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飞
摘要: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到来,高中数学教师一方面需要发挥数学教学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结合新课程的特点,从学生的学习能力、人格培养以及综合素养等多个角度入手,开展相应的数学授课,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在本文的论述中,教师注重结合具体的高中数学知识,灵活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让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改革
高中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对学生的思维逻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需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格人格,发挥高中数学的育人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综合学习能力。在本文的论述中,教师注重从如下几点入手:
一、采用生活化教学,降低学生的数学学習坡度
在高中数学课堂构建过程中,教师可以真正将抽象的知识以生活化的情景展示,让学生在融入此种情境的过程中构建与学生认知的连接,让他们更为直观地理解相应的数学知识,分析相应的数学问题,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坡度,提升整体的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注重从如下几点入手:首先,布置生活化场景。教师在进行直线与平面垂直这部分内容的授课过程中布置相应的生活场景:一位学生用笔探究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条件,并以如下的句子为思考依据:假如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则该直线与平面垂直。其次,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情境中的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思考状况给予相应的指导。第三,展示思考成果。在大部分学生思考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分享思考成果。一位学生说:“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假如直线与桌面边缘的直线垂直,但是该直线并不与平面垂直。与此同时,我们可以运用平行定理,得知在该平面中有无数条直线与着眼的直线平行,由此可以断定平面外的直线与该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垂直,但是该平面外的直线并不与平面垂直。因此,我可以说明这句话的错误性。”教师采用生活化的方式将数学知识以生活化的情景呈现,真正构建学生数学认知的联系,让他们更为积极地投入到相应的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他们的学习坡度。
二、采用自主探究法,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数学课堂打造成一个实验室,让学生扮演实验员的角色,让他们进行相应数学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得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展示数学学习的成果,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中、教师的评价中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数学的教师引入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授课,以下内容为例:
以集合教学为例,教师考虑这部分内容较为简单,且十分接近于学生的生活。为此,教师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思考,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就感。在此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设置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小明打算给养老院的老人买水果,但是由于小明的经费有限,只能保证养老院的每个老人只能有一个水果。通过统计,学生得出如下的结论:养老院中一共有12位老人,但是小明统计出来一共17个水果。与此同时,教师给出如下的条件:吃苹果的老人有9个,喜欢吃水梨的老人有8个,最终的结果为什么会多出来5个?与此同时,在上述问题结束后,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地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数学探究过程中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在此,教师展示一位学生的思考成果。这位学生说:“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有一部分老人既喜欢吃水梨,又喜欢吃苹果,他重复统计了此部分的内容,而此部分重复的内容即为本节课学习的‘交集’定义。”教师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数学问题解答,增强他们的数学学习成就感。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知识以生活化的图像、声音等多种方式展现,真正让学生更为直观地学习、了解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进行词部分内容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切入点,用多媒体展示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配有相应的符合条件的公式,真正让学生在视频观看的过程中掌握两个图形的对应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切西瓜的视频,让他们从具体的情境中提炼两种图形的位置关系,让他们真正认识数学学习的魅力,增强数学学习的能动性,获得良好的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解读新课程背景,将新课程背景中的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到高中数学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辅助学良好品格的塑造以及适应能力的增强。
参考文献:
[1]刘晨雨.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J].文化产业.2021(02)
[2]李欣.针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J].科技资讯.20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