貟亚荣 史晓东
(河南省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 灵宝 472500)
分泌性中耳炎为小儿耳鼻喉科多发病、常见病,为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病变,主要临床特征为传导性听力障碍、中耳积液(积液主要包括浆液漏出液、黏液等),多发于冬春季,反复发作可引起粘连性中耳炎,损害听力,导致患儿智力发育、语言发育障碍[1~2]。有研究指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以2 岁儿童发病率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明显下降[3]。临床可通过药物、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药物治疗主要为抗生素、类固醇激素、鼻减充血剂、鼓室穿刺抽液等,但由于病程较长,长期使用药物不良反应较大,手术一般针对药物治疗无效者,但也存在明显的创伤性[4]。临床多采用联合治疗方案,从多层面、多靶点进行综合作用,提高疗效。本研究以我院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对患儿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2 月~2021 年2 月我院诊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110 例,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 55 例(60 耳)和观察组 55 例(62 耳)。对照组男 30 例(35 耳),女 25 例(25 耳);年龄 2~6岁,平均(4.32±1.24)岁;病程 3~14 d,平均病程(7.92±1.46)d;单耳发病 50 例,双耳发病 5 例。观察组男 28 例(36 耳),女 27 例(26 耳);年龄 2~6岁,平均(4.28±1.30)岁;病程 3~15 d,平均病程(7.82±1.33)d;单耳发病 48 例,双耳发病 7 例。两组患儿性别、发病年龄、发病时间、发病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明确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伴有听力下降,检查发现鼓膜有充血,鼓室内可见液平面,声导抗图C 波显示存在咽鼓管功能不良[5];年龄2~6 岁;患儿家属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鼓膜与中耳粘连者;鼻咽部有占位性病变堵塞咽鼓管咽口者;伴影响咽鼓管开放的疾病者,如腺样体重度肥大;高热或并发化脓者;治疗依从性不高者;同时参与其他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红霉素肠溶片(国药准字H22020707)口服,25~50 mg/(kg·d),分4 次服用,持续给药5 d;0.5%盐酸麻黄碱滴鼻液(国药准字H12020851)鼻腔滴药,用药时头向后仰、侧转 30°,3~5 次 /d,持续给药 5 d;注射用糜蛋白酶(国药准字H22022843)1 000 单位+ 生理盐水0.5 ml+醋酸可的松(国药准字H42022255)12.5 mg鼓室内注射,隔天注射1 次,持续治疗4 次;给予咽鼓管吹张,压力不超过130 mm Hg,1 次/d,使耳内积液外逸,持续治疗2 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桉柠蒎肠溶胶囊(国药准字H20052401),0.15 g/次,3~4 次/d,于餐前半小时凉开水送服,持续治疗5 d。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主要症状为耳痛、听力下降、耳闷胀感,症状严重程度分为症状(0 分)、轻度(2 分)、中度(4 分)、重度(6 分)。(2)比较两组语言频率平均听阈。(3)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检查显示鼓膜完全恢复正常,听力完全恢复,鼓室内积液消失,声导抗图检查为A 型曲线图,为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鼓膜基本恢复正常,听力明显改善,鼓室内积液明显减少,声导抗图检查为B 型曲线图,为有效;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未明显改善,甚至加重。(4)随访半年,比较两组复发率。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进行非参数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表示,检验水准α=0.05。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主要症状积分、 语言频率平均听阈比较治疗前,两组耳痛、听力下降、耳闷胀感等症状积分及语言频率平均听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耳痛、听力下降、耳闷胀感等症状及语言频率平均听阈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儿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主要症状积分、语言频率平均听阈比较()
表1 两组主要症状积分、语言频率平均听阈比较()
语言频率平均听阈(dB)治疗前时间 组别 n 耳痛(分) 听力下降(分) 耳闷胀感(分)对照组观察组60 62 tP治疗后 对照组观察组60 62 tP 3.35±1.10 3.29±1.12 0.298>0.05 1.72±0.12 0.78±0.10 47.064<0.05 2.79±1.42 2.73±1.35 0.239>0.05 1.38±0.10 0.65±0.08 44.596<0.05 3.20±1.05 3.16±1.11 0.204>0.05 2.01±0.45 1.02±0.33 13.889<0.05 51.27±6.35 51.10±6.14 0.150>0.05 37.22±1.46 24.65±2.45 34.282<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比较 观察组治愈率为79.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P<0.05);随访半年,观察组复发率为3.2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3%(P<0.05)。见表 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比较[例(%)]
咽鼓管开关过程可使少量的空气进入鼓室,同时也极易将鼻咽部感染分泌物泵入中耳,增加中耳炎的发生风险。若咽鼓管软骨板弹性或硬度不足,当鼓室负压时,容易形成塌陷,鼓室压力大时,容易出现异常膨胀,而软骨板一般到6 岁以后才会有一定弹性和硬度,加上免疫防御、中耳生物学防御体系、乳突气房等发育不完善,6 岁以下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6]。此外,反复性的咽扁桃体感染可以增加中耳感染风险。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存在一定的自愈率,临床治疗不可盲目,需根据患儿症状、中耳及鼓膜情况、听力下降及语言发育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治疗方案,临床治疗主要以合理选择抗生素,清除积液,控制鼻腔炎症,积极消除病因,改善中耳通气为原则。基于感染学说,分泌性中耳炎积液中明显存在致病菌,因此需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但时间不宜过长,以保持药效,减轻耐药和不良反应;糖皮质激素主要作用是抑制鼻腔、鼻咽部炎症反应,快速减轻周围黏膜、组织肿胀,适当应用鼓气耳镜进行咽鼓管吹张,同时给予桉柠蒎肠溶软胶囊进行黏液溶解,促进黏液排除,进而改善咽鼓管功能[7]。其中,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主要成分为桉油精、α-蒎烯、柠檬烯,从桃金娘科桉属、松科松属、芸香科桔属植物中提取而成,可稀化黏液,促进纤毛摆动,改善咽鼓管黏膜中黏液纤毛运动,加快黏液移动速度,增强黏液清除功能。与抗生素、激素等药物合用,可促进中耳腔分泌物经咽鼓管排出,增强临床疗效[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主要症状积分、语言频率平均听阈、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治疗,可明细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儿听力改善,同时降低复发率,临床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