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燕
【内容摘要】知识教育,感情教育,意志教育,三者合一,这是陶行知先生育才中学的教育纲领之一,陶先生认为:知,情,意三者并重,在三者统一的教育中使学生的人格获得完备的发展。而最高级别的意志教育必须在知识情感合一的前提下进行,人是情感的动物,只有“情”弦拨动,才能让认知走得更远,意志更为坚定。“知情合一,双轨并行”不失为一种实现素质教育的好办法,现实教学中意义重大。
【关键词】知识 情感 双轨 相生 相辅
关于辽海版《一封信的旅途》这堂课,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里,曾屡遭一线教师的质疑,认为这是一节过时的课,无意义的课。毕竟,信,这种传播信息的方式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遥远了。我们为什么要教授已经被时代淘汰的东西呢?要不是有教研员王老师的点拨,恐怕现在,我还是难解《一封信的旅途》中的滋味。经过研磨,所授《一封信的旅途》被评为市级优秀课,并且在全市范围内公开示范,博得一致好评。
为了实现有效教学,我大胆尝试了“知情合一,双轨并行,相生相辅”的策略进行教学。一条为明线---知识点的轨迹(也就是信件传递有哪些主要环节的探究和明辨是非)这是书上呈现的资源;一条为暗线----情感的轨迹(母子情---同窗情----邮递情),这条线则是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创设的,为了有效地将知识点的教学和情感的升华,融为一体,我做了如下环节的设计:
(一)从信封信息的复习-----到真实一封信的呈现
授课之初,教师和学生们简单的复习了信封书写格式及邮票的贴法之后,教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每位学生书桌上的一封信上。在学生的探秘心理下,拜读了一位母亲写给儿子的信,读着母亲后悔的话语,孩子们联想起了很多自己生活中与母亲相处的画面,感受普深,就这样由表及里,由知识到情感,实现第一次无缝链接。让学生感知了书信独特的魅力和化干戈为玉帛的神奇力量。
(二)用同学情故事的讲述激发学生探知书信的浓厚兴趣------自发探究传递环节。老师的经历,对于学生而言,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寄信时的喜悦与遐想,盼信时的期待,拆信时的迫不及待,都是回忆中的快乐,它打动了自己也感染了学生,顺理成章实现由情感到知识传授的跨越。
(三)由关于书信这种方式是否保留的争论------邮递情的挖掘。教师一组关于中国邮政一年里要投递普通的信函多少封的数据,让学生吃惊万分,之后的最美邮递员的生活介绍,让学生们懂得了他们的辛苦,萌生了尊重的情感。争论之后是升华的情感。
(四)明辨是非,知理懂法,从事例中来,将喜欢,关心的情感----道德的尊重,法律的遵守,实现情法分离。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除了呈现信息的PPT之外,我还两次借助了视频这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第一次,是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关于书信传递环节的探究。由于各种局限,我们不能把学生带入到邮局的内部,进行现场参观,梳理邮递环节,直接把教材中的现场图片资料摆到学生面前,也会一时间让孩子们一头雾水,恐怕接受效果也不会尽如人意。于是我收集了多个视频,反复对比衡量,最终选取了精炼的动画视频,具体学法是展开合理推测猜猜看——边看边记——看书补充——质疑解惑。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思考。节约时间,重点突出。彻底弄明白并且记住这些环节,弥补条件有限的不足。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快对知识的掌握,并且加深理解,印象深刻。
第二,在这样一个陈旧的文本面前,我们为它注入“母子情---同窗情----邮递情”这三种情感的活水,使之重新绽放另一种魅力。教师借助本身的资源,通过“母子情”“同窗情”让学生感知的是书信的温度,作用和魅力;而后面的“邮政情”更是让学生了解了书信仍有其不可替代性。为此,在这个环节,必须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弥补学生对邮递员这个职业的不慎了解,解读它们背后的艰辛。感动中国中的最美邮递员的视频感人至深,结合细致的观察,透彻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了书信背后邮政人员艰辛的付出。突破难点,水到渠成。
就这样在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下,让学生近距离的感知了發生在他和母亲间的情感变化;在老师讲述小时候的经历中,了解了同窗情的珍贵;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辅助下,不为人知的职业操守感动你我他;知识主线始终与情感主线交叉进行,又分别独立,双轨并行之下,拨动“情”弦,推动知识的学习,加深对信件作用的深化,达到知情完美合一。
[参考文献]
张建中-《情感与理性的合力——试论陶行知“知情意合一”的美育观》-2007-《生活教育》
陈国祥-《加强情意功能,达到知情合一》-2013-《新课程(上)》
任晓燕-《试述陶行知的德育原则思想》-2009-《当代教育论坛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