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丹
科学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为了提升幼儿的理解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教师要不断引导幼儿,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
一、激发幼儿好奇心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前提。幼儿好奇心、好胜欲强,希望得到成人的表扬与赞同,教师可以利用幼儿这一特点,通过合理设置问题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例如,在引导幼儿学习“让鸡蛋浮起来”的方法时,笔者先创设了情境,用亲切的语言对幼儿说:“你们认为鸡蛋能不能在水里漂浮起来呢?先别着急回答,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看看鸡蛋能否浮起来。”笔者拿起一个鸡蛋放入一个装了水的烧杯中,鸡蛋马上就沉下去了。紧接着,笔者向烧杯中连续加入少量的盐,随着盐慢慢融化在水中,鸡蛋也缓缓地浮起来了(见图1)。幼儿看到这个现象后,感到十分惊奇,纷纷问笔者:“鸡蛋怎么会浮上来呢?”笔者继续发问:“你们可以先自己思考一下哦。”这时,幼儿一个个活跃了起来,开始认真思考并和同伴讨论。虽然幼儿在活动中提出的想法不一定科学,但通过实验,幼儿能产生强烈的科学探索欲,这有助于提升科学教育的效果。
图1 鸡蛋漂浮实验图
二、安排层次性的教学内容,增强幼儿动手能力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确定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并以此为依据备课。不同幼儿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制订层次性的教育目標,并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案。教师要给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安排不同的活动,让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能学有所得。教师还要给大、中、小班幼儿提供不同的活动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发展。例如,在幼儿园开展“趣味鸡蛋”活动时,笔者为幼儿准备了沙子、矿泉水瓶子、彩色橡皮泥等工具,让幼儿自己动脑筋思考如何把鸡蛋立起来。有的幼儿将鸡蛋立在沙堆上,有的幼儿将鸡蛋立在瓶口上,有的幼儿还借助彩色橡皮泥将鸡蛋立了起来。在尝试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动手操作的乐趣,提升了探索科学的欲望。在对中班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时,教师可适当增加难度,让幼儿辨别生熟鸡蛋,引导幼儿总结辨别生熟鸡蛋的技巧。教师可指导幼儿旋转鸡蛋,告诉幼儿转速快的鸡蛋是熟鸡蛋,转速慢的鸡蛋是生鸡蛋。除了这个方法,教师还可指导幼儿摇晃鸡蛋,让幼儿通过声音分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促使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水平的提升,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三、创设良好的科学学习氛围,提高幼儿认知能力
幼儿对生活中经常看到、听到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求知欲非常强。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一)重视环境创设
大自然中的许多现象都具有探索价值,教师要最大程度地利用幼儿园内的空间,为幼儿创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例如,当幼儿在操场上活动时,教师可以询问幼儿喜欢哪些植物,让幼儿从家里带来自己喜欢的小草小花进行种植,引导幼儿观察这些植物是如何发芽、生长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饲养小鱼、小乌龟等,供幼儿观察。幼儿在种植、观察过程中,会产生探究的欲望以及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此外,安静明亮的教室环境对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十分重要。教师可在教室贴上有关科学小知识的趣味问答,以提高科学教育的效果。
(二)开展家校合作
教师要践行家校共育理念,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以笔者组织的一场主题为“我知道”的亲子游戏活动为例,笔者让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图片,如有关颜色识别的图片、水果蔬菜的图片以及不同型号汽车的图片等。家校合作有利于增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激发幼儿的探究欲。
四、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科学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促使幼儿围绕科学问题进行探索,让幼儿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教师要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对于有关日常生活的科学知识,如刷牙,教师可开展相关的科学知识讲解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到刷牙的重要性。例如,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幼儿拿一个纸杯接半杯水,并将其放到教室外,第二天再把纸杯拿回来,将杯中的冰碴倒出来,放到阳光下进行观察。教师可在幼儿观察时向幼儿普及科学知识,让幼儿知道当温度低于0摄氏度时,水就会结成冰;当温度高于0摄氏度时,冰就会融化成水,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让幼儿明白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师还可以在幼儿洗手时向幼儿普及卫生常识,告诉他们不洗手会导致细菌入侵体内。教师要将科学知识与幼儿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任何科学知识的获取都离不开实践,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科学探究环境,引导幼儿学习科学知识,让幼儿观察、探索生活中的事物,帮助幼儿掌握探索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勤业新村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