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肉种鸡均匀度的因素及提高措施

2012-08-01 02:46陈合强王宏胜施海东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2年9期
关键词:种鸡均匀度雏鸡

陈合强 王宏胜 施海东

(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 海门 226103)

饲养肉种鸡的关键是体重和均匀度的控制,均匀度在肉种鸡生产中是至关重要的,均匀度的高低直接影响鸡群的产蛋水平,一般均匀度高5%,入舍母鸡每羽累计多产合格种蛋2~3枚,18周后均匀度自然上升至90%以上,入舍母鸡每羽累计产蛋将超标准10枚左右。肉种鸡的均匀度是评价整体鸡群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具体包括体重、骨架、体型、换羽、抗体滴度、性成熟和体成熟的均匀。良好的均匀度不仅能提高整个鸡群产蛋率的上升速度且产蛋高峰明显,产蛋持续能力强,而且还能节约饲料。为了取得较好的生产成绩,从第一周开始就应重视均匀度,为以后的均匀度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进而提高鸡群的整体效益。

1 影响均匀度的因素

影响均匀度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和管理上的差异,管理是造成均匀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1.1 鸡舍环境条件差。温度过高过低或不均匀、湿度太低、密度过高、通风系统不完善、舍内有害气体超标、垫料潮湿结块、饲喂和饮水设备的条件不足、光照不均或太强太弱及进鸡时甲醛气味太高等。

1.2 饲料营养及质量不好。饲料能量过高或过低,颗粒料质量差异,营养不均衡,饲料发霉变质、酸败或结块等。

1.3 雏鸡质量。1日龄来源于不同周龄的母体及不同周龄的雏鸡混养造成雏鸡均匀度差;雏鸡严重脱水、弱雏过多等。

1.4 饮水系统不完善。水质差、水位不够、饮水器高度不合适、限水不合理、饮水不卫生或缺水等。

1.5 喂料系统。饲料分配的速度及均匀性不好、采食位置不足或不均匀、饲养设备更换太快、限饲程序应用不合理或太狠造成鸡只涨肫、饲喂类型之间的变化太快、早期喂料次数降得太慢、饲喂量不正确、鸡只采食量与数量不均等、每栏料量误差大导致增重不一致、喂料时间不固定、料线高度不正确、喂料时光照不足和饲料厚度不均等。

1.6 断喙质量差。断喙出血、下喙过长及断喙过度等严重影响均匀度。

1.7 应激因素。称重、采血、挑鸡和转群等操作不当会造成鸡群的均匀度差。

1.8 免疫不当。空免、漏免、剂量不准导致免疫失败,鸡群抗体滴度较低或离散度较大,发病概率增加;使用毒力强的疫苗,会导致均匀度差。

1.9 管理因素。存栏不准或串栏、抽样计算方法、过度抓鸡和育雏条件差等。

1.10 疾病因素特别是球虫、寄生虫和其他肠道病或病毒、细菌感染。疾病是影响均匀度的最大敌人,只有确保鸡群健康,才能保持鸡群较好的均匀度。生物安全设施不完善,卫生防疫制度不健全,易发传染性疾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球虫病疫苗免疫时疫苗的剂量、垫料管理、温湿度控制和用药不当等会导致盲肠或小肠球虫病的暴发,进而影响饲料的消化吸收利用,影响均匀度。

2 评估均匀度的方法

实际生产中,均匀度主要是体重、体型、体况、抗体滴度、换羽及性成熟与体成熟的均匀度等。

2.1 体重均匀度。是指群中体重在鸡群平均体重±10%的范围内个体数所占群全部个体的比例。

2.2 体型均匀度。是鸡只外形总体衡量尺度,主要是骨骼器官的均匀度,技术人员通过测量胫骨和胸骨长度来测定。

2.3 体况均匀度。主要是种鸡的丰满度,由肌肉和脂肪所决定。母鸡丰满度过度会影响到产蛋高峰,而且对高峰后的产蛋率造成持续性的影响。母鸡过肥会使卵巢发育过盛,导致双黄蛋率过高;母鸡偏瘦,产蛋率会推迟或不产蛋。

2.4 抗体滴度均匀度。免疫成功与否,H I抗体的均匀度和平均度很重要,如离散度大,易发病。

2.5 换羽均匀度。主冀羽的更换与性成熟存在一定的关系,换羽是判断种鸡生长发育、繁殖情况正常与否的重要方法之一。

2.6 性成熟与体成熟均匀度。15周龄后第二性征开始出现,鸡冠、肉髯、脸、面部和眼逐渐变红。性成熟一致的鸡群鸡冠发育高大且鲜红,脸部红润,羽毛已更换为成年羽毛,羽毛油光发亮光滑。

3 生产中如何提高均匀度

实际生产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管理方法来提高均匀度。均匀度并不是机械的,它是自然的,是养出来的,不是称、挑出来的,分栏饲养和挑鸡只是提高均匀度的补救办法之一;即使养不出来,但早期决不能放松均匀度的控制,应通过分群和挑鸡来提高均匀度;分栏后,栏内均匀度应至少达到90%。提供充足有效的料位和水位,确保各个料桶(盘)内的料量一致,每个料桶(盘)内的料分布均匀,布料均匀且速度快(3~5分钟)等有助于提高均匀度。不同的饲养阶段有不同的均匀度控制重点,必须遵循种鸡的生长发育规律合理调控均匀度使其达到理想状态,如表1和表2。

表1 不同周龄的均匀度标准

表2 鸡群体重正态分布下变异系数与10%均匀度之间的关系

3.1 重视生产全过程均匀度的控制。以体重为依据,在无疾病的前提下,尽早尽快抓好均匀度包括体重、体型和自然均匀度的控制等,在育成阶段必须自始至终使用同一种方法计算均匀度。10周前抓好均匀度,均匀度的目标必须达到80%以上或更高;10周后主要是均匀度的维持,控制好丰满度和性成熟的均匀度。

3.1.1 育雏期(0~4周)。重点是体重和体型均匀度的控制,确保公母鸡体型配比合乎标准要求。应做好以下工作。

3.1.1.1 适时饮水开食。长途运输的雏鸡入舍后,应同时开水和开食,以缓解运输应激。在雏鸡到达前30分钟,均匀放置好饮水器和饲料,加料应少喂勤添,4天前日饲6~8次,以后逐渐降低饲喂次数,以促进肠道和免疫系统的发育,增进肌胃的强度。同时,前3天在育雏区域铺设垫纸或塑料布有助于早期开食。经验证明,雏鸡越早得到饲料和饮水比延迟数小时给料的雏鸡早期会得到更好的生长发育和体重均匀度。判断早期开食的有效方法是检查满嗉囊鸡所占的比例,雏鸡入舍开水开食2小时后,在不同的地方抽查100只鸡,满嗉囊鸡所占的比例应达到75%以上;8小时后应达到80%以上;12小时后应达到95%以上;24小时后应达到100%。

3.1.1.2 培养早期食欲,勤赶鸡和匀料。在最初的96小时,雏鸡想吃东西,但不认识饲料,因此必须帮助它们,使用颗粒破碎料有助于雏鸡采食,但不能太细。如在最初4天雏鸡未形成良好的食欲,易造成以后均匀度差。

3.1.1.3 挑选雏鸡。1日龄将来源于不同周龄母体的雏鸡分开放置;在平时的喂料和加水过程中注意观察,挑出那些吃不到料的雏鸡,精心喂养,单独照顾;饮水采食2小时检查嗉囊,查看鸡群的饮水采食情况;如果开水开食4小时仍有未完全饮水吃料的鸡,必须检查光照、饮水器高度及采食饮水位置等;雏鸡开水开食6小时应逐只挑选鸡只,把不吃不喝、只吃不喝、只喝不吃和其他有缺陷的鸡挑出单独饲养,同时在接种疫苗时根据手感、嗉囊食物挑出大小并单独饲喂。

3.1.1.4 提供充足有效的料位、水位和饲喂空间。使雏鸡在前24小时在1米的范围内都容易吃到料、喝到水。雏鸡入舍后1~2小时就能适应新的环境,应经常检查,特别是开灯后喂料喂水时,应检查料盘水位是否充足,并随日龄增加,逐渐增加料盘和饮水器数量。更换饲养设备时应逐渐进行,料位和水位是由始至终的检查重点。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及早扩栏,以降低密度,保证空气及垫料质量。

3.1.1.5 把好喂料关。从1日龄开始,采用拟定料量与自由采食相结合的饲喂方法,使不同栏内的雏鸡每天每只采食量相等,缩小雏鸡体重差异,使雏鸡都有同样的机会获得良好的开端,有利于全群称重前均匀度的提高;尽快减少喂料次数,提高采食的均匀性,定料后的匀料工作仍是管理重点。

3.1.1.6 准确断喙或烫喙。根据是否实施遮黑饲养、遮黑时间的早晚和遮黑程度的高低,合理准确掌握断喙强度。断喙时挑出小鸡隔在公鸡栏旁单独饲养,使用肉鸡前期料,延长育雏料的饲喂时间或减慢缩短光照时间,用1~2周的时间,使其体重逐步赶上鸡群平均体重,完成“小”向“中”的靠拢。

3.1.1.7 及早分栏。当均匀度很低时,小范围的挑鸡已经不能迅速提高均匀度,此时必须进行全群选鸡。但是,全群选鸡不等于每只鸡都称1遍。训练有素的工人可以通过“随手掂量”而判断出鸡只的近似重量,从而减少鸡群的应激,提高工作效率。全群选鸡一般2次,即第3~4周和6~7周各1次。

3.1.2 育成前期(5~10周)。通过调整各栏的喂料量,正确控制各栏鸡群的体重增长,使鸡群获得均匀的骨架发育和正确的公母鸡体型配比。

3.1.2.1 分栏饲养。尽早按体重进行分栏,分栏后通过3~4周使其体重达标。8周时骨架发育已达85%,鸡群骨架已基本形成,10周内可以大群内调整,10周后大、中和小群内调整。为了保证均匀度的持续稳定,每周都应安排挑鸡,挑鸡的数量和范围视均匀度的变化而定。分群越早越好,10周后不建议全群分群称重,若称重大群的周增重可能达不到要求,将影响性成熟。

3.1.2.2 全群称重。缩小鸡只个体间的差异,使鸡群同时达到性成熟,准时开产,高峰突出,便于管理。3~4周时均匀度达到80%以上可不分,低于70%应全群称重;确定合理的中鸡体重范围,只有确保中鸡的体重范围,均匀度才能提高,并利用限饲日、免疫日、周末称重调整鸡群。全群称重后再把大鸡分成特大鸡和大鸡,小鸡又可分为特小鸡和小鸡;特大、特小分别占鸡群数量的3%~5%;小鸡、大鸡分别为鸡群的12%~15%,中鸡为鸡群的70%。全群称重时动作要轻,称重要准,做到全称,防止逃漏和放错鸡;各舍称重必须在1天内完成,每次全群称重前都要称重计算平均体重,每次全群称重时前200只鸡做好记录,看大、小鸡的比例是否在预定的比例中,是否基本相等,如称得大小鸡数量总和占鸡群的比例与预定比例差异较小,而大小鸡各自比例差异较大,要及时调整中鸡上下限;如称得大小鸡数总和占群的比例与预定比例差异较大,而大小鸡各自比例基本相等,应及时调整中鸡体重范围;如称得大小鸡数总和占群的比例与预定比例差异较大,而大小鸡各自比例差异较大,应及时调整中鸡体重范围和上下限。称重后,根据鸡群间体重差异调整料量,所增料量不能超过周应加料量,在任何时候料量不能减少。

3.1.2.3 正确计算料量。调群的依据是称重结果,根据称重结果,计算该栏所挑出鸡的体重范围及数量与相应栏调换;规定完成调群的时间,如果时间发生变化时重新计算;10周前各等级鸡的料量差异不大,采用群内调但不能越级,即特小鸡中较大鸡只能调至小鸡栏不能调至中鸡栏;计算的调换数有差异时不要硬凑数,以能挑的最小数为准;调群时除体重外还要关注所换鸡的体型,如小鸡与中鸡交换时,小鸡中挑出的大鸡其骨架大些为好,中鸡挑出的小鸡其骨架小些为好,同时要关注所挑鸡是否畸形,发现畸形母鸡均挑至特小栏,公鸡立即淘汰。

3.1.2.4 采用合适的限饲方法。从第4周开始采用5/2限饲法,第7周可改为4/3法,此法控料时间越长鸡群的肌胃磨碎速度越快,胃肠消化功能越强,均匀度就越高,一般此法可持续至11周;12周改为5/2法;19~22周改为6/1法;23周起每日限喂。无论采用何种限饲法其日料量均不能超过产蛋高峰料量的90%,以免涨肫影响均匀度。

3.1.3 育成后期(11~24周)。重点是均匀度的维持、体型发育良好、换羽整齐和性成熟一致。10周后均匀度的高低直接影响鸡群性成熟和体成熟的均匀度,对确保每个个体周增重达标的一致性影响较大,同样影响生产性能的发挥,尤其对产蛋中后期的影响较大。10周后均匀度的高低取决于10周前均匀度的高低和真实性、料量是否平稳正确地添加、消化系统对饲料的消化利用率以及员工每周工作的细度,难度较大,因此应抓好称重关。一方面准确称重可尽早发现问题尽快控制解决,另一方面在称重过程中可触摸个体,掌握其体况发育。在20~23周混群时进行1次大调群,分成小1、小2、中鸡和大鸡栏,各栏均匀度在90%以上。

3.1.3.1 均匀度的维持。育成后期由于鸡群的竞争性采食行为增强,均匀度更难维持,均匀度维持不好,会对将来的产蛋造成影响。应保持充足有效的料位和较低的料盘高度,有利于维持好均匀度。

3.1.3.2 体型的评估。鸡群均匀生长除了正确的体重增长,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良好的骨架发育。体重均匀良好但骨骼大小参差不齐的鸡群身体发育状态有很大的差异,这种鸡群对光照和饲料水平变化的反应并不同步,这会导致光照刺激开始后性成熟均匀度较差,从而会影响种鸡的生产性能。在16~23周每周称重时通过目测和触摸对鸡只的胸部、翅部、耻骨及腹部脂肪等进行监测观察。

3.1.3.3 换羽。一般应从第9~10周开始观察和记录种鸡的换羽情况,至第25周止。第一根主翼羽更换是从第9周开始,自脱落到新羽长完需6周。旧羽边缘残缺,羽片陈旧污秽,羽轴坚硬透明;新羽边缘整齐,羽片清洁,羽轴柔软粗大,不透明,有时还可看到血红色。

3.1.3.4 体型评分。从16周开始,每周称重时对鸡群抽样进行体型评分,把体型发育分成几个等级,记录每一等级的鸡数,然后对评分结果进行正确评判,进而控制种鸡的丰满度。

3.1.3.5 育成后期主要是长宽即胸部长短、宽窄的均匀度,外观、性成熟等的发育要均匀一致。如果性成熟未达到要求,首先要评估蛋白质的摄入量,再评估能量的摄入量。青年母鸡增重主要取决于能量摄入,然而均匀度和性成熟的速率则绝大部分取决于光照刺激前鸡只所摄入的蛋白质总量。

3.1.4 产蛋期(25~66周)。重点是维持好均匀度,确保有效的料位和水位,及时淘汰病弱残次鸡,保证料位足够但也不能太富余,以免鸡群之间个体差异拉大。

3.1.5 种公鸡的特殊管理。

3.1.5.1 公鸡的均匀度是受精率高低的关键。分栏饲养能提高均匀度,目标是在混群时公鸡体重适合、均匀度高。

3.1.5.2 公鸡选种。在育成后期应对公鸡进行选种,体重、均匀度和健康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胸肌发育应结实,不能过多或过少;腿和脚趾强壮挺直无缺陷;背部平直无畸形;胸骨不能弯曲;代表公鸡性成熟的鸡冠、肉髯和脸色发育良好;对交配的成功起重要辅助作用的喙部要优良,断喙过分的尽可能不留,下喙很长的公鸡交配成功率相对较差。

3.1.5.3 重视种公鸡饲喂的细节管理。种公鸡在产蛋后期料量也应逐渐增加,并应绝对避免种公鸡偷吃母鸡料;同时应避免给种公鸡太多的喂料空间,否则攻击性较强的种公鸡会过食,种公鸡的体重均匀度就会恶化,造成鸡群生产性能下降。在种公鸡的一生中,喂料设备要随公鸡数量的减少而减少,最终给公鸡保留18 c m的采食位置;种公鸡的饲喂器应布置在鸡舍中间呈一条直线且不能摇摆和倾斜,各个饲喂器应分布均匀且布料一致。

3.2 正确称重、计算和评估均匀度。只有正确称重计算、评估均匀度,确保均匀度的真实性,才能真正发挥品种的遗传性能。

3.2.1 正确称重。称重贯穿于种鸡生产的全过程,是判断鸡群的用料、生长发育及产蛋情况的重要手段,只有真实的体重才能正确地指导饲养工作。准确称重后,对体重变化异常的鸡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决不能拖延,要做到事不过夜。抽样要有代表性,取样点应分布在鸡舍的前、中、后,在围鸡前应在舍内来回走动,所有围的鸡应全称。坚持“六同时”的称重原则,即同一天的同一时间(限饲日或喂料后4~6小时)、同一地点、同一人(称量读数的人)、同一衡器、同一精度和比例(称的精度和称重比例0~6周5 g、7~24周 10 g;母 10%、公 15%。25~66周 20 g,母5%、公10%)。育成期每周最好称2次。

3.2.2 准确计算鸡群平均体重、均匀度和离均度。对均匀度较好、离均度较差的鸡群需要重点整群;对均匀度、离均度都差的鸡群必要时进行全群称重。为减少计算误差,计算时应回归到标准抽样比例,一方面回归计算可真实反映该鸡群的实际体重和均匀度;另一方面可正确给予下周指令料量。

3.2.3 正确评估均匀度。体重的均匀度最终反映了喂料、骨骼发育、性成熟和体成熟的一致性,均匀度的评估不能只追求数据的高低,应重点关注其均匀性、平稳性和真实性。体重的均匀度必须建立在全程科学的加料和减少各种应激的基础上,强制性增减栏体重缩小体重差、增加全群称重次数、10周后调群及10周后通过减少高体重栏周增重等所获得的高均匀度为假均匀度。

3.3 确保饲料质量稳定可靠。饲料质量的好坏是种鸡取得良好开端的基础,应根据肉种鸡不同生长期营养要求科学配制饲料,注意配方的同步性,维持合理的蛋能比52~55,保持营养平衡,使其均匀生长。每周的喂料量都必须增加,喂料量增加的幅度应依据饲料浓度、环境条件及鸡只每周的预期增重与实际增重的符合性来决定。

3.4 创造良好的鸡舍环境。

3.4.1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随着肉种鸡育种的进展,对饲养环境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鸡舍温度的控制主要是指鸡体对外界冷热的舒适感觉程度即体感温度,由环境温度、风速和湿度3要素组成,如表3。当鸡舍温度和湿度达到一定数值时,鸡才会出现热应激,一般把鸡舍华氏温度和相对湿度之和作为热应激指数,155为临界值;达到160,影响生产性能;大于165,开始死亡;达到170,大量死亡。建议育雏采用温差育雏法,育雏温度过高或过低,采食量下降,生长迟缓,个体间体重差异较大,导致部分鸡只生长停滞出现僵鸡。鸡背高的温度1~2日龄控制在33~34℃,3~4日龄控制在32~33℃,以后随日龄增长,每3~4天下降1℃,直至常温,日温差必须控制在3℃以内;保持合适的湿度,前3~4天的相对湿度维持在65%以上,以后随日龄的增长逐渐降低,如表4。当相对湿度低于上述范围,可增加舍温0.5~1℃,反之,则降低舍温0.5~1℃。育成期和产蛋期适宜温度为18~25℃,日舍温差不超过5℃,超过6℃鸡只易发生坏死性肠炎、采食及消化能力急剧下降。

3.4.2 合理通风。在确保适宜温度的前提下合理通风,一般每200 m2的鸡舍约配备1.2 k w的风机1台;随着鸡龄的增加,通风量应逐步增加;进风口的面积必须是通风面积的2.5倍左右;根据不同的季节和鸡龄选择合适的通风模式和通风量。

3.4.3 光照均匀。鸡舍内光照强度分布均匀一致,有利于维持和提高种鸡的体重和性成熟的均匀度;必须建立在严格的遮黑和育雏期至补光前光照强度和时间渐减的基础上,任何破坏光照原则和遮黑不彻底所获得的高换羽均匀度为假均匀度。

表4 种鸡育雏期舒适的温湿度

3.4.4 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饲养密度太大,鸡群过于拥挤,将增加采食和饮水的难度,造成鸡群个体间丰满度的差异增大。合理的饲养密度有利于提高饲料转化率,随着日龄增长,逐步降低饲养密度,确保鸡群生长空间和鸡群舒适,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一般0~20周龄母鸡6~7只/m2,公鸡3~3.5只/m2;20~66周龄地面平养3.9只/m2,两高一低5.1只/m2。

3.4.5 加强垫料管理。不用发霉变质的垫料,勤翻换垫料,垫料潮湿必须及时更换。

3.4.6 重视均匀度的控制细节。种鸡饮用水必须干净卫生,乳头饮水器的应用能够改善鸡群的健康状况并能提高鸡群的均匀度,应确保所有的乳头不断水不漏水;尽可能使喂料设备快速将饲料分布均匀,使所有的鸡只有同等机会吃到相同的料量。

3.5 加强免疫管理,控制疾病发生。正确进行球虫免疫,免后注意垫料的管理尤为重要,扩栏时必须在新垫料上覆盖相应面积的旧垫料并保持一定的湿度,减轻疫苗反应,保证球虫疫苗免疫均匀。球虫疫苗免后在8~10天建议用百球清预防免疫过度,且应备2种以上的球虫药以备急需;免疫时必须做到名称、计量和有效期“三核对”,准确、正确及精确地完成整个免疫操作。及时淘汰病弱残鸡,育成期至少每2周集中淘汰1次,每天对死淘鸡进行无害化处理,合理控制病原,确保免疫的一致性及抗体滴度的均一性,控制疫病的发生。

3.6 减少应激,确保鸡群健康。种鸡在一生中经受的应激因素较多,如断喙、称重、转群、安装棚架和产蛋箱、公母混群、频繁免疫、环境变化、换料、光照及损伤等。因此,应严格制定和认真执行科学的鸡舍管理程序,改善饲养环境条件,加强免疫前后的管理,定期消毒,确保鸡群健康,为提高均匀度创造好的条件,确保生产稳定。

4 小结

较好的增重模式加上良好的体重体型均匀度,再配上合理的光照刺激,才能取得较好的产蛋性能。均匀度良好和达到标准体重同样重要。一般1日龄种鸡的变异系数为8%~9%,如不加以精心管理,21天将会变成10%~13%,42天将大于15%。预防种鸡出现均匀度的问题比已出现问题,再采取措施加以改正,其生产价值和经济实效性都要高。均匀度控制贯穿于养鸡生产的全过程,忽视任何细节均会导致问题的发生,因此,实际生产中应密切观察,重视细节管理,以取得较好的生产成绩。

猜你喜欢
种鸡均匀度雏鸡
种鸡转群注意这七点
肉种鸡的饲养管理措施
种鸡休产期该咋管理
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新西兰祖代种鸡加速入关:黑龙江引入3.32万只;江苏引入1.66万只
雏鸡质量检查及孵化程序调整(3)
蛋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要点
食醋可防鸡病
PTT纤维纱线生产及在毛精纺面料中的应用
提高肉种鸡均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