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怡,罗永飞,王金凤,王 烁,张结慧,邹 爽,马 巍,王春强
(锦州医科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现代商品化种鸡不仅要有较快的生长速率,在其性成熟后,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也要发挥到最大。Renema等[1]研究发现,种鸡的生长速率和生产繁殖性能相互矛盾。Siegel等[2]研究表明,种鸡在保持快速生长和高产肉量等遗传潜力的同时,也要维持良好的繁殖性能、健康状况和成活率,这样才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晋尤尤[3]发现,种鸡在开产前后,促进鸡体脂肪沉积才能保证整个产蛋期储备的能量来维持产蛋需要。因此,要在适宜的生长阶段调节种鸡采食量,保持快速生长的同时,严格控制体重增量,使其在性成熟时体况达到最佳生产状态。种鸡从出雏到90日龄,为快速生长发育期,此阶段种鸡的骨骼、软组织、羽毛等生长速度较快。在90日龄左右,种鸡已接近于成鸡体型。90日龄后直至性成熟阶段,种鸡的生长速度减缓,此阶段种鸡生长发育所需营养成分较快速生长期有所减少。目前,对快速生长期内种鸡生长情况的研究较少,此时期种鸡对饲粮的需求以及最佳的饲养模式有待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8~12周龄不同采食量对种鸡增重、成活率及均匀度的影响,以期寻找种鸡最适的前期饲养模式,为种鸡的最佳选育方式提供参考。
辽宁某种鸡场7周龄7 950只体重相近的种鸡(♂3 750只,♀4 200只)。
试验种鸡随机分3组,每组5个重复(♂:250只/重复,♀:280只/重复)。基础饲粮组A(♂)和B(♀)为对照组,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上增加2 g(A+2组)和减少 2 g(A-2 组);增加 3 g(B+3 组)和减少 3 g(B-3组)。试验鸡笼养,定量采食,自由饮水,试验期5周,每周称重,统计鸡只死亡数。基础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
试验鸡每天按采食饲粮总量分3次饲喂(7:00、12:00、17:00),每天光照12L:12D、自由饮水,每天清理粪便1次。保持鸡舍通风良好。
在试验期内,每周六分别从各组随机抽取700只种鸡进行体重测量,记录每周的体重和饲养过程中种鸡的死亡数。
采用SPSS 21.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法进行多重比较,P<0.05表示差异显著。
由表2可知,8~12周A+2组的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高水平饲粮对公鸡增重的影响效果显著,使得公鸡体重快速增长;低水平饲粮的增重效果各周龄起伏较大,但平均增重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
表3 不同采食量对母鸡增重的影响Tab.3 Effect of different feed intake on weight gain of hen 单位:g
由表3可知,8~12周B+3组的母鸡增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高水平饲料对母鸡增重影响显著,会使母鸡增重减慢;而低水平饲粮对母鸡增重影响较小,这也证明在实际生产中,适当限饲有利于母鸡的生长发育。
表4 不同采食量对公鸡成活率的影响Tab.4 Effect of different feed intakes on survival rate of roosters 单位:%
表5 不同采食量对母鸡成活率的影响Tab.5 Effect of different feed intakes on hen survival rate 单位:%
由表4可知,A+2组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对照(P<0.05),A-2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高水平饲料会增加公鸡的死淘数,降低公鸡成活率。
由表5可知,B+3组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3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高水平饲料也会增加母鸡的死淘数,降低母鸡成活率。
表6 不同采食量对公鸡体重均匀度的影响Tab.6 Effect of different feed intake on the weight uniformity of roosters单位:%
由表6可知,A-2组各周龄体重均匀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A+2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低水平饲粮会明显降低公鸡的体重均匀度,使种群个体差异增大;高水平饲粮组前两周的均匀度较高,后三周均匀度逐渐降低,而低水平饲粮后三周的均匀度逐渐增加。
表7 不同采食量对母鸡体重均匀度的影响Tab.7 Effect of different feed intakes on hen body weight uniformity单位:%
由表7可知,8~12周B+3组母鸡体重均匀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B-3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低水平饲料也会明显降低母鸡的体重均匀度,使种群个体差异增大;高水平饲粮组的均匀度随周龄增加降低,而低水平饲粮组的均匀度随周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
采食是动物维持生长发育和生产的基础[4]。采食量是评价家禽营养需求和能量代谢的重要指标[5]。唐彩琰[6]研究表明,动物采食行为间的差异可能反映其健康状况。家禽在每个阶段都有适宜的饲粮饲喂量。在种鸡的饲养管理中,采食量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种鸡的正常发育,从而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
目前,限制饲养法在种鸡的饲喂过程中应用最多。在种鸡的发育过程中,从出雏到90日龄发育最快,此时期种鸡的骨骼、羽毛快速发育、到90日龄左右的种鸡已经具备成鸡体型,但体重略轻、此阶段的种鸡饥饿感会增加。阶段应严格按照饲粮标准供给,适当减少种鸡采食量,防止种鸡生长较快,过早成熟。而种鸡在90~50日龄,生长发育减缓,进一步增重和性成熟。这一阶段也要控制种鸡的采食量。适宜的限饲和补饲会使种鸡在性成熟时具有更好的体型和机能。在传统饲养中,种鸡通常采用自由采食方式,会使种鸡过度肥胖、过早成熟、种公鸡配种能力低、精液质量品质下降、种母鸡产蛋量下降,同时还会增加种鸡的死淘率降低饲料利用率,增加饲养成本。因此,在种鸡的饲养过程中,采用限制饲喂法,可使种鸡体重适中,既能提高种鸡的产蛋量,还能提高受精率[7]。限制饲养的目的主要是严格把控种鸡前期的生长速度,防止种鸡因生长过快而带来的健康问题,使种鸡在性成熟后,具备最佳的生产和繁殖条件,增加母鸡的产蛋量和持续产蛋能力,并提高公鸡的精液质量,将种鸡的繁殖性能发挥到最大。刘伟[8]研究发现,限制饲养还能有效防止脂肪鸡的形成。脂肪鸡不但增加饲料消耗,而且生理代谢机能也不旺盛,产蛋生理机能失调,产蛋明显减少,甚至停产。王克华等[9]发现,采食量是种鸡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能量水平的饲粮对肉鸡的采食量影响较大。研究表明,随着日粮能量水平的增加,肉鸡的采食量呈现下降现象[10]。所以,在种鸡的前期饲养阶段,要适当改变种鸡的饲粮摄入量。
本试验研究表明,在种鸡前期的饲养过程中,高水平饲粮会使公鸡的增重显著增加,使母鸡增重减慢。由此可见,在种鸡前期的饲养管理中,公鸡要进行适量限饲,防止形成脂肪鸡;母鸡前期也应限饲饲养,因为高水平的饲粮不会促进母鸡快速生长,反而减缓其生长速度。
饲养的种鸡是经过不断的人工干预选育而来,虽然在繁殖性能和生产性能方面有很大提高,但在选育过程中种鸡的繁殖后代会丧失某些先天所具有的能力。许多种鸡丧失自我调节采食量的能力,这就给种鸡的饲养管理增加了难度,需要人为调节种鸡的采食量,从而确保种鸡健康的生长过程。7~15周龄是种鸡体重和骨骼生长发育最快时期,也是限制饲养程度最高的阶段。这一时期由于种鸡生长发育较快,若不调整鸡群的饲粮供给量,会使鸡群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鸡群的均匀度降低,会加大后期饲养管理的难度,降低经济效益。所以,在种鸡的饲养过程中,鸡场往往追求更高的鸡群均匀度。
限饲不仅降低种鸡的发病率,而且经济效益显著[11]。为改善种鸡生长过快而出现的一系列健康和繁殖问题,种鸡在前期饲养中便要开始控制采食量;骨骼发育期应进行适当补饲;体型稳定后,性成熟阶段要进行适当限饲。在种鸡的前期饲养过程中,根据种鸡的实时生长发育情况(体型大小、羽毛丰满度、精神状态等)调整采食量。
限制饲养方法主要包括定量限饲和定性限饲[12]。定量限饲能改善种鸡的繁殖和健康问题,但同时又会使种鸡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定性限饲不会减少鸡的采食量,而是降低饲粮的营养水平,增加饱腹感,减少应激反应。所以,定性限饲优于定量限饲。
经过对种鸡采食量的调控,种鸡鸡群会保持较高的均匀度。均匀度良好说明鸡群处于相同发育阶段,将会方便批次操作,利于统一饲养与管理。柳占明[13]研究发现,影响均匀度的因素主要有个体差异、初生重、开食时间、健康水平、调鸡、采食量、饲养密度等。而鸡的饲粮摄入量是影响鸡群均匀度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在种鸡早期的饲养过程中,会直接淘汰体型较小的弱鸡,从而使鸡群保持均匀的状态,但会降低收益。所以,鸡群早期饲养管理至关重要。通过控制鸡的采食量。使每只鸡处于相同的生长阶段,从而提高鸡群均匀度,不仅降低鸡群的死淘率,还节约饲养成本,防止饲养过程中资源的浪费。同时,要注意累计体重和体重曲线的管理。周增重的变化对种鸡的选育很重要[14]。本试验研究表明,高水平饲粮会增加种鸡的死淘数,降低种鸡成活率,可能原因是高采食量和笼养的方式使种鸡的消化负担加大,导致鸡易患各类疾病。所以,种鸡前期的饲粮供给量不易过高,防止种鸡生长过快而变得肥胖,同时节约饲粮成本,防止浪费。低水平饲粮会使均匀度降低,因此在种鸡的前期饲养中,饲粮水平不宜过低。公鸡高水平饲粮组前两周的均匀度较高,后3周均匀度逐渐降低,而低水平饲粮后3周的均匀度逐渐增加;母鸡高水平饲粮组的均匀度随周龄增加逐渐降低,而低水平饲粮组的均匀度随周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因此,种鸡的前期饲养过程中,8~9周龄应适当补饲,10~12周龄应适当限饲。
在种鸡的前期饲养中,高水平饲粮会使公鸡增重加快,母鸡增重减慢,且会降低种鸡的成活率;低水平饲粮会明显降低鸡群均匀度,但随着周龄增加,低水平饲粮组鸡群的均匀度逐渐增加,高水平饲粮组鸡群均匀度逐渐降低。因此,种鸡的前期饲养过程中,8~9周龄应适当补饲,10~12周龄应适当限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