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2-23 22:36胡欣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1期
关键词:创新实践培养模式

摘要:将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有机结合,探讨设计类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现状的基础上,搭建宽阔基础教学平台,推进学科交叉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在宏观层面,从多维角度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中观层面,围绕培养目标,优化相关课程体系;微观层面,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环节和手段。

关键词:创新实践;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国外研究

(1)教学理论:德尔达·波士曼鼓励学生在调查中学习并发现问题,尝试体验式学习方法。唐纳德·舍恩提出建筑教育需要从实践过程反哺教学,以跨学科的领域扩展和行业技术的融合来推动应用科学的教学水平。艾哈迈德·贾西姆·法卡勒对设计过程中“元”创造力进行剖析,提出了依托创造和教学的实践模型。

(2)教学实践:美国奥本大学的莫克比等人创设的乡村工作室课程体系(Rural Studio)和1999年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为代表的情景项目课程(Live Project),这些设计教学课程体系在不断创新教学载体以适应社会与职业的发展需求。

(3)教育制度:建立“双元制”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交替进行;法国采用“工作室制度”的教学模式,学生定期地更换工作室;日本采用“项目循环实践”式的教学模式,实行校企联合培养,要求学生参加实际的项目;美国实行“弹性学制”的学分制,不严格规定学习年限,给学术创新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

2、国内研究

(1)政策导向:国家推行的“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为主题,将创新能力提升作为核心要务。“新工科”教育理念作为目前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得到教务部积极响应,并先后形成“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强调学科的实用性,重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服务社会的贡献力。

(2)教学方法:清华大学在朱文一的主持下,从2008 年开始启动了“城市翻修”系列实践课程,培养学生以建筑师的视角对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空间进行整合与再利用。李振宇提出了从“注重建筑类型的训练”到“针对设计能力提高”的教学思想。

二、重要性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宏观层面,以创新实践教学为主旨,从多维角度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中观层面,围绕培养目标,优化相关课程体系;微观层面,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环节和手段。

1、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巩固

相较于理论学习,建筑设计更注重的是实践应用。学生在学校进行系统的学习之后,面对实际工程却往往无从下手,在校所学到的大量知识也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巩固练习而造成输入输出之间的不对等,知识只有在亲身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才能内化为经验所得,进而巩固深化。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从行业发展趋势看,跨国联合、企业联合、校际联合势在必行,团队合作已经成为当今业界的主要工作和交流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实践环节进行团队协作,形成学生之间相互激励、相互启发、共同协作的良性机制,而团队之间的竞争使得每个团队必须不断吸纳新知识,形成整体能力增长,真正变成“学习型团队”,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均得到加强。

3、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

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广义建筑学”理念,提出了建筑学结构的新体系,其涉及到地区、文化、聚居、科技、艺术、政法、教育等各个方面。但学校课堂教育难以覆盖到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因此需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完成相关知识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明确建筑师角色应有的立场,理解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进而培养学生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向满足未来多元化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迈进。

三、实现途径

1、教学理念

由单向的教师知识传授向以“问题”为引导的探讨式教学转变。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协助指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程搭建者”。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要求策划自拟任务书,安排教学计划和工作流程。

2、教学体系

构建“纵横交叉”的跨专业教学体系,其中“纵向体系”涵盖建筑学、风景园林、视觉传达三个设计大类专业,强调从城市、建筑到环境的一体化设计思维;“横向体系”联合学校人文、管理、土木类专业,培养学生对社会人文、经济决策、结构工程等统筹思考,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信息共享。

3、教学模式

采用“集中式”授课与“自由式”研讨相结合,“数字化”模拟分析与“现场性”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多样性学习机会。融通网络线下与线上两个空间,鼓励学生通过MOOC、虚拟仿真教学等多元途径获取知识。

4、教学平台

联合学院组织的“大师工作营”等活动,将企业实践和行业研究转换为教学资源和设计课程来源,在企业实践案例及示范项目考察、企业导师参与指导和答辩等各个环节,增强学生对建筑行业、工程实践的直观认知。

5、实践教学环节

借助“基于项目设计”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大国工匠”精神。培养学生掌握从建筑工程项目的前期策划、调研构思、方案设计到技术配合、规范协调、施工组织的“全过程”设计方法,从而提供学生对建筑工程的整体把握和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长锐.基于职业适应性的建筑教育研究[D].天津:张长锐,2015.

[2] 李梦薇.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0).

[3] 王正勇.柳兴國.吴娟.基于成果导向的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合作课题)《多元融创 通合一体——设计类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课题编号:JRSHZ-2021-01093)

教育厅2020-2021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河北省高校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号:2020GJJG182)

作者简介:姓名:胡欣,出生年月:1980-11-22,女,汉族,籍贯:河北省饶阳县,所在院校:石家庄铁道大学,职称:讲师, 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城市设计。

猜你喜欢
创新实践培养模式
基于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实践
浅谈基于计算机竞赛模式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