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研究

2021-02-24 08:55胡昕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期
关键词:苯二氮胆碱能精神疾病

胡昕华

(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23)

目前,我国患有各类精神疾病的人数已经达到1000万人,由于精神疾病患者通常病情表现为迁延难愈,且患者机体各项功能都受到了严重的损伤,使得患者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1]。目前精神疾病的治疗方式有很多,通常所采用的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法、物理治疗法以及心理治疗法等[2]。其中药物治疗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能够起到抑制和缓解的作用,但是通常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都对人体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合理的用药方式不仅使患者的病情得不到好转,还有可能导致患者的身体出现更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可能使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3]。基于此,本文通过对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精神科进行精神疾病治疗的104例不合理用药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分析对象为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精神科进行精神疾病治疗的104例不合理用药患者。在所纳入的分析对象中,男性患者共有59例,女性患者共有45例;年龄最高者为68岁,年龄最低者为26岁,年龄均值为(43.56±2.57)岁;患者中最长的病程为7年,最短的病程为3个月,病程均值为(3.51±1.13)年。

1.2 方法 对分析对象接受治疗时的病例等各项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调取精神科室内的相关资料用于分析。此外,制定调查表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治疗情况的调查,调查表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患者是否在治疗期间使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苯二氮 类药物、是否出现了错误用药或者多次换药的情况、患者所服用的药物之间是否存在禁忌以及抗生素使用不符合规范等。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诊断情况 在104例用药不合理精神疾病患者中,患有精神分裂症者共33例,患有强迫症者共23例,患有应激障碍者共8例,患有心境障碍者共17例,患有血管性痴呆者共12例,患有焦虑症者共5例,患有癔症者共6例。

2.2 不合理用药的分布情况 104例精神疾病患者中,使用苯二氮 类药物不合理者54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不合理者19例,抗胆碱能类药物使用不合理者12例,抗生素类药物使用不合理者13例,以及其他药物使用不合理者6例。各种不合理用药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在使用苯二氮 类药物不合理的54例患者中,主要有3种不合理使用情况,分别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苯二氮 类药物混合使用的患者6例,长时间使用苯二氮 类药物的患者43例,以及脑复康与阿普唑仑共同使用的患者5例。②在抗精神类药物使用不合理的19例患者中,共有6种不合理使用药物的情况,分别为氯氮平与氯硝西泮共同使用患者11例,糖尿病患者服用氯丙嗪者2例,多次换药的患者2例,药物初始剂量应用过大的患者2例,体质量超重患者使用氯氮平者1例,以及氟哌啶醇联合碳酸锂服用的患者1例。③在抗胆碱能类药物使用不合理的23例患者中,不合理情况均为长期预防性的使用此类药物。④在抗生素类药物使用不合理的13例患者中,主要有3中使用不合理情况,分别为将抗生素和激素共同使用的患者3例,患者出现血象高或者咽喉痛时服用抗生素者7例,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左氧氟沙星者3例。

表1 患者不合理用药的分布情况对比

3 讨论

3.1 苯二氮 类药物 苯二氮 类药物是一种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镇定催眠的药物,在短时间的应用中具有药物起效时间短、药效强以及对人体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因此在精神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苯二氮 类药物主要作用于患者大脑皮质中的BZD和GABA受体,有效抑制患者的多巴胺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从而降低患者的兴奋程度,有效抗击患者的焦虑、失眠等症状,此外这种药物还能够用于控制患者的兴奋和冲动情绪、缓解其他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阿片类物质的替代治疗[5]。在精神疾病患者临床上主要应用的苯二氮 类药物有地西泮、三唑仑、奥沙西泮、唑吡坦等药物,虽然这些药物的基本化学结构相似,但是不同药物之间在抗焦虑、抗惊厥、抗癫痫或者镇静催眠等适应证上各有侧重,医师在用药时应当根据患者的情况来确定。虽然苯二氮 类药物具有非常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患者在长期大量服用后会出现药物中毒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此类药物在人体中吸收的速度较快,然而分解的速度却很慢,在人体中积累后会控制患者的中枢神经,对患者的心、脑等器官产生不利的影响[6]。在一般情况下,患者连续服用苯二氮 类药物会出现头昏、乏力、嗜睡等不良反应,且通常在连续服用超过30 d后就会产生耐药性,还有部分患者会对此类药物产生依赖性和成瘾性,在此时停药会使患者出现反跳和失眠、焦虑以及震颤等戒断反应。因此精神科的医师需要在诊治患者时减少此类药物的使用,一旦患者使用此类药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后即应选择停药。另外,即使患者存在停药困难的问题,医师也应使用其他抗组胺药物或者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替代治疗。

3.2 抗精神病药物 抗精神病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或者是具有相关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在医学界根据此类药物之间药理作用机制的不同,又将其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两类药物,其中第一代药物易导致患者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而第二代则易导致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7]。此外抗精神病药物又被分为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其中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代表药物为氯丙嗪,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或者躁狂症等;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通常是单纯的多巴胺D2受体阻断剂,其代表药物为氯氮平。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上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是却对阴性症状没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有可能导致患者的认知功能出现问题,服用的患者会产生较多的不良反应,患者可能会出现锥体外系运动障碍,且此类药物会对人体的心血管和肝脏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在目前临床上典型抗精神类药物已经逐渐被非典型抗精神类药物所替代。抗精神病药物在精神疾病治疗药物中比较特殊,其药理作用与其他药物相比非常广泛,很容易和其他药物在人体中产生相互作用,并且由于精神疾病通常迁延难愈,患者需要长时间服用药物来控制病情,很容易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有研究显示,抗精神类药物在在临床应用中,使患者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率排在前五位的药物分别为氯氮平、利培酮、氟哌啶醇、氯丙嗪以及氨磺必利,而药品不良反应所涉及到患者的系统或器官主要是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此外少部分服用抗精神类药物的患者还会出现血液淋巴系统、泌尿系统、皮肤以及附件等部位的不良反应[8]。此外,有研究指出非典型抗精神类药物还会是患者机体的糖脂代谢出现紊乱,会促使患者在服药期间的体质量大幅上升,在住院精神病患者中,体型为肥胖的患者占患者总数的9.3%,体质量超重的患者占患者总数的23.8%[9]。鉴于此,精神科医师在使用抗精神类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要特别注意使用药物的方式:第一,用药要遵守足量足疗程的治疗原则,要避免经常换药,以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第二,要控制氯氮平的使用量,密切观察患者在服药过程中的体质量情况,对体质量超重和肥胖患者的用药要尤为注意,避免患者出现代谢综合征;第三,用药时要注意药剂的初始使用量,部分药物的不良反应会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过量用药会导致患者更为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第四,避免同时应用氯氮平和氯硝西泮,两种药物的效果会出现叠加,从而抑制患者的呼吸。

3.3 抗胆碱能类药物 人类记忆和认知功能的正常运转与机体的中枢神经胆碱能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胆碱能系统的异常会导致患者出现认知和非认知的症状。抗胆碱能药物能够有效治疗某些精神症状和行为问题,其药理作用机制是阻断患者机体的中枢胆碱能受体,从而降低患者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以达到抗胆碱和抗震颤的目的,但是正因如此长时间服用此类药物会导致患者出现急性或慢性的认知障碍[10-17]。因此医师在使用抗胆碱能类药物治疗患者时应当考虑使用药物的时间问题,避免患者长时间使用而影响患者的认知或者使患者对药物产生成瘾性。在精神疾病疾病治疗中,抗胆碱能类药物的代表药物为安坦,医师可以仅在患者出现锥体外系反应时将其作为对抗药物来使用。

3.4 抗生素类药物 精神疾病患者在住院过程中有时会使用到抗生素治疗疾病,然而部分抗生素会使精神疾病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最为严重。左氧氟沙星具有广泛的抗菌谱,且半衰期长,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是此药物能够不受阻碍的穿过血脑屏障,抑制人体脑部中氨基丁酸的产生,从而导致患者中枢神经的兴奋度增强,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精神错乱的症状。因此,医师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当刻意避免使用某些抗生素类药物。

综上所述,精神科医师在使用药物治疗精神疾病患者时应当全面的了解所使用药物的药理、药效,并详细的了解患者病情,避免由于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未考虑充分而出现患者不合理用药的情况。精神科医师应当高度重视用药合理性问题,在选定治疗方案时既要保证药物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又要注意使用药物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猜你喜欢
苯二氮胆碱能精神疾病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这七类人,小心安眠药吃上瘾
苯二氮类药物用于催眠的使用现状调查
益智醒脑颗粒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认知能力及胆碱能系统的影响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内侧隔核胆碱能神经元维持慢性炎性痛的神经通路机制
门诊100例患者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的分析
天麻提取物对记忆获得障碍模型小鼠胆碱能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