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冬萍 ,梁敏玲,陆东萍,陈娴,梁俏君,李雪芳,王柳萍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2.广西壮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 南宁 530200;3.广西中医药大学农作物废弃物功能成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广西 南宁 530023
瑶族药材(以下简称“瑶药”)是瑶族人民发现和习用的药物,为瑶族的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贡献,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瑶族因无自己的文字,且各地瑶族方言及用药习惯也存在差异,导致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等现象普遍存在。为此,笔者对现有瑶药品种及相关标准进行整理,为构建和完善茜草科瑶药质量标准,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用药及进一步开发利用茜草科瑶药提供参考。
以《中国现代瑶药》[1]、《实用瑶医学》[2]、《实用瑶药学》[3]、《广西民族药简编》[4]、《中国民族药辞典》[5]等较有影响的瑶药专著为主要工具书,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6]、其他地方标准及地方志要等文献[7-24],对所记载的瑶药品种及相关标准进行分类整理并加以分析。
本统计显示,瑶药茜草科共22 属76 种(含变种),涉及47 个药材品种,其中耳草属17 种,巴戟天属3种,六月雪属2 种,风箱树属1 种,钩藤属6 种,狗骨柴属1 种,玉叶金花属4 种,栀子属1 种,茜草属2 种,水团花属2 种,龙船花属2 种,鸡矢藤属2 种,虎刺属3 种,蛇根草属1 种,水锦树属1 种,乌口树属1 种,九节属4 种,鱼骨木属1 种,拉拉藤属2 种,大沙叶属1 种,流苏子属1 种,粗叶木属3 种等。47个品种中全草或全株入药33 种,根入药23 种,叶入药12 种,茎入药9 种,枝入药4 种,果入药3 种,其余部位各1 种。详见表1、图1。
表1 茜草科瑶药品种、基原及其标准、药用部位、功效及适应证
续表1
续表1
续表1
图1 茜草科瑶药药用部位
除常规方式外,瑶药命名主要有以下2 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命名方式。
2.2.1 按功用功效
瑶族常用药物104 种,称为老班药,包括“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是以功效命名的典型。茜草科瑶药中包含“一钻”即双钩钻(钩藤);“四风”,即鸡肠风(牛白藤)、急惊风(白马骨)、水浸风(风箱树)、鹰爪风(钩藤)。
2.2.2 按药用部位
瑶语中草为“咪”,茜草科中如爷也咪(白花蛇舌草)、肥心端咪(四叶葎)、囊别干咪(日本蛇根草)、铜爷也咪(粗叶耳草);木(树)为“亮”,如囊通亮(水锦树)、铜端亮(猪肚木)、铜成盘亮(大沙叶);藤为“美”,如红别美(牛白藤、巴戟天)、结莫晴美(百眼藤)、温张美(细叶水团花)、缺解美(鸡矢藤)、鸡梯美(鸡矢藤)、头跛美(楠藤)、荣可美(羊角藤)、串干美(蔓九节);果为“表”,如阳龙表(栀子)等。
表1 显示,瑶族茜草科药用植物涉及47 个药材品种,其中单基原品种27 个,如鸡肠风为巴戟Morinda officinalisHow 的根状茎;多基原品种20 个,如鸡爪参为鸡筋参Damnacanthus subspinosusSieb ex Mip.var.giganteus(MakIno)koidz.、短刺虎刺D.giganteus(Mak.)Nakai、短刺虎刺D.subspinosusHand.Mazz 的根。在多基原品种中存在不同文献记载的基原差异,如阳龙表(栀子);或同一药材在不同瑶族聚居区使用不同基原的情况,如钩藤。
2.3.1 同名药材来自不同属的不同植物
鸡肠风有来自牛白Hedyotis hedyotidea(DC.)Merr.,也有来源巴戟Morinda officinalisHow。
2.3.2 同名药材来自同属的不同植物
白花蛇舌草来自纤花耳草Oldenlandia tenelliflora(Blume)Kuntze.和白花蛇舌草Oldenlandia diffusaa(Willd.)Roxb.共2 种基原,竹节郎来自榄绿粗叶木Lasianthus japonicusvar lancilimbus(Merr.)Lo 和无苞粗叶木Lasianthus lucidusBl.Var inconspicuus(Hook.f.)H.Zhu 共2 种基原。
由表1 可知,不同瑶药文献记载的药用部位及用法、主治有较大差异区别。如钩藤来源于钩藤、毛钩藤、华钩藤、无柄果钩藤及大叶钩藤。现代研究发现其主要有效部位是带钩茎枝,且带有双钩的效果最佳。但文献中钩藤入药部位较为混乱,有带钩茎枝、带钩枝叶、带钩茎叶、根、藤茎、或全株入药。在功效上,带钩茎枝多泻热逐邪、清热、平肝熄风、定惊、镇静、降血压;根及藤茎多祛风、镇静、降压、消炎;全株祛风、镇静、降压、消炎,用于感冒发烧、小儿夜啼、风湿、跌打、坐骨神经痛、风湿骨痛。
同一种药在不同的民族用药里有不同的入药部位及功效主治。47 个品种茜草科药物与其他民族交叉用药的有28 种,其中钩藤、玉叶金花、栀子、茜草、鸡矢藤、白花蛇舌草被其他民族药使用较多,有的品种超过20 个民族使用,如鸡矢藤;而水团花、短刺虎刺、剑叶耳草、日本蛇根草、大叶白纸扇、无苞粗叶木7 味药除瑶族外仅1 个民族使用,见图2。
2.5.1 在不同民族用药中适应症不同
如瑶药“七十二风”中的“水浸风”——风箱树,用于治疗皮肤病、肠炎痢疾、胃痛、咽喉肿痛、风湿关节炎、牙痛、甲状腺肿、无名肿痛、湿疹、白带、痈疮等。而黎族用于骨折、跌打损伤,与瑶族使用习惯不同。
2.5.2 在不同民族用药中表现出相同的经验
“鸡肠风”——牛白藤,瑶药和其他民族药都用全草或者根为入药部位,都具有治跌打损伤功效。
图2 茜草科瑶药在其他民族入药情况
2.5.3 瑶药与其他民族药物入药部位不尽相同
入药部位完全相同的有,短刺虎刺均以根入药;剑叶耳草、长节耳草、金毛耳草、日本蛇根草、猪殃殃、四叶葎则均以全草入药。此外,瑶药中同一株药材的不同部位在不同民族用药经验中发挥着截然不同的药用功效。如巴戟天,瑶药以根用于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其他民族以根及全株用于风痧热症、肺炎、感冒咳嗽、胃肠炎、痔疮出血、跌打肿痛、疮疡肿毒、乳腺炎等。
茜草科瑶药材47 种中,有标准收载的共13 种(27.7%)。其中药典4 种,分别是巴戟天、钩藤、栀子、茜草;《广西壮族自治区瑶药材质量标准》5 种,即牛白藤、白马骨、风箱树、钩藤、玉叶金花,老班药5 种,约占老班药4.8%;《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材质量标准》3 种,即巴戟天、钩藤、栀子;《广西中药材标准》2 种,即玉叶金花、白花蛇舌草;《湖南省中药材标准》3 种,即牛白藤、风箱树、栀子;《贵州省中药及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9]4 种,即白马骨、细叶水团花、鸡屎藤、长节耳草;《福建省中药材标准》4种,即玉叶金花、水团花、鸡屎藤、白花蛇舌草。在上述标准中,一方面,部分瑶药材质量标准尚不完善;另一方面,有关标准与文献记载不一致。因此有必要从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以及有效成分、生物活性等方面开展不同地区习用的基原品种间比较研究,进行品种整理,以规范临床用药,同时发掘利用瑶药新资源。
本文对目前茜草科瑶药47 个品种的名称、基原、入药部位及功效进行了初步整理,包括茜草科瑶药22属47 种药物。希望通过本次整理为构建及完善茜草科瑶药材的质量标准体系、促进其临床安全有效用药规范的建立及进一步开发利用茜草科瑶药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