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人群的集合近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1-02-24 00:29刘冰綦占娇邱月枝王未来罗燕芝
中国全科医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眼轴屈光度斜视

刘冰,綦占娇,邱月枝,王未来,罗燕芝

当视标移向眼前,双眼尽最大努力向内会聚也无法维持双眼单视(出现重影或大脑抑制一眼的像)时,此时视标的位置即为集合近点(near point of convergence,NPC)。集合近点法是儿童集合不足检查最好的方法,集合不足引发的视疲劳在视光学门诊中较为常见[1-2]。但既往有关集合近点的研究集中在集合近点的正常值、年龄、性别、屈光不正等方面[1-3],关于隐性斜视与集合近点的退后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研究不足。目前,以集合近点退后导致的集合不足引发的视疲劳越来越多首诊于社区及基层医院中,但社区为基础的集合近点的调查分析相对较少。本文对社区人群进行集合近点、隐性斜视、眼轴及屈光度数的测量,分析社区矫正视力正常人群集合近点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集合近点和隐性斜视的关系,为在社区进行集合不足检查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0年1月以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深圳市罗湖区春风社区197例居民进行筛查。纳入标准:(1)视力检查裸眼视力及综合验光后矫正视力0.8以上;(2)眼球运动正常;(3)眼底正常。排除标准:显性斜视、弱视、眼部手术病史。检查时戴矫正眼镜。最终纳入122例居民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所有受检者由门诊护士协助填写筛查表,包括性别、年龄、疾病史及手术史。(2)视力及屈光度数检查:应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电脑验光(拓普康KR 8100)、小瞳下插片试镜检查右眼及左眼的矫正视力及屈光度数(球镜+1/2柱镜)。<-0.50 DS为近视,-0.50~0.50 DS为正视,>0.50 DS为远视。(3)眼轴测量:应用A超(迈达AB超系统)进行右眼和左眼的眼轴测定,每只眼测量5次,取平均值。(4)隐性斜视度数的检查:采用交替遮盖法进行斜视的检查,应用串状三棱镜,在5 m及33 cm处安置视标(LANGFixation Stick),遮盖去遮盖试验排除显性斜视;对隐性斜视受检者采用交替遮盖法检查隐性斜视度数,遮盖板迅速从一眼移到对侧眼,再回来,反复多次,观察是否有眼球移到。如无眼球移到,说明该眼为正位,如果发现眼球有移到,从外侧到中央移到,而单眼遮盖试验时对侧眼未见移到,说明有外隐斜视。(5)集合近点测定:应用LANG-Fixation Stick视标自33 cm处向鼻根移动,受检者看到2个分离的视标或者发现一只眼偏斜,停止,测量鼻根自停止处的距离,记录为集合近点的距离。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右眼眼轴和左眼眼轴的差异;应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年龄、屈光度数、眼轴、远近隐性斜视度数对集合近点的影响;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集合近点与年龄、远近隐性斜视度数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122例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29.5%),女86例(70.5%)。平均年龄(36.9±19.9)岁;平均右眼眼轴长度(23.27±1.11)cm,平均左眼眼轴长度(23.27±1.14)cm,平均眼轴长度〔(右眼眼轴+左眼眼轴)/2〕(23.27±1.10)cm;远隐性斜视度数(-0.34±1.78)PD,远隐性斜视度数测量中正位116例,外隐性斜视6例;近隐性斜视度数(-4.79±5.28)PD,近隐性斜视度数测量中正位57例,外隐性斜视65例;右眼屈光度数(-1.20±2.18)D,近视56例(45.9%),正视49例(40.2%),远视16例(13.1%);左眼屈光度数(-1.01±1.98)D,近视50例(41.0%),正视57例(46.7%),远视14例(11.5%)。平均集合近点(5.18±4.60)cm。

2.2 社区人群集合近点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右眼眼轴和左眼眼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P=0.89),故将平均眼轴纳入分析中。右眼屈光度数和左眼屈光度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P=0.003)。以集合近点为因变量,以年龄、平均眼轴、远隐斜视度数、近隐斜视度数、右眼屈光度数、左眼屈光度数为自变量(均以实际值纳入)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近隐斜视度数是集合近点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1)。

表1 社区人群集合近点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able 1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mmunity population aggregation proximity

2.3 集合近点与年龄、近隐性斜视度数的相关性分析

集合近点与年龄呈线性正相关(r=0.36,P<0.01),集合近点与近隐性斜视度数呈线性负相关(r=-0.20,P=0.03)。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的集合近点是(5.18±4.60)cm。OSTADIMOGHADDAM等[1]研 究 显 示,2 433例 平均年龄为(31.2±15.1)岁成年受试者的平均集合近点是(8.59±4.82)cm,其中 10~19岁组的集合近点是(6.95±3.87)cm,>70岁组的集合近点是(13.06±5.2)cm。LAVRICH[4]应用调节性视标测量集合近点,结果显示小学生集合近点的平均值是5 cm或更少。杨悦[5]研究显示集合近点为6 cm。JUNG等[2]研究显示平均集合近点大约是6 cm,9岁组最远的集合近点是(6.44±1.90) cm,12岁组集合近点最近(5.64±0.989) cm,但是,不同年龄组集合近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YEONG-YEON等[3]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到184例大学生(18~28岁)对集合近点的截断值是7.2 cm。CITT在症状性集合不足诊断依据中将集合近点>6 cm作为诊断依据之一[6]。综上所述集合近点的平均值是有差异的。

3.1 年龄 本研究发现年龄对集合近点的影响确实存在。大多数研究得到:与成人及老年人相比,儿童的集合近点相对较近。OSTADIMOGHADDAM 等[1]提出集合近点是一个年龄相关变化;ATOWA等[7]在尼日利亚学校儿童非斜视性集合异常调查结果中也提出集合不足与年龄相关。美国辐辏不足试验研究组将成年人集合近点远移到6 cm作为标准,对儿童集合近点降低到4~5 cm[4]。

3.2 隐性斜视度数 集合近点与近隐性斜视度数呈负相关关系,随着外隐性视度数增加,集合近点越远。本研究中远隐斜视有6例为外隐斜视,116例远隐斜视为0三棱镜度。远隐性斜视度数对集合近点没有影响。目前,研究集合近点和隐性斜视度数的关系的论文相对少。隐性斜视参与到集合不足的诊断中,同时也是视疲劳的因素之一。本研究得到:集合不足和近隐性斜视度数有相关性。

3.3 屈光度数 有学者研究发现屈光度数对集合不足有影响。高度近视组集合不足发生率明显高于中低度近视组[7];MA等[8]将21~38岁的受试者按屈光状态分为正视、低度近视、中度近视、高度近视四组,发现各组和集合不足及分开不足相关;杨悦[5]发现高度近视组集合不足发生率明显高于中低度近视组。但是,也有学者的研究结果不支持这一观点,HASHEMI等[9]对2 219例受试者展开研究发现集合不足的发生率与屈光不正没有相关性。近视、正视、远视在集合不足的受试者中分别占12.1%、56.9 %和 31%;而在没有集合不足的受试者中分别占15.9%、54.4%和29.6%。本研究显示,屈光度数对集合近点没有影响。右眼屈光度数(-1.20±2.18)D,左眼屈光度数(-1.01±1.98)D,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纳入中度、高度近视的受检者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3.4 眼轴长度 在相关因素研究中,眼轴长度对集合近点也没有影响。集合近点的相关研究中,眼轴长度的研究相对较少。从理论上推测眼轴长,尤其是轴性近视,集合近点可能会有一定的退后。本研究中眼轴长度平均值是(23.27±1.10) cm,在正常眼轴范围内。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度及高端近视受检者眼轴与集合近点的关系。

综上所述,以社区为基础的集合近点的检查,随着年龄增加,集合近点有退后的趋势,随着近隐性斜视度数(外隐斜视度数)增加,集合近点有越近的趋势。在社区进行集合近点检查是可行的,对于进一步研究因集合近点导致集合不足从而引起视疲劳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中屈光度数及眼轴因素因为样本原因对集合近点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者贡献:刘冰负责文章的构思与设计、结果的分析与解释、论文撰写,并对文章整体负责;刘冰、綦占娇负责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綦占娇、邱月枝、王未来、罗燕芝负责数据收集;綦占娇、邱月枝、王未来负责数据整理;刘冰、罗燕芝负责统计学处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眼轴屈光度斜视
青少年近视初诊散瞳前、后的屈光度比较
戴眼镜会让眼睛变凸吗?
白内障患者IOLMaster500及IOLMaster700眼轴测出率比较
单纯性近视患者鼻侧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眼轴及屈光度的关系
近10a东莞地区4~22岁屈光不正人群眼轴长度特征分析
弱视和斜视先治哪个?
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不同屈光度近视的疗效分析
白内障术中局部注射麻醉导致的术后斜视及治疗
下斜肌切断术与下斜肌转位术治疗V征斜视的效果比较
IMU/GPS测量误差对斜视条件下机载重轨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