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萍
摘要: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个性和智力发展起到了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因此,在学生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教学中更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强化学生自主思考、探究以及合作的学习能力。高中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就要真正培养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它不仅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工作,更是学生自身所需的能力,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非常有益。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策略
在普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以繁重的指导性任务和时间约束作为借口,对学生进行传统的教化教学为多,在教学实施中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上学生自身主体意识的欠缺,即使在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语文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也并未完全体现。这和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是相反的,其结果是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不佳。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的学习效果越来越被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仅仅重视自身教得效果,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重视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为此,笔者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培养学生主题意识的对策,希望能够帮助高中学生形成主体意识。
1、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欠缺问题现状
1.1 “咀嚼式”教学现象依然存在
尽管部分教师已经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但从具体实施的角度看,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想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担心学生不能有效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是抛出问题,最后又自己默默地解决问题。由于给学生留出的思考时间不充分,不敢完全放手给学生,这种咀嚼式讲课的结果是学生学习不愿意主动思考。
1.2在课堂上过分强调直观体验
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灵活运用当前流行的教学手段,对教学十分有益,多媒体就是一项辅助教学的很好手段。然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却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使得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多媒体技术作为助推课堂教学的工具,在提升课堂效果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如果在课堂上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不仅不会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相反,还会拖累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蜀道难》一文中,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蜀道的高险,采用了观看录像的方法。实际上,影像效果虽然可以给学生留下直观印象,但是不能让学生从文字上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象,品味出文学作品思想的魅力,从而也不能真正的爱上文学作品,这会让语文教学的价值就大打折扣。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的结果,不但不能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主体性意识,还会拉开学生与文学作品的距离。
2、高中语文教学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策略
尽管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方法有很多种,但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最终还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参与学习的重要性,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将自己视作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健全人格。
2.1老师要确定学习主题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是主体性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及时确定学习的主题,让学生围绕有效的学习主题去思考、讨论和探究。例如有位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设计的这样一个问题:“班里要举办一次诗歌朗诵比赛,作为组里的一员,你如何向你的组员推荐这首词?请阐述你的推荐理由。”在这样一个学习主题下,学生必须要走进文本,经过阅读、思考、组织推荐理由、推荐介绍,只有经历这样的主体学习过程之后才能推荐给组里的其他成员。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发自内心的主动去学习,用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的身份解决课堂上所面对的语文学习问题。
2.2引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所以,只有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化,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可以利用班会课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可以利用作文批语与学生进行问题的交流;可以利用与学生谈心的时间让学生懂得思考的价值;更可以利用学生回答问题的契机进行正面的引导,总之抓住一切可以给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自己主动学与思比被动学与思,在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方面,效果完全不一样,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率。
2.3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训方法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需要科学的训练方法。作为教师,学生的主体意识需要从心理学、教育学等各方面进行培养。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高中学生面对的不仅是知识点的多与杂,还有知识难度的加大,所以学生在面对这样的知识体系时会产生为难情绪,或者对问题的思考不够清晰、全面或深刻等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思考的结果,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该根据学生思考的结果进行针对性分析,找出问题症结,帮助学生树立思考的勇气和信心。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等待。高中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课堂上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老师给学生留两分钟的阅读时间,往往半分钟左右,老师就开始进行下一个问题,学生对文本阅读不全,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就进行不下去,这样,课堂上老师为了赶进度往往会越俎代庖,自问自答,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再去积极的阅读文本,也不会积极的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因此,老师要充分给出学生学习的机会。
2.4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思考、探究、表达,更重要的体现学生在课下的自主阅读力。这种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课下学生如何更好地去投入到阅读学习的状态中去,怎样才能得到最好的学习效果等等。比如老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学习了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课堂上对林冲的人物形象以及造成林冲悲剧的社会根源等等问题分析完了,但这只通过节选部分做到了理解,学生要想真正深刻挖掘出造成林冲命运悲剧的社会根源,課堂上老师就要进行有效的伏笔,比如对故事情节的铺垫,除了课本节选向学生展示的部分故事情节外,其他的情节:例如林冲被刺配沧州的缘起、林冲被加害野猪林等等情节,在课堂上要进行充分铺垫蓄势,激发起学生对小说原著的阅读兴趣,课下学生就会主动找到《水浒传》进行阅读,语文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语文课实际上是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领课,学生通过课堂上教师对各种类型文章的示范引领,激发起学生真正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结语
从总体上讲,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科主体意识是需要老师通过有效的方法进行训练和培养的,学生有了学习的主体意识,教师才能不断推动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对教师而言,必须要认识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性,积极摸索促进学生进步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孟辰辰.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途径[J].才智,2020(06):142.
[2]董博平.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J].科普童话,2020(07):3.
[3]伍进辉.解析学生主体性意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课外语文,2019(06):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