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瘘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复杂性肛瘘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2021-02-23 04:46王志涛鲁振锋
浙江医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瘘管肛瘘三维重建

王志涛 鲁振锋

肛瘘是起源于肛腺并累及肛管、直肠周围组织的一组软组织慢性炎性病变,其病程反复,常迁延不愈,累及括约肌导致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1],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复杂性肛瘘是指存在2个或以上的内口或外口,存在2条或以上的瘘管或支管、盲管的肛瘘[2]。对肛瘘的治疗目前主要是中医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3],而复杂性肛瘘往往要联合手术和中医药治疗,故影像学检查所见是复杂性肛瘘诊疗中的重要参考依据[4]。笔者对42例复杂性肛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瘘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对于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回顾我院2017年7月至2020年4月经手术证实的复杂性肛瘘患者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17~78岁,平均年龄38.3岁;其中一般性肛瘘治疗中迁延不愈转入我院治疗11例,术后复发7例,合并克罗恩病1例。主要临床症状为肛周反复肿痛,流脓,病程时间3~28个月,平均病程时间14个月,体格检查肛周有脓性分泌物,体表可见外口。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行CT检查前均经1~2周口服阿莫西林1 g/d抗感染治疗,结合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中医药熏洗等对症治疗,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患者检查前2h常规使用开塞露或灌肠进行肠道准备,排空直肠内粪便,随后推入放射科CT室。检查时患者俯卧于CT检查床,暴露臀部,常规皮肤消毒,用0.9%氯化钠注射液经瘘管外口注入以冲洗瘘道,保证瘘道通畅。先平扫定位,扫描范围为盆腔至肛管下缘,然后重点对瘘管上下5 cm范围进行扫描。经皮肤外口注入对比剂(5%碘海醇,中国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100 mg/支)5~20 ml,直至对比剂溢出,擦干体表渗出液,并快速扫描,采用SIEMENS AS128层螺旋CT(德国西门子公司,型号:SOMATOMDefinitionAS),扫描层厚2 mm,螺距1.0,管电压 130 kV,电流 120 mA,扫描视野(FOV)368 mm,矩阵 512×512,准直 0.5 cm,扫描时间 0.75 s,利用MSCT进行容积扫描并进行图像后处理,对所得的原始图像进行薄层再重建,重建层厚为0.5 mm,层间距0.5 mm,用薄层图像进行后处理,主要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重建(VR)和三维重建(3D),重建后三维立体图像由1位有6年以上阅片经验的放射科主治医生与肛肠科医生共同阅片,记录瘘管的走形、位置、方向、内外口情况、内口到肛门的距离、瘘管与直肠及周围肌肉的关系,有无伴发支管或脓肿等,对有价值有意义的图像局部放大,并保存为平面图像,传输至PACS及HIS工作站,供临床工作中调阅,也可打印为胶片供日后病例讨论。

1.3 影像结果分析 所有图像经3位高年资放射主治医师阅片,并达成一致结论,有不同观点时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重点观察、标记瘘管的位置、长度与管径、走形、伴发支管情况、有无脓腔形成、内外口数目及位置、瘘管与肛管直肠、括约肌及肛提肌之间的关系、距离等。

1.4 影像结果与临床手术对照分析及随访 邀请2位肛肠科主治医生参与,将所有患者的影像结果与临床手术所见逐一对照分析,统计影像所见与临床手术的符合率及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18个月,随访内容包括:出院时手术切口未愈合病例的愈合时间及愈合等级;出院时肛瘘手术切口未愈合患者的假性愈合发生率;出院时手术切口已经愈合患者的复发率;有无肛门失禁发生(是否有干、稀便及气体的排出不能自主控制);肛瘘的复发率以及肛门失禁发生率。对于1年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无复发为临床治愈标准。

2 结果

2.1 影像所见 42例患者CT瘘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图像清晰,其中“Y”型及“U”型瘘管较为常见,“Y”型窦道14例,CT显示瘘管走形于肌间隙之中,层次清晰;“U”型窦道12例,由肛管两侧呈马蹄状走向,汇合于后正中的肛隐窝处。其余16例窦道为不规则走形,其中1例为“M”形(图 1),1例为“十”字走形(图 2),二维 CT 图像及三维重建显示瘘管主体呈“十”字走形,前后纵向窦道较深,左侧水平走向瘘管旁另见一分支瘘管形成,临床根据影像检查所见,术前充分准备并优化手术方案,术中所见与术后大体病理标本与CT所见相符。

2.2 影像检查与临床手术对照分析 42例患者中,39例影像检查所见与临床手术所见完全相符,符合率为92.8%,1例影像检查未显示瘘管旁的细小分支,2例未显示患者有多个内口的情况,放射科与肛肠科医生共同分析后达成一致,认为是由于瘘管分支及内口慢性炎症阻塞,对比剂无法填充导致未显影。术后电话随访35例为临床治愈标准,6例有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发生,临床拟二次手术。另1例为78岁女性患者,电话随访家属告知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已病逝。经CT瘘管造影诊断并优化手术方案后,肛瘘术后治愈率为83.3%。

3 讨论

肛瘘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肛肠感染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平均发病年龄为39岁,其中女性发病率为5.5/10万,男性发病率为12.1/10万,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5]。肛瘘形成原因较多,其中最主要为肛门腺感染导致[6]。肛瘘可以导致肛周疼痛、红肿、发热和精神萎靡,肛周反复破溃溢液使患者伴有精神压力[7]。Owen等[8]对肛瘘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发现明显低于正常人,多数患者外科治疗后有复发倾向,复发率25%~45%[9]。复发患者往往病程较长,原发窦道多且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再次手术难度较大,且多次手术往往会加重病情[10],肛瘘手术需要在尽可能去除瘘管的同时,降低复发率和肛门失禁发生率[11]。术前对病变的充分认识与评估尤为重要,特别是窦道的走形、位置、数目、分支以及伴发的炎症、脓肿等,基于对复杂性肛瘘的术前有效评估,以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可明显降低复杂性肛瘘的术后复发率[12]。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如X线瘘管造影、B超、增强MR,虽然对复杂肛瘘的诊断提供一些帮助,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X线瘘管造影仅能提供二维平面信息,对瘘道形态、走行判断困难,且对瘘道附近组织受侵程度几乎不能提供任何信息,因而对外科医师术前的帮助极其有限。超声检查对高位肛瘘内口的检出率较低或不敏感,尽管腔内超声显示肠管壁较好,可以显示肠内黏膜图像,肠壁解剖结构以及内外括约肌,但是腔内超声的穿透能力有限不能显示深部的瘘管和小脓肿,且直肠超声诊断更依赖于检查者的经验,而肛肠外科专业医师则无法得到自己需要的直观影像学资料。有资料表明MRI对肛瘘诊断的准确率较高[13-14],对简单的肛瘘,MRI能显示括约肌间隙的异常信号及其向下通于皮肤的瘘口;对复杂性肛瘘,MRI能显示瘘管通过直肠旁间隙穿过肛管或直肠壁。MRI具有三维成像、伪影少、无电离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等优点,能较好地显示肛门括约肌、直肠等瘘道周围组织结构,从而有助于判断瘘道周围炎症侵及的范围,但缺点是操作相对费时较长、费用昂贵,设备无法普及,且无法提供瘘管的三维信息。现有的传统影像学检查不能满足临床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需求,临床医生希望通过影像学检查获得更多的详细信息,诸如瘘管的走形,细小分支结构及小的脓腔等,以上传统的影像检查只能获取二维图像,临床医生只能对照二维影像想象复杂瘘管的三维结构,不同临床医生对于二维图像的认识和想象存在一定的偏差,最终导致手术方案的差异性。由于瘘管走形不规则,常规的CT二维图像不能将瘘管全貌显示在同一平面,临床医生阅片缺乏立体感,而三维重建图像则能较好显示瘘管全貌,并可多角度展示,为临床提供瘘管三维空间信息。本研究利用MSCT的容积扫描以及强大的图像后处理能力,通过皮肤外口注入对比剂扫描成像,重建病变结构的三维影像,获得肛瘘的三维图像,可以直观地反映瘘管的类似于树枝状的立体结构,可以清晰地显示瘘道形态、长度、边缘及走行,通过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软件提供的旋转技术,可以提供瘘道本身丰富的立体信息。通过直接扫描获得的断层CT图像可判断瘘道附近结构受侵犯的程度,通常用于判断炎症侵及的范围及是否合并脓腔形成,再结合三维图像,可以更具体显示瘘管的三维结构,为外科医师及患者提供最为直观的资料,对手术方案的制定、复杂病例的MDT会诊、临床教学展示以及医患的沟通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笔者认为,CT瘘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可作为复杂性肛瘘的常规检查推广使用。

图1 23岁男性右侧肛旁复杂性肛瘘患者(a、b为俯卧位CT断层图像,瘘管走形不规则,无法在同一层面显示全貌;c、d为CT三维重建,显示瘘管全貌,呈“M”形)

图2 42岁男性复杂性肛瘘患者(a:俯卧位CT断层图像,显示瘘管纵横交错,呈“十”字形,左侧水平走向见一分支瘘管形成;b:CT三维重建,立体展现瘘管全貌及分支;c、d:术中所见,临床根据影像信息,术前优化手术方案,利用挂线法切除瘘管及分支;e:术后瘘管大体病理标本,与影像所见一致)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窦道的显示依赖于对比剂的填充,有些慢性肛瘘患者病程较长,分支细小瘘管合并炎症,局部黏连、阻塞,造影剂无法填充,因此影像上无法显示。笔者认为,应综合多种影像联合分析,特别是B超,增强MR检查,可有效弥补这一不足之处,以提高诊断的精准性,为临床手术提供最合理的术前评估方案。

猜你喜欢
瘘管肛瘘三维重建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诊治进展
耳前瘘管:聪明洞还是烦恼洞
当心特殊肠癌的“幕后黑手”——肛瘘
手术可以根治肛瘘
三维重建的飞机机动动作库设计与可视化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肛瘘微创手术治疗进展分析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在骨肿瘤影像诊断中的价值
“耳仓”是福还是祸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