容包括:设备出现的报警情况、查看糖尿病患者穿刺皮肤有无痛、热、红、肿症状出现,设备的输注管路有无脱出、打折情况出现,设备内电池电量、剩余胰岛素是否充足,核查餐前胰岛素是否按时按量注射,基础率的设置是否与医嘱相符。如此便可对患者进行系统的管理,同时还可清楚的知道不同带泵患者的实际情况,还尽快的处理设备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如胰岛素余量不足、堵管、电池电量不足等常见问题,这样就能保证胰岛素泵的正常使用以及该设备的安全性,同时降低突发低血糖或高血糖的风险率。
综上所述,泵师管理工作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可改善非内分泌科患者的血糖水平,使血糖达标时间减少为2.1 d,同时还可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为患者应用胰岛素泵提供更安全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