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桐,马文政
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将核心素养的研究作为教育改革的热点。我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提出,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工程的首要环节。而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无法离开教师核心素养而独立完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是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体育类专业术科课程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不同于其他专业,术科教师的工作因此具有特殊性。综上,本研究将对体育类专业术科教师核心素养进行探讨。
核心素养是世界范围的研究热潮,体现了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世界范围内对核心素养的探索,无论是源自国际组织还是特定国家,均指向21世纪信息时代公民生活、职业世界和自我实现的新要求。
但当前研究者们更多针对某一学龄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探讨,相对来说,对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较少。从搜索到的文献可以看出,从2016年起,有关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才逐渐增多。王美君等梳理了欧美各国教师的核心素养模型,对构建我国教师核心素养提出了应关注社会取向和本土化的问题[1]。曾文茜分析了国外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包括以共同标准为指导的素养发展模式、以问题解决为思路的素养建构模式、以关键技能为重点的素养训练模式和以价值革新为主导的素养演绎等几种模式[2]。与此同时,还有基于信息化背景下对教师核心素养的探究,如陈荔等人提出要以信息化为中心,发展教师的数字化素养和专业素养,设计多种平台发展教师的协作交往素养,通过云教学等管理系统培养教学技能素养和终身学习素养等[3]。此外,对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指标的描述,有体育教学技能、体育师德、体育运动技能、体育科学知识、体育训练能力、体育科研能力等[4]。还有职业信念、专业知识与能力、运动技能、反思与自我发展、工作与生活管理[5]。但这些指标的研究对象都是中学体育教师,针对高校体育教师或术科教师的研究寥寥无几。本研究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体育类专业术科教师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结构展开探讨。
目前,关于“素养”“核心素养”的研究有很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素养”定义为:个体在特定情况下能成功地满足复杂情境中的要求与挑战,获得成功及优质生活所需要的品质,并形成了素养公式,即素养=(知识+能力)态度[6]。经合组织的DeSeCo将核心素养界定为:个人实现自我、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并且发挥着多样化的功能[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核心素养归结为“五个学会”,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为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奠定了思想基础[8]。欧盟执委会于2005年发表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中指出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在知识社会中自我实现、社会融入,以及就业所需的素养,其中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9]。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快制定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并且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0]。综合不同国际组织、各个国家对核心素养概念内涵的界定发现,虽然表达上有所差异,但其思想是共通的,都指出核心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知识、能力与态度等多元层面[11]。例如,有效沟通素养,包含运用个人的语言知识、信息科技能力,以及对于沟通对象所持有的态度。可见,初步探讨术科教师核心素养,可为进一步分析术科教师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通常提到的核心素养是指社会成员为了顺利生活、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当提到具体职业时,更多强调的是所需的专业核心素养。林崇德在其研究中曾提到“专业素养”是指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完成每一项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11]。所以,教师的核心素养应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中完成每一项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此外,核心素养的定义应该具有不断优化发展的动态性,即时代性。从个人角度来看,人的素养不是天生的,是一个形成、发展和成熟的动态过程;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是不断进步和提高的,对人才的需要也随着更新和改变,核心素养的含义也需要与之一起进步和发展。所以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应体现时代特征。
综上,本研究将体育类专业术科教师的核心素养界定为:在21世纪新时代背景下,高等体育院校、师范类学校体育学院、综合性大学体育学院中教授体育类专业学生实践性课程的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完成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
根据体育类专业术科教师核心素养的概念,借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欧盟等国际组织对核心素养的研究,通过梳理大量文献,笔者初步确定了师德素养、术科教育教学素养、体育学科专业素养、研究素养、信息素养、合作与交流素养、自主发展素养等7项术科教师核心素养。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借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民族性原则,本研究认为对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也应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中。通过梳理中国传统文化发现,道德在传统文化中拥有较高地位。“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国之命在礼”“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些流传下来的名言充分说明道德于人于国于社会之重要。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需做到为人师表,所以教师的道德更为重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修身见于世”“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等都是关于教师道德的高度概括。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荀子,还是秦汉到隋唐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家韩愈,以及宋代到明清时期的朱熹、王守仁,都将“德”放在教育的首位,提出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教育,有奉献精神,还提倡民主、平等、公平等师生关系,并且认为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德行”的人。可见,道德从中国古代起就是教育家关注的焦点。因此,本研究将师德作为教师的首要素养,而且认为它应该是各项素养的基础。对于体育类专业术科教师来讲,其教学以教授技能为主,工作环境与其他学科教师有所不同,大多数时间在操场或体育馆中进行,工作环境较开放,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偶尔还要经历风雨寒暑等恶劣环境,因此,更应将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等作为师德素养的必备要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自古就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所以,除了师德素养外,教师还应具备教育教学方面的素养。《高等教育法》总则第五条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的任务明确了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专门人才。不同学科教师由于其学科的不同,职能略有差别。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可以把高校体育教师的职能概括为:培养体育专业人才、进行体育科研工作、服务社会。其中为社会培养体育专业人才是最重要的一项任务。体育类专业术科教师在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承担着术科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此外,通过梳理文献发现,教师驾驭学科内容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在前人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都属于教育教学范畴。对于体育类专业术科教师来讲,术科课程的设计、实施、监控、评价等与其他学科课程有所区别,所以在此可以将有关教育教学的知识、能力以及态度等统称为术科教育教学素养。
教师将知识和技能传授于学生的前提是自身需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素养。每个学科的教师都应有属于自己学科的特定的学科素养,体育学科也不例外。在此可将其概括为体育学科专业素养。这也是最能体现术科教师特点的一项素养。
在对体育学科专业素养进行探讨前需先了解体育素养的概念。体育素养最早是由英国学者Whitehead于1993年在国际女性体育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她认为体育素养是个体在一生中保持适当水平的身体活动动机、信息、身体活动能力、理解力和知识[12]。我国有学者认为体育素养应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品德和体育个性等几方面[13]。还有学者认为其体现在身体和精神方面。身体包括体质和运动能力等;精神包括体育品德、意识等[14]。目前,对体育素养的研究大多针对学生展开。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品德、精神等。对于体育类专业术科教师来讲,只有自身具备这些体育素养,才能将其再传授给学生,所以术科教师的体育学科专业素养应包含体育素养。
术科教学虽属于体育教学,但又区别于一般的体育课。它针对的是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不会涉及学生健康知识的学习和健康行为的促进,而更多涉及体育专业知识、动作技能,以及体育品德、体育精神等内容。因此,术科教师应掌握充足且与时俱进的体育专业知识;需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专业的运动能力,从而能给学生做标准动作示范且提供专业的动作指导;要具备及时纠错的能力,才能在学生出现错误动作时提出改正方法;在教学中传授体育精神,进行体育文化的传承与渗透也是术科教师需要具备的。整体来说,体育类专业术科教师应具备专业的运动知识、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将体育精神带入教学的意识和能力等学科专业素养。
在传统的观点中,教师担任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这是教师的基本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被赋予了更多责任,同时担任了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教师即研究者”以及“反思的实践者”等概念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提出,并且上文也提到进行科研工作是高校教师的职能之一,体育类专业术科教师也不例外。体育类专业术科教师可以研究的领域有很多,如术科教学、某个体育项目、运动选材、体育文化、体育产业等,其中不仅包括体育学科的基础研究,还包括以重大现实问题为方向的应用研究。
素养是个体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所以体育类专业术科教师的研究素养是指术科教师在体育科学研究方面的意识、知识、能力、价值观等。其中,有关研究的知识、能力较容易理解,一般包括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设计的能力、学术思维能力等。此处需要重点对研究素养中的伦理问题展开讨论,因为“研究道德”或“研究伦理”是容易被忽略却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伦理”和“道德”两个概念,在一定词源含义上,可以视为同义异词,指的是社会道德现象,所以研究伦理也可以称为研究道德。研究伦理是进行科学研究时要遵守的规范准则,具体来说是指尊重别人的研究成果,不抄袭、不剽窃、不弄虚作假,尊重研究对象,将研究过程告知研究对象等。笔者曾对每项素养的划分及内涵向有关专家进行过意见征询。专家对于研究伦理是包含在研究素养中还是属于术科教师师德素养的问题提出了疑问。有专家认为如此划分各项素养会存在内容的重复。实际上,确实存在这种小范围内容的重复,作为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那样泾渭分明。教师的核心素养应该是一个整体,很难简单地将其划分为几个方面。正如林崇德教授在其著作中所说“核心素养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所涉及的内涵并非单一维度,而是多元维度的。核心素养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综合表现。”专业素养中包括了研究素养,师德范畴中的信息道德也属于信息素养中的一部分。这是毋庸置疑的。这更说明了核心素养是多维的,具有综合性。为了研究的方便以及后期可能会对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所以本研究将其进行了划分。此外,体育学科的专业素养更倾向于专业的运动能力、体育文化的传承等,而下文将会讨论的信息素养则更多强调的是处于信息化时代,教师对于信息的使用及其与教学的整合等。因此,笔者认为,将与道德有关的内容放在师德素养之下进行讨论更具有代表性,所以研究伦理应放于师德素养之下。研究素养主要包括如何确定研究问题以及制定研究计划并实施等。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不仅渗透到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提到要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并且首次提出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此外,在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到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第六章专门指出了“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其中不仅包括“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还包括“提高教师、科研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能力”等。所以,有关信息的获取、信息技术的使用,包括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都是21世纪高校教师需具备的素养。这对于体育类专业术科教师而言亦是如此。如何获得更前沿的体育专业知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某一技术动作,如何给学生更加准确的动作反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进行体育学科研究,以及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在一起,都是体育类专业术科教师应掌握的。
沟通交流是人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但对教师而言至关重要,是沟通交流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首先,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教学,教学对象是学生。术科教师的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教学,除了在教室里给学生教授理论课之外,更多的是在室外对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的教学。教学过程中需对学生进行技术动作指导,甚至是一对一的动作纠正,因而术科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更多。第二,高校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较为特殊。虽已成年但仍是学生,因此与他们沟通交流更应讲究方式方法。方式方法对了,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第三,教师与教师之间也有相互依存性。这是由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劳动的集体性质所决定的。无论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教授技能类课程,都不是个别教师的单独行为。此外,因个人能力的限制,现在的很多高校都是以科研团队的形式从事科研工作,在科研工作中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至关重要。还有,普通教师与领导因职责不同,在教育活动中所处位置不同,观察和处理问题角度也会不同,而恰当的沟通无疑能避免不必要矛盾的产生。综上,可以将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素养,与同事、领导合作交流的素养,统称为合作与交流素养。
在对专家的意见征询中,有专家认为“素养”的表达方式过于僵硬,不必所有的方面都冠以“素养”,建议去掉“素养”二字,因此,根据专家意见,将此项素养确定为合作与交流。
21世纪不仅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同时也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而对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若单靠在受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能力,很难胜任工作。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到“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同时欧盟组织也提到要进行终身学习。术科课程以技能教学为主,要求术科教师不仅要保持运动技能,还要了解前沿体育学科知识,所以需要不断的学习。另外,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指出,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主体自主性、阶段性、终生性三大特征。这就要求教师的学习应是自愿的、主动的行为。只有内因驱动,才会促进良性发展。所以自主发展也应是术科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
在对专家的意见征询中,有专家建议将“自主发展素养”改为“自主发展与创新意识”,因为创新不仅是学生更应是新时代教师需具备的素养。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强调创新,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正如国家领导人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如今各个领域都强调创新,如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作为教师同样需要具有创新意识。体育类专业术科教师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和科研中,如观看奥运冠军比赛视频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拍摄动作视频自主评价、运用运动生物力学仪器分析自己的动作以及以赛代考等都是教学创新,而能将体育与其他专业相结合开展研究、选择新颖的研究视角等则更有益于科研创新。
通过以上阐述,笔者最终确定了师德素养、术科教育教学素养、体育学科专业素养、研究素养、信息素养、合作与交流、自主发展与创新意识7项体育类专业术科教师核心素养。这其中,师德素养应是其他各项素养的基础。《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0号)提出要“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强调“新时期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强调要“将师德教育摆在高校教师培养的首位,并贯穿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中强调“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这些文件和法令的发布都体现了师德素养的重要性。师德素养在教师诸素养中不仅处于核心的位置,还对其他各项素养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以师德素养为核心不仅能够保证其他各项素养的正确发展方向,还能促进它们的发展。因此,本研究尝试构建了以师德素养为核心,其他各项素养围绕其发展的体育类专业术科教师核心素养结构图(见图1)。
图1 体育类专业术科教师核心素养结构图
体育类专业术科教师核心素养是指在21世纪新时代背景下,高等体育院校、师范类学校体育学院、综合性大学体育学院中教授体育类专业学生实践性课程的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完成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
体育类专业术科教师核心素养的基本结构包括师德素养、术科教育教学素养、体育学科专业素养、研究素养、信息素养、合作与交流、自主发展与创新意识等7项核心素养。本文研究结果可为体育类专业术科教师自我提升提供参考,为高校术科教师培训提供借鉴,为术科教师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