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冬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课课讲思政,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体育课程如何讲思政,关键在于体育教师如何看和做。前提是体育教师必须有正确理论作指导,“教育者先受教育”。从理念上解惑、认同,在实践中自觉、探索,才能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而艰巨的事业。当老师不易,做体育老师更不易,且不说体育在众多学科中的地位,就大部分体育老师在室外上课的风吹日晒和身体上的辛苦就不言而喻。课程思政会不会给教师增加额外负担?究竟什么是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什么区别?以往上的课程不思政吗?体育课程能思政吗?到底我们该怎么做?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本来就已经够辛苦的体育教师。不从思想上真正理解课程思政的意义,不转变教学理念,课程思政就会变味,变质,变异,成为文件喊喊,纸上写写,课上说说,难以实现“三全育人”[2],难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
认真研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从专业课程思政角度,解读体育课程思政,要明确其核心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价值、知识、能力三个维度,培养学生具有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做到国家发展与个人前途有机统一;在体育课上,通过激活或融入思政元素,优化教学方法,促进体育知识和技能培养与立德树人相得益彰的教学形式。
最终培养的是具有体育技能、健身知识、工匠精神、学术素养、规则操守的体育人或终身体育的健康人;家国情怀、核心价值、民族精神、文化认同、责任担当的中国人;健全人格、道德情操、正确三观、人文精神、批判思维的全面人。
理念是人们对所从事工作的一种基本信念,也可以说是所具备的明确的基本认识,是人们取得事业成功的最基本条件[3]。转变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不应该把课程思政,狭隘地理解为“思想政治说教”课。体育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不是为了应付;是一种新的课程观,不是新增加的课;是一种全面的教学设计,不是额外增加学分学时;是以专业课为载体的思政课,不是专业课变“思政”课;是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不是每节课都要刻意“贴标签”;是术以载道立德树人成才成人的课程,不是为了“思政”而硬做“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异同比较见表1。
表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比较
“德、智、体、美、劳”早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可是“体”长期没有得到与其他课程同样的地位,“蹦蹦跳跳”似乎成了一般大中小学校体育课的代名词,“打打赛赛”又成了体育院校专业课的化身,忽视了“体育”不仅仅在“体”更在“育”的教育初心,体育更重要的是“育”(思想、思维、精神、人格)和“育人”(身心统一健康)[4],结果常常是从小学到大学的体育课居然是“身体”不强壮,“精神”不顽强,而体育专业课更是出现了“重教学轻育人、重体育轻德育、重成绩轻品行”现象,特别是格斗类的体育课更应该高度重视品德思想教育。曾经的全国散打冠军、世界散打冠军、远东拳王乔立夫,所获荣誉无数,从运动员到大学生,最后因绑架杀人罪被枪决,值得警醒。
“体育课的本分原本就是一系列操作性知识的有效传承”[5]。作为以传授“操作性知识”为主的体育教师,其实,在日常的教学中已经在通过体育技术传授和训练,培养了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团队合作、奋斗有我”的品质,落实了教案中“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遗憾的是一些体育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课所蕴含的不可取代的思政教育价值,还没有上升到自觉层次。国家提倡的“课程思政”无疑是提升体育教师自觉培养人思想品质和彰显以体育人独特价值的“助推器”。体育教师应该认识到、意识到、努力做到从教“术”匠向“大先生”,从“体师”向“人师”,从“技师”向“明师”的转变,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育人价值。
对标《纲要》的体育课程思政目标: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体育类课程思政具有独特的特点:(1)育人范围广。“无体育,不教育”。涉及各级各类学校、各年龄阶段以及各个专业的学生。(2)育人方法多。体育项目,如球类、体操、武术、养生、健美、冰上、水上等均可以实现育人价值。(3)育人途径乐。体育具有游戏特点,游戏是人的天性。可以在玩中学技术,育品德,易接受。(4)育人体验深。体育课程要求身心参与,亲身体验,使人热血沸腾,刻骨铭心,改造形体,锤炼意志。(5)育人思想丰。团队精神、规则意识、拼搏精神、责任担当、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在体育课堂中均可展现。(6)育人价值特。同场对抗、挫折教育、以术载道,用身传文,文体兼备,终身受益。
课程目标是教学的出点,也是归宿。教学目标要具体解决好为何学和教的问题。具体制订思路是从体育的专业知识包括技术和理论出发,与思政元素包括价值和品德培养,有机双向互动交融建立,最终由思政点—线—面—体,构成一个课程的专业+思政体系。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建立路径(见图1)。
以太极拳概述思政课目标为例,突出课程思政核心:尚和合、文化自信。具体如下:
1.课程性质:本课是《太极拳》专项课的理论部分,实现太极拳理论+思政课。
2.专业目标(显性):
①知识目标:理解太极拳的定义、特点、分类等基本理论,能够简要说出1—3个特点;②能力目标:了解太极拳中“尚和合”文化思想,培养追问、反思、评判的思维力。
③专业目标:掌握基本常识和理论,使学生喜爱太极拳,作为自己终身锻炼项目之一。
3.思政目标(隐性):
①思想目标:感受太极拳独特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文化自信心。
②行动目标:感悟太极拳孕育的民族精神,激励学生身体力行,成为文明传承者。
③责任目标:感性上升到理性地认识事物,激发学生的勇敢担当,作为传统守护者。
图1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建立路径
教学内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不同于一般教学内容之处在于发掘专业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主要从专业知识渊点—深挖历史—融合责任;专业知识特点—深挖差异—融合思维;专业知识高点—深挖效果—融合思想。内容选取原则是:立足专项特点,发掘育人特色,专业、思政有机融合。
以太极拳概述思政课内容为例,从太极拳形成的千年思想——百年拳——今天走向世界[6],激发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从太极拳突出的“慢”与奥林匹克运动“快”明显差异,启发学生思考“技艺”与“哲科”思维不同,从太极拳“推手”和格斗项目“拳击”讲解,突出中国文化“和谐、大同”思想,最终在“润物无声教学”[7]中实现课程“文化自信”目标(见图2)。
图2 太极拳概念导图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做到三个避免:一是避免专业与思政两张皮,做到“有意义”也“有意思”,使学生愿意听想听;二是避免在体育专业课上贴思政标签,努力做到如“吃盐不见盐”的融入;三是避免“喊口号”空说教,克服“日学而不察、日用而不觉”,在“体感、体认、体悟”中实现身心教育。
体育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动真情、要常互动、要重体验。体育教师要练好三项功,即一是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健康第一、爱国主义、传统文化、顽强拼搏、奋斗有我、全民素质等的有机融入;二是课堂教学:师生都动、讲好故事、武术太极、训练过程、人人参与、掌握本领;三是教育者先受教育:以身作则、亲身经历、真情实感、带头练习、坚持不懈、生活习惯。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8]。体育教学不只是教技术,更是讲道理;不只是练“体”,更是育“人”。
以太极拳课程为例,体育类课程思政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见图3)。太极拳课程思政结构模式,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最终体现出体育类课程在思政教育中不可取代的价值,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专业精深、品德高尚的人才。
图3 太极拳课程思政结构模式
重新思考体育课程思政的意义所在,深度发掘体育在育人中不可取代的价值,创新构建体育课程思政体系,将是新时代体育教师的责任担当,更是立德树人的时代呼唤。体育教育,教技术更教思想,练身体更练品质,学技能更学文化。探索技术+理论+思政三位一体内容,紧扣问题导入—深度讲解—身体体验—引发思考的体感教学特点,注重引起兴趣—以理服人—自然接受—思想升华—躬身实践的教学模式,讲学生知道的不知道,不知道的知道,突破熟知得真知,以体育人,让体育课程思政成为育人的主渠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