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与艾灸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02-25 07:28郑友锋
中外医疗 2021年31期
关键词:面瘫面神经艾灸

郑友锋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针灸科,福建福州 350004

面瘫在中医学中属于“口癖”“口眼歪斜”等范畴, 主要因茎乳突内孔神经炎所致的一种周围性神经麻痹,其病症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类型,常发于夏季与冬季[1-2]。面瘫临床症状以口眼歪斜和闭眼鼓腮为主,通常在发病2 d后到达其高峰期,而患者短时间内的面部肌肉会呈现麻木、额纹消失及口角下垂等状态,不仅对患者听觉与嗅觉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面瘫临床治疗以西医药物为主,但单一用药的治疗方式效果欠佳,而手术治疗较易引起患者应激反应,不利于临床预后[3-4]。因而,亟需对面瘫治疗方式进行创新与优化,提升其临床治疗效果。鉴于此,该研究方便选取2019年8月—2021年7月于该院展开临床治疗的68例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面瘫患者应用针刺与艾灸治疗的效果,并探讨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展开临床治疗的68例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单盲分组方式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34例。常规组(n=34):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19例与15例;年龄37~74岁,平均(48.14±2.43)岁;病程1~4 d,平均(2.24±0.84)d。研究组(n=34):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18例与16例;年龄35~73岁,平均(48.09±2.35)岁;病程1~5 d,平均(2.31±0.73)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为面瘫,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5]中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者;②患者与家属研读入组协议书后,自愿参与并签字确认;③神志清醒者;④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精神异常者;②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者;③存在生命危险者;④耳源性病症者,如中耳炎;⑤恶性肿瘤者;⑥面部创伤者;⑦对针刺或者艾灸治疗方式存在禁忌证者。

1.2 方法

常规组对患者施以常规西药治疗,具体操作为:应用抗病毒药物与糖皮质激素,选择阿昔洛韦片(国药准字H20056067;规格:0.2 g×24片/盒),3次/d,2片/次;选择醋酸泼尼松乳膏(国药准字H12020123;规格:5 mg×100片),20 mg/次,3次/d,连续应用3 d后逐渐减量。患者持续接受15 d的治疗。

研究组施以针刺与艾灸治疗,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展开。具体操作为:①针刺。选择足三里、风池穴、太阳穴、上巨虚穴、攒竹穴、人中穴、翳风穴、太冲穴、四白穴、迎香穴、颊车穴及晴明穴,利用平补平泻方式对患者施以针刺操作,留针时间为20 min,1次/d。②艾灸。调整患者体位至坐位,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保持在23℃左右的室温,避免患者在长期治疗中因皮肤暴露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将百会穴作为主要艾灸位置,选取适当大小的姜片放置在穴位,姜片需利用细针做针眼操作,之后将艾柱放置在姜片上,点燃艾柱等待其自然燃烧,当患者艾灸位置出现灼烧感后使用镊子将艾柱与姜片依次移除,等待片刻再次进行艾灸操作,重复3次为1组,每天进行1组操作。针刺与艾灸操作均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再次开始治疗,共接受15 d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神经功能及免疫功能的情况进行比较,治疗效果根据《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进行评估,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未出现相关连带运动,面部神经功能改善程度显著,视为痊愈;患者静态时其面部运动功能呈轻度不对称状态,面部神经功能有所改善,视为显效;静态时面部运动功能呈明显不对称状态,面部神经功能有好转迹象,视为有效;患者静态时面部运动功能呈现显著不对称状态,患侧肌肉比较僵硬,面部神经功能未出现好转迹象,视为无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神经功能借助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ousebrackmann grading system,HBGs)进行评估,分为Ⅰ~Ⅵ级,其中Ⅰ级表示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完全正常,Ⅵ级表示患者面部运动功能完全丧失[6]。免疫功能检测包括血清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A,IgA)、免疫球蛋白G (immunoglobulin-G,IgG)及免疫 球蛋白M(immunoglobulin-M,IgM)。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1%,常规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7.6%,研究组数据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对比

研究组患者在面神经功能Ⅰ级和Ⅱ级方面的数据,显著高于常规组,且在Ⅲ级与Ⅳ级方面的数据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比较[n(%)]

2.3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对比

常规组与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免疫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各项数据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s),g/L]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s),g/L]

?

3 讨论

面瘫是面神经麻痹的俗称,起病较急,根据患者损伤位置的不同可划分为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其中周围性面瘫属于最为常见的面神经疾病,如未得到有效治疗,可致患者出现语言障碍、偏瘫及感觉障碍等严重情况[7-8]。中医认为面瘫发病与患者正气缺失、气血亏损及起居不慎相关,使得风寒与风热对人体造成侵袭,进而体现在面部[9-10];同时,肌肤在浸淫后,经络受阻不畅,气血运行速度变慢,随着时间的递增,其面部失荣症状越为明显,进而造成“面瘫”[11-13]。西医认为面瘫为面部神经血管出现痉挛情况导致,是多种因素对面部神经造成压迫,且神经缺乏营养,引起神经出现变性情况,最终形成“面瘫”[14-15]。西医在面瘫治疗上以药物治疗为主,通常为抗病毒药物与糖皮质激素,如阿昔洛韦与泼尼松,阿昔洛韦属于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主要在病毒DNA复制方面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而泼尼松可对结缔组织增生情况起到抑制效果,调控毛细血管壁与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而降低炎性渗出情况,对组胺及其他毒性物质的生成和释放发挥调控效果[16-17]。抗病毒药物与糖皮质激素联合用药在面瘫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但见效较为缓慢,且通常无法满足患者与其家属的预期效果,临床治疗存在局限性[18-19]。针刺是中医辨证治疗的重要方式,通过患者病症选择合适的穴位,借助针具在一定的角度和方法配合下刺入人体内,借助捻转、提插等操作手法对患者穴位施以刺激,进而完成临床治疗,应用针刺方式对面瘫患者进行治疗,可实现舒经活络和调理气血的效果[20-21]。艾灸则利用灸条或者艾绒于患者体表合理的位置进行熏熨与灼烧,借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温度促进机体血液循环,进而作用于面部肌肤,促进面部肌肉痉挛的缓解情况。面瘫患者应用针刺联合艾灸治疗可改善穴位附近的血液循环状态,调整因缺血引起的面部水肿,有助于患者面瘫神经功能的恢复[22]。曹玉华[23]研究中显示,面瘫患者经针刺与艾灸治疗,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7.9%,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该研究中,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1%,其数据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该研究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的数据与曹玉华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针刺联合艾灸治疗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联合针刺与艾灸方式对面瘫患者展开治疗,能够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猜你喜欢
面瘫面神经艾灸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