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化课堂构建环境下初中语文朗读

2021-02-28 21:57陈玉录陈蕾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45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初中语文

陈玉录 陈蕾

【摘要】本文基于审美化建构视域,从教师审美意识薄弱、朗读教学能力缺失、学生审美朗读认知不健全等现状出发,探究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准备、实施、评价新路径。旨在实现语文教师职业技能提升,培养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审美化课堂;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感知与情感体验是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育奠基[1]。但是,我国一线初中语文课堂与相关学术研究较少涉及“审美化课堂构建”这一主题,导致学生无法从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浓厚兴趣,即审美素养存在空白。

一、审美化课堂构建环境下的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1.教师自身审美意识薄弱

审美化语文课堂的建设首先要求教师觉醒审美意识,并拥有可付诸于教学的审美素养[2]。实际上,审美素养不仅应当被纳入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更应作为一项评价标准纳入教师职业素养考核。遗憾的是,从大量基层调查与研究可知,当前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并不具备与其教学能力相匹配的审美意识。自古流传至今的各类朗诵方式,如朗读、默读、吟读、背读,几乎都要在初中语文课上绝迹。如果教师尚未建立系统化、审美化的朗读教学观念,那么自然无法启迪学生通过朗读发现寻找语文的创造美、思辨美、人文美。

2.教师朗读教学能力缺位

教师朗读教学能力的缺位具体可分为文本研读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两大方面,教师在教学实施时不可将这两项能力完全割裂。在开展教学前,教师本应依照《语文课程标准》与本校教材设计教案,而非为省时省力去空套一些课程设计模板。新课标中包括朗读价值、实践策略、分级指标等内容,教师未下功夫研读就难以正常开展朗读教学,审美化课堂建构环境下的初中语文朗读在这种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更显遥不可及。朗读教学能力缺位致使其在教学设计时仅将朗读视为一个辅助手段,而非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从源头上掐灭了学生通过朗读接触语文审美教育的可能性。

3.学生审美朗读认知缺失

在新课程标准全面推行前,初中生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所有科目的学习都以“唯分数论”为导向,为中考乃至高考做准备[3]。这种不良风气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扭曲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元认知,导致其对于审美朗读的认知模块得不到建构。许多学生认为朗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没有掌握正确的、适合自身的朗读技巧,没有形成对各式朗读方法的理解,更无法从朗读中获得审美体验、提高文学素养。

二、审美化课堂构建环境下的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路径

1.确立目标,厘清审美化朗读脉络

无论是审美化课堂建构还是朗读教学,都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大要素组织教学[4]。故第一步便是确立教学目标,在大纲撰写中厘清教学脉络。教师首先应从初中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对全体学生的朗读与审美水平进行诊断性、整体性评价。教师可适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主旨、把握情感、品味语言。其次,教师在研读教材文本时应围绕体裁设计不同的朗读教学方案,如在唱咏中发掘诗歌的韵律之美、在演绎中揣摩小说的故事之美、在吟诵中感受散文的抒情之美、在精读中品味应用文的逻辑之美。

2.以变为纲,创新审美化朗读形式

初中生,特别是刚刚步入初一学段的学生,仍受到小学学习思维的影响,但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崇尚新奇、自由,对外界未知事物具有极大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注意力不太集中。教师可以灵活利用学生这一阶段的心理特征,创新课堂朗读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开发更多变化,以此引导学生主动开启美学启蒙的大门。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教师可以给课文选用适当的背景音乐,邀请学生配乐朗读课文;或让他们自行配乐录制朗读视频,询问选择某配乐的原因,评选佳作进行展示。又如在部编版七下第二单元,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具播放视听素材,让学生对历史背景有大致了解,在视听刺激下能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更好地品读出诗文里的家国情怀。

3.传授知识,构建审美化朗读体系

不同于小学阶段的朗读启蒙,初中生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着手构建朗读知识体系。朗读知识可从节奏、韵律、停连、轻重等方面展开学习。朗读节奏的快慢变化、语调的轻重缓急、韵律的平仄相宜都能给听众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享受。以语气教学为例,文章的感情色彩基本体现在朗读的语气当中:平调平铺直叙,可用于朗诵部分应用文;升调惊惧疑惑,可体现人物内心波动起伏;降调诚恳坚决,可营造冷峻凝刻等语篇氛围。三者共同作用,在朗读中随意组合,发挥出千变万化的艺术效果。注意,教师不能拘泥于某字某句的朗读指点,而应在明确文本主旨要义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朗读时着眼整体,关注细节。

4.联合他法,寓审美化朗读于情境

情境法是当下语文课堂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情境创设下,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方法达成朗读教学的预期目标。例如,在学习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时,教师结合教材要求,让学生在默读中圈画打动他们的诗句意象,说说对它们的理解。等该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再组织全班独诵或齐诵。在故事性较强的《皇帝的新装》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改编并表演课本剧,最后邀请其他学生点评。既完成了朗读任务,又能点燃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

5.注重评价,创设审美化朗读循环

许多教师也许对朗读设计颇有心得,却极有可能忽视朗读评价。通常每当学生完成一项妙趣横生的朗读任务时,教師便急匆匆地跳过评价环节,直接进入下一话题了,这就没有形成“刺激-反馈”的正向循环。学生得不到教师或同伴点评,久而久之也把朗读作为一件差事应付。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朗读时的情感、语速、姿态、表现力等维度进行测评。还可布置相关作业,为他们建立一套积分制度,鼓励学生在课上课下多多朗读、爱上朗读。

结语

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全人格的形成与青少年时期的审美教育息息相关,要想实现初中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就必须重视审美化课堂的长久建构;从语文学习层面来看,由于自我认知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也不足,仅凭初中生自行体会或教师剖析文本难以深入领略教材里的人类智慧精华,因此需要将审美教育与朗读教学融合,在审美化课堂视域下挖掘语文朗读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高朝东.初中语文教学审美化课堂建构措施研究[J].才智,2019(09):30.

王云霞,何志强.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途径[J].教师博览,2021(27):27-28.

刘诗婷.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D].集美大学,2021.

王永锋.初中语文教学审美阅读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08):3-4.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