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五缘实验学校,福建厦门 361000)
近几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房地产带动了名校的扩张和新学校的递增,学校急需大批新教师。另一方面,社会、家庭对教育的空前重视,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今,新教师的招聘途径从统考到直招,学历背景从师范到非师范,年龄限制更延长至35 周岁……新教师背景的复杂化给入职后的培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厦门市教育局高度重视新教师的培育工作,在不耽误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市级层面就有上岗集中培训、网络研修、团队拓展训练、教师风采展示、集中分科培训、分散自培自练、考核等形式。快节奏、高强度、新挑战、严要求,考验着新教师们脆弱的神经和疲惫的体能。笔者发现,如何带领新教师从被要求学习走向主动的“我要学习”是提升当下新教师培训效能的重点难题。我们以学习共同体为愿景,与新教师一起构建相互尊重、学习倾听、平等对话、共筑愿景的阅读场域,以学习共同体实践培育教师可持续的发展。
场域,是受共同行为规则制约并由一组符合惯例的言语情景构成的活动领域。在学习共同体中,场域更像是营造东方哲学所说的“气场”。有个性的阅读沙龙离不开场域的创设,恰如教学开始前的“气息”或“气场”提前决定了教学的一切。[1]2018 年为厦门市直属中、小、幼新教师培训时,我们共同阅读佐藤学著作《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笔者抓住书中“宁静”一词,结合沙龙时间,创设了“宁静的下午茶”的情境。从布置温馨的共读环境开始,通过沙龙活动,分步骤将“紧张”的讲授场域转换为“轻松”的交流场域,创生共同体安全的、宁静的学习氛围。
首先,新教师人人以手中的一杯茶为通关密码,完成暗号者便可进入沙龙空间,形成身份认同。第二步,由于新教师往往从全国各地相聚厦门,所以笔者以东道主的身份谈起厦门人爱喝茶的传统。“宁静的下午茶”中的“茶”不仅仅是破冰符号,它是真的茶,喝茶的人叫茶友,邀请四人一组以茶会友,一起“嗌仙”,以轻松的聊天代替高压的教授关系。第三步,每一次交流前“轻轻碰一下杯中茶”,交流后再次“举杯”。小小的仪式打破彼此的陌生感,让每个人的距离更近一步,营造轻松而安全的学习氛围。
读书沙龙营造的场域是让新教师体验书或书中观点的活态化。“宁静的下午茶”就是要让参与者在茶文化中体验“宁静”带来的美好,所谓“静能生慧”。宁静中轻声细语的交流,专注而用心的学习,会产生共同体的学习力,同时让新教师真切地体验到“课堂不一定要热闹才是一节好课”。场域的营造,让人、书、沙龙在串联中聚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共同体。书籍的内容是我们创造的沃土,阅读帕尔默著《教学勇气》的第一场读书会时,我们就是以《吹响,教学勇气“集结号”》的气势去直面课堂变革,研讨的节奏就如同集结的号角一样,激情而有力度。从书中寻找内涵,以行动诠释阅读,体验安全的研讨,创造性地形成共同体场域。
“倾听”并不仅仅是“听”,它是一种积极的、有反思的“主动听”。它是用耳细听、用眼观察、用嘴提问、用脑思考、用心灵感受的动态过程,是有意义的教学行为。倾听教学在反思传统教学理论的基础上,重视“倾听”的重要性,重视倾听的价值,将“倾听精神”渗透于教学之中,并切实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倾听”成为可能,从而在倾听教学下建立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2]建立师生的倾听关系,首先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因此笔者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阅读活动中,总会有意识的设计相互倾听的行动体验。
线下阅读沙龙活动中,以“宁静”的规则为例,提倡小组说话时小声而有力,以吸引伙伴的倾听。讨论区域必备桌椅且设计紧密,大家才能相互挨着,附耳前倾,用笔记录。每一轮组员流动,所有成员都要在倾听本组前期的思考后,轮流发表自己的观点,记录并汇总“相互倾听”后形成的集体智慧。倾听是对话的基础,倾听后的观点表达能提高对话的质量。
线上的读书活动,以厦门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在微信平台举办的线上读书活动为例。无论是邀请的嘉宾、参与的共读者、点评的专家还是主持人本身,活动正式开始之前,会不断提倡大家在读书会过程中运用微信的“引用”功能,即长按别人发表的文字或图片,点击“引用”再发表自己的观点。读书会结束后的复盘,团队会重点关注活动过程中“对话”是否产生、追问的次数、对话产生的螺旋升成。
佐藤学认为,所谓“学习”就是同教科书(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同教室里的伙伴们的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3]当每一位教师都收获倾听与被倾听的满足感时,教师也会弯下腰,用同等高度去珍视每个学生想要发言的机会,即使答案并不完美。因为倾听与尊重都是双向的。当教师在对话中体验到每个人的文化背景、年龄层次、思考角度、知识体系虽然各不相同,但彼此的分享与对话能激发未知的惊喜,就能慢慢理解多个角度并非无意义的重复,协作会助力深度的学习。勇敢打开空间,生命体之间需要通过各种对话来触摸彼此、连接彼此,从书中来再到书中去,在安全而温暖的对话中帮助别人,也助力自己,释放彼此的灵魂。
就所有的改革而言,“愿景是第一重要的”。[4]陈静静博士指出:“课堂愿景的确立: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投入高品质的深度学习。”[5]阅读沙龙的本质不仅仅在于阅读本身,更是在行动中体验书籍所传递的理念。共同体阅读沙龙,力求让每位教师深度参与高品质的学习,体验共同体课堂的魅力,种下“愿景”的种子。相信这种“愿景”将在未来形成每一个教师的教育哲学。
在与新教师共同阅读《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时,笔者带领新教师亲身体验共同体课堂的完整过程。首先,现场指导全体学员1 分钟将教室里的“田亩式”座位变换成“四人小组”,认识课堂变革从学生座位的转变开始。第二,围绕“倾听”游戏热身,彼此联结,共同商议学习公约,营造安全的对话场域。第三,体验与书本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己对话三位一体的完整学习历程,探讨“今天作为学习者的你,阅读本书遇到什么困惑?”并以口头发表形式,汇报“倾听小组伙伴发言,你受到什么启发或新思考?”。第四,启动第二轮集体汇谈,在自由对话的基础上,用思维导图呈现集体智慧。最后,以一句话分享今天活动的收获。
从输入到输出,体验学习共同体课堂的完整过程,思维导图呈现的是对“学习现场”的汇总与协作下的深度理解,从中也能窥见新教师在经历完整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历程后播下的愿景种子与心灵成长。阅读沙龙不是给答案的地方,而是带着新教师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找不到答案没有关系,书可以帮助你;想要实践,教学现场可以满足你。我们要从知识的奴隶走向知识的享受者。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6]分享中可以看到新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憧憬和心灵成长路上萌生的自我认同。
发展是事物的不断更新,连续变化的过程。我们从来不认为新教师就是能力的弱者,而是新鲜的血液、同行的伙伴。我们阅读的每本书都是经典,每场阅读活动都是与阅读者一起对自我的挑战,但从不授予知识、给予答案、着急下结论。可持续的阅读基于自愿、自主、自发,所以我们不做强求、不设门槛、不封闭空间,总是秉承着“无论你来或者不来,我们都在这儿”的原则,开展新教师的阅读活动。
阅读从来都需要“个读”与“共读”,活动过程中总有教师忙得没时间读书,共同体有义务用发展的眼光包容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他们。疫情期间,笔者以“教育恐惧文化”为主题,主持帕尔默著《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第二章《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线上阅读沙龙。首先,根据该章共有5节,在沙龙开始前五天,召集5 位自愿领读员轮流一天领读一节。领读任务是将自己阅读该章节时有感受的点或自己遇到的困惑发到群中,引发讨论。为打破空间限制,领读员不限于新教师,只做引领,不做强制。预热是氛围的营造,要拿捏好尺度,促进新教师可持续的发展。第二,沙龙现场从挑战教育恐惧的“面具舞会”开始。第一个活动是“戴上自制恐惧面具”,分享你的微信“表情”,意在破冰。可事先寻找、自己制作,选择自己认为能代表恐惧的图片或视频作为“表情”。分享中,相同的情绪,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第三,邀请教师们分享教育教学实践中令你“恐惧”的故事。倾听者围绕故事内容,从书中寻找帕尔默的语句,与讲故事的人进行一场“深情”的对话。故事的分享者是对自己的“恐惧”发起挑战,倾听者穿梭于故事与书籍之间,帮助分享者再理解“恐惧”。最后,特邀观察者分享自己的观察。观察者以旁观的视角,将自己对活动过程的观察呈现出来,可以有感受,但不做评判,反刍带领每个人走向深度思考。
发展的眼光是相信每个人都在自身认同和完善中与世界联系,不断交融。可持续的阅读关键在于体验一切,才能在未来的教学中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
在新教师培育实践中,我们借助学习共同体,让新教师的学习方式从讲授式的“目标—达成—评价”转变为活动性的“主题—探究—表现”,在触发、交流、分享中协作、反思、表达,展现出学习的“质量与公平的同时追求”。学习共同体需要建立联系的能力,恰如杜威所说的“与他人共生的生存方式”,走向信任的圈子。以创造性的场域呵护每个新教师的心灵,向着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自我更新的过程或状态自然发展。从“坐学”到“乐学”,只有自己真正热爱教育,才能不断追求高品质学习的习惯,才能自主成为新的“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