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行知的艺友制

2021-02-23 22:08丁水娟茅佳清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34期
关键词:学徒制陶行知职业教育

丁水娟 茅佳清

摘 要 艺友制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是陶行知基于近代中国尤其是农村极度落后的实际而创造的一条行之有效的乡村教育师资培养之路。艺友制缘于传统学徒制的教学关系,又对其进行了批判性改革。其以“艺”为载体,以“做”为中心,以“友”为宗旨,主张“以朋友之道教人学艺”,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共教共学共做、亦师亦友的教学共同体关系。其倡导的以艺为友、互教互学、生利利群、教学相长及其层次递进、各美其美的育人思想,不仅在近代发挥了较大作用,在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今天,也依然能够提供诸多的理论启示和方法借鉴,并在实践中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 陶行知;艺友制;学徒制;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34-0019-06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结构与知识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培养适切人才的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探索实践现代职业教育的进程中,既要学习撷取国外先进的经验,也要继承发扬我国历史的智慧。20世纪20年代,我国近现代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因应时代发展需求,提出了艺友制教育思想,其生利利群、服务乡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艺为友、教学相长的教育关系,教学做合一、多元共体的教学方法,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系统培养近代乡村教育师资的教育模式,并在近代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艺友制教育思想对于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探寻一条本土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职教人才培养之路,依然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启迪。

一、艺友制的产生与发展

艺友制是陶行知基于20世纪初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极度落后实际,为尽快培养乡村师资而创造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探索之路。其以“艺”为载体,以“做”为中心,以“友”为宗旨,以“朋友之道教人学艺”的主张,是陶行知结合时代需求独创的一种培养乡村师资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对传统学徒制的传承与创新。

(一)缘起于學徒制的教学关系

传统学徒制又被称为艺徒制,是人类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口传手授职业技能和技艺的一种学习培训模式。这种学习培训模式的特点是师傅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传经授艺,其基本的教学关系体现为:师傅在做中教,徒弟在做中学,融“教”和“学”于“做”之中。陶行知非常赞赏这种将知识和技能相结合进行教学,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学习方式。他在《莫轻看徒弟》一文中,以做过学徒却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和发明发电机的法拉第为例,说明学徒制在欧洲工业革命和电气化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着的巨大作用,进而说明我国学生也要像那些学徒那样,“既用脑又用手、既劳力又劳心”地综合学习[1]。但是,陶行知认为传统艺徒制有三个弊端:“一是艺徒制下之工匠待艺徒几如奴仆,至不平等。二是工匠所有秘诀、心得对艺徒不愿轻传,故使艺徒自摸黑路,精神、时间,皆不经济。三是一切动作,偏重劳力而少用心,太无进步。”[2]因此,陶行知认为应该革除这“人身依附”“传授保守”“教法僵化”三个弊端。他主张师傅和徒弟在人身关系上要平等相处,而不能“师傅坐着汽车让徒弟跟着跑”;师徒在教学关系上应该共同在劳力上劳心,共教共学共做,共同促进事业之进步。为此,陶行知对传统艺徒制进行了改造创新,使之成为一种蕴含新型教学关系的师资培养方法——艺友制。艺友制与艺徒制虽然一字之差,其内涵却差异甚大。同时,两者之间渊源关系密切,艺友制的许多主张就是从艺徒制中脱胎而来。一方面,艺友制吸纳了传统艺徒制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形式,具有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长处;另一方面,艺友制又充分融入了师生共事、共学、共修养,在劳力上劳心的陶行知生活教育新思想。因此,艺友制既具有传统师徒形同父子的亲密性,又兼有朋友合作学习的平等性。在这一教育关系中,“师”的内核就是拥有某项艺术或技艺并愿意教给他人的朋友。这种拥有技艺并以艺会友的活动,呈现为朋友相互交流与学习合作的平等关系,体现为互为师徒、亦师亦徒的身份重叠。缘于学徒制的艺友制对教学关系的发展创新,有利于学习者最大限度地根据需求将拥有的知识转化为工作技能。

(二)建基于挽救危亡的教育情怀

艺友制的产生建基于教育救国的探索。20世纪初期的中国积贫积弱,中华民族深处列强侵略、军阀混战的灾难之中,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国的中心任务和时代主题,一批爱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纷纷走上教育救国之路,陶行知就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他抱着“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初心使命和“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3]的执着理念,倾尽毕生精力办教育,决心通过改变贫穷落后的教育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在30年的教育实践中,陶行知创立了以“生活”“教育”“社会”“学校”“教学做”等概念为范畴,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基本原理,以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创造教育、民主教育、科学教育为具体主张的庞大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4]。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陶行知艺友制教育思想的出现,是近代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而在教育领域里进行的创造探索,是建基于这些爱国知识分子满腔情怀和报国热忱的体现。

(三)实施于改变落后的农村教育

陶行知之所以把艺友制教育改革实施的重点放在农村,是其认为乡村教育走错了路而导致了中国教育的落后。他在1926年发表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5]为纠正这一错误和改变落后现状,陶行知提出“师范教育下乡”运动,“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6]。为实现这四个“一百万”的宏愿,1927年陶行知以身作则,脱下西装皮鞋,穿上布衣草鞋,在南京郊外创办了独特的乡村教育试验学校——晓庄师范,一改传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生活、培养书呆子的弊端,强调教育与生活、社会与学校的联系,主张“教学做合一”,培养的学生须具有“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7]。不仅如此,陶行知更进一步指出“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中心小学以乡村实际生活为中心,同时又为试验乡村师范的中心……师范学校的使命是要传布中心学校的精神方法和因地制宜的本领。”[8]“乡村教育的生路是: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9]基于此,陶行知指导晓庄师范先后开办了八所中心小学。同时,为解决乡村儿童无人照顾陪伴的困境,又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中心小学、中心幼稚园的不断发展,使乡村师资力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解决严重的“师荒”现象,补充师范教育后备力量,陶行知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和时代进步需求,于1928年独具匠心地创造了一种穷国办教育的好办法——艺友制。当时,由陶行知任总干事的中华教育改进社,正协同南京的燕子矶小学、尧化门小学、开原小学等预设了一些教育铺位,以方便那些慕名远道而来参观学习生活教育理论实践的人可以长时间地观摩晓庄的教育实践,并及时学艺。这一形式既可以保证安排“学艺”的量,又可以提升观摩学习的质,因而得到了参与学习者和教育专家的认可与支持。这种拜师学艺式教学观摩活动的开展及其取得的成效,使陶行知感觉到拜师学艺观摩教学“不但是最有效力之教师培植法,并且是解除乡村教师寂寞和推广普及教育师资之重要途径”[10]。1928年1月5日,陶行知把这一教育方法正式定名为“艺友制”教育,并在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市立实验小学、燕子矶小学、尧化门小学和鼓楼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等学校和幼稚园,联合招收“志同道合”的教学艺友,共同实施艺友制教育实践。于是,“艺友制”这一新教育形式在近代中国产生了。为宣传这一新形式,陶行知在《申报》和《民国日报》发表了《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一文,他向社会各界介绍艺友制教育开展的内涵、引用的原理、实施的方法等,使“艺友制”这一新教育形式为社会所理解和响应。当时,南京市教育局学校教育课课长陈鹤琴,在征求南京女子中学和南京中学师资科意见后,派出了那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前往南京市立实验小学作为教学艺友。通过实践推动、理论宣传、学界支持等,使“艺友制”教育这一普及乡村教育的良好范本和模式得以进一步推广和实施,在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和农村基础教育领域都产生了不小影响[11]。

艺友制的创造与实施,是先进中国人尝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提升中国实力而进行的一项“教育救国”实践,其基于当时实际培养农村师资的教育创新,具有独有的时代内涵与社会特点。

二、艺友制的内涵与特征

(一)艺友制的教育内涵

1.艺友制的定义:以艺为友、互教互学

何谓艺友制?陶行知在《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中作了如下解释:“艺是艺术,也可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12]“艺友制的根本方法是教学做合一。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先行先知的在做上教,后行后知的在做上学。大家共教共学共做才是真正的艺友制,惟独艺友制才是彻底的教学做合一。”[13]艺友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甚至融为一体,体现为以艺访友、以艺交友、学艺成友的学习或交流技术技能的平等合作教育方式。陶行知认为“大多数受过师范训练的人,至今办不出一所可以令人佩服的学校,岂不是大可叹息的事吗?我们再看看木匠徒弟所做的桌椅,裁缝徒弟所做的衣服,漆匠徒弟所做的牌匾,不由人要觉得十分惭愧了。”[14]因此,陶行知强调要借鉴各行业效果良好的艺徒制形式,建立以艺为友、互教互学的新型教学关系,变师徒关系的艺徒制为朋友关系的藝友制。

2.艺友制的内容:生利利群、教学相长

第一,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利群”精神的教育师资。由于艺友制培育的是农村儿童成长发展所需师资,社会教育功能突出,因此培养的艺友既要有专业能力,更要有“利群”的品德与精神。陶行知说,“凡是愿意把他的一颗热烈的鲜红的心捧出来献给儿童的人,都是我们和儿童所最欢迎的艺友”[15]。在教学实践中,师傅前辈们为乡村教育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感染并带动广大艺友扎根农村,献身乡村教育,改造贫穷落后的乡村。因此,艺友制为广大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既“生利”又“利群”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第二,建立平等民主、亦师亦友的教育关系。陶行知说,“学做教师之途径有二:一是从师;二是访友。随友学较从师为更自然而有效。故欲为优良教师, 莫便于与优良教师为友。”[16]他在《我之学校观》一文中强调,“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他们必须共甘苦。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不能生隔阂,更不能分阶级。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17]艺友制亦师亦友、平等亲密的育人关系,“不仅能够消除师道尊严带来的不平等,而且还打破了竞争导致的技术保守和壁垒,体现出师生(学友、艺友)之间‘以朋友之道教人艺术或手艺’过程中平等合作、共教共学、学做合一的开放、共享特征”[18],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第三,采取“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式。“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的三大基本原理之一,也是生活教育学说的教学论。陶行知强调艺友制教育的根本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只有“共教、共学、共做方为真正之艺友制”[19]。陶行知认为,教师是一个技术性很强、实践性丰富的行业,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教师的职务也是一种手艺,应当亲自动手去做事[20]。艺友制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就是把理论与实习合为一炉而冶之。为此,陶行知把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作为艺友制的最早试验场所,使之既成为儿童教育的园地,也成为艺友教学实训的基地[21],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和幼稚园教师。

3.艺友制的步骤:学教做议、层次递进

艺友制是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创新性教育实践,他在《晓庄幼稚教育》中系统阐述了艺友制的实施步骤:“第一期:实际参加幼稚生各种活动,做一个儿童领袖为主。第二期:指示他几种简单的方法,例如讲故事的简明点,认方块字的变化法,带小朋友在地上玩时应注意诸点。他得了方法,就看时机给他一群小朋友去试做。第三期:这期继续做各种基本技能的训练,一面又在幼稚园里实地做。这个时期做,与前期有些不同了,就是导师常常放手,只和他们定一个活动的大纲,在那儿自己做主地干,教师在旁边看。这一期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参观。参观有:本校各中心幼稚园互相参观,到庄外参观。在参观以前导师有一次谈话,指示某处可以看到什么,这次大家集中看什么。参观回来之后有一次谈话,用对比方法来讨论,我们幼稚园应该改进诸点。第四期:在这期里,每两个艺友担任整个幼稚园工作三个月,导师完全处于旁观地位,每星期开讨论会三次,其中一次是预定下周活动大纲,指示材料所在地,方法所在地。其余二次都是讨论做过的事情。总共四期合起来,大约要一年半以上或者延长至两年。四期以后,还不给凭证,要看他出去做事的成绩,经过半年或一年以后,我们去考察实地情形如何,再给以凭证。”[22]艺友们经过在中心学校“学、教、做、议”四期的全方位、全过程、精细化的传帮带指导和协商、独立的实践,掌握了中心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也具备了结合不同环境和变化做出因地制宜实践的改进能力。

(二)艺友制的教育特征

1.能者为师、各美其美

艺友制用“朋友之道教人手艺”的培育乡村教师的模式,蕴含了师徒之间以手相助、志同道合、同伴结交等“友”的内涵。这种围绕共同目标进行共同事业的共志共行,彰显了艺友平等合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同学习关系。学校作为单一育人主体,担负着传授知识技能和教育方法的重任。艺友的学习和实践是在教育现场、学习场所同时完成的。在能者为师的互动环境中,教学双方同时具备授与受或教与学的双重功能,体现为学习交流过程中互为师生的双重身份,以促使每一个学习者都具有更为积极的主观能动性。艺友制多元共体的合作形式,分阶段、分内容、分层次的考核评价制度,反映了各教育主体之间在学分赋予与互认举措上的协商合作,是所有一起开展教学活动的共同体成员之间各显特长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徒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适切的专业与学习方向。

2.因应需求、利济苍生

艺友制培育的是具有基础教育能力的合格乡村师资,建基的是让广大的落后农村孩子能够有机会接受教育,使之成为“真善美的活人”,成为乡村改造的劳动者和建设者。艺友制把艺友的主要实践场所——中心学校作为培养艺友成为合格师资的前方和主体,中心学校在对艺友的技能素质培养上拥有主导地位,保证了合格艺友能够适应乡村教育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当时中国乡村教育师资的燃眉之急,还扩展了教育的方式,丰富了教育的内涵。这场普适性的教育活动,既承载着他们立足中国教育实际、面向大众、积极实践的教育救国期望,其创造精神和探索精神也因应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和时代发展需要,彰显着这批教育救国先贤们的民生家国情怀,饱含着植根于民、建基于国、利济苍生的优秀品质,在中国近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3.全程评价、终身学习

艺友制是一种全程化的实践教育,每个教育环节都体现了“事怎么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真谛。例如,艺友在幼稚园的学习过程分为融入、试做、见习、实习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学习实践都以小朋友在幼稚园的日常生活为教育主体,艺友全身心投入其中去学去做:从导师“做”、艺友学着导师试着“做”,再到导师看艺友“做”,最后是导师放手让艺友自己“做”。四个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升华的实践过程,“做”贯彻始终,而且是“劳力上劳心”的做,是创造新价值的“做”。比如,见习阶段的艺友外出参观学习,导师有一套“做”的要求和方法:事前,艺友必须带着问题和标准去参观,要思考“参观什么”?事中,艺友在参观过程中要动脑筋,考虑“怎么参观”?要从幼稚园的摆设、设备、教具及教师的装饰、态度及教法等能够“看出一个究竟”,甚至要有“针针见血,追究根底”的收获。事后,艺友参观结束后要总结,哪些值得取法学习?哪些应该避免?哪些可以提出讨论[23]?这样的参观学习指导,使艺友真正领悟到了“教学做合一”的核心要義。除一年半到两年的学习阶段外,艺友还需再经过半年或一年的外出教学实践,并经师范学校、中心学校、导师及同行等多方考察考核评价后,才能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艺友制这种贯穿全过程的考核评价方法,能够清晰掌握教学过程的信息,有效监控和跟踪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素养。

三、艺友制的借鉴与启示

艺友制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爱国知识分子本土教育探索改革的优秀文化成果。由于时域限制,当前不能简单机械地照搬模仿,而应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指示精神,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积极探索和挖掘艺友制思想中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理论精髓与实践成果,在新时代激活其转化创新的生命力,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理论启示和实践借鉴。

(一)借鉴艺友制因应时代需求特点,凸显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时代诉求

艺友制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乡村教育中的具体实践探索,是一种因应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师资需求的新探索。这种以艺为友的教育新模式,不仅可以运用于乡村师范教育,也同样适用于其他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契合时代需求特点的创新价值。艺友制把广大落后农村的孩子培养成为“真善美的活人”,成为“生利”“利群”的劳动者和建设者的时代诉求,与今天职业教育培养适应于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叠合之处:既反映了中国职业教育体现着担负“高质量发展”“强国战略”的时代重任,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向往美好生活,“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良好愿望。因此,借鉴艺友制教育思想,关注主体价值培育,促进学生职业成长,能够彰显职业院校的办学魅力,充分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育人诉求。因此,深入挖掘和借鉴艺友制精髓,重新激发其优秀基因,对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具有理论自信和价值自信的认知作用,并能够凸显中国职业教育的本土价值。

(二)借鉴艺友制多元依附关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多元共体新形态

艺友制把艺徒制单向的徒弟对师傅的人身依附关系改变为以艺为友、以艺为师的技术依附。这样,亦师亦友的相互依附、学习技艺的技术依附、平等合作互相学习的开放性教育关系,使单一依附变为多元依附,蕴含的是平等合作、相融相生的关系实质,意味着各个主体的利益共享、共同进步、合作共赢。这种互相依赖、互相支持、互相协调、互相增长、凸显主体的艺友学习关系,为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业依附的改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建构。即,变单一的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为多元参与共同培育的新时代教育方法,尤其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功能和主体作用。教学关系也从单向依附即学生对学校教师的依附,转向教师与学生双向依附及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师傅、学徒多向依附,以呈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多元融合的共体特征。借鉴艺友制多元融合共体特征,对于构建职业教育多元共体新形态和学习共同体,以及在实施过程中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多元一体的合力发挥提供借鉴,使职业教育能够构建多元共体育人新形态,真正体现“跨界”特点:跨越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职业与教育的界限,跨越经济界与教育界两大领域,融合职业(就业)与教育(供给)、职业成长规律与教育认知规律,涉及到经济发展、教育培训、社会稳定、劳动就业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及社会机构,使培养的人才在时域发展过程中能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三)借鉴艺友制教育方法,创新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路径

艺友制倡导师生建构平等合作、共教共学、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关系,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及“以朋友之道教人”的教育关系,使艺友得到了合作能力和民主平等思想的培养,实现了学习时空连续性和终身性的有机统一。这也为现代职业教育实践路径的探索提供了创新性借鉴。借鉴艺友制“能者为师”“亦师亦友”关系,有利于構建拥有共同愿景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如陶行知所说,“与学生共生活,日久便成为学生的朋友;与校工共生活,日久便成为校工的朋友。大家由相亲而达到相知相爱,自然可以造成和乐的境界”[24]。这种基于“艺友”精神建立的“相知相爱”“亦师亦友”不仅是一种新型师生关系,更是一种共同的合作学习状态。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下,学生获得知识资源的途径众多,教师不再是知识技能的权威来源,也不再是最新知识和资讯的唯一传授者。如此,教师的教学身份就由教学技能的授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陪伴者和引导者,这一身份的变化,决定了师生关系的根本性改变,即从原有的具有上下级地位的权威者变成了帮助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艺友制把艺友的主要实践场所——中心学校作为培养艺友成为合格师资的前方和主体,中心学校既是当年开展儿童教育的场所,也是教师培训的场所,还是艺友“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的实训场所,在对艺友的技能素质培养上拥有主导地位,保证了合格艺友能够适应于农村教育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由此可见,陶行知是将教学实训场所置于教师培养的重要地位。借鉴艺友制在“中心学校”开展教、学、做的方法,对现代职业教育工学一体的学习空间和教学平台建设提供了路径借鉴,使职教人才培养通过“教学—实践—教学—实践”的循环递进教学模式,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理论与实践对接,实现“共教共学共做”。此外,还应由此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校企联合培养,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25]。

艺友制多元考核的质量评价方法,可为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提供路径借鉴。艺友制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在学生完成学校学业后,学校仍会派专员去考察学生在工作单位的表现,并根据其在教学岗位的态度、能力、成绩等方面的表现,最后授予学生相应的证书[26]。对学生教育实践的考察评价,艺友制采用双主体过程考核法,即一方面由学校考核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另一方面由实训学校导师负责考核学生在实训学校的岗位实践情况,以清晰掌握教学过程的信息,及时解决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效监控和跟踪人才培养质量。这一贯穿教育全过程的评价考核机制,对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保障体系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符合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双主体、学生课程学习和岗位工作双任务、学校老师和企业导师双考核等特点。而对学生每一个学习任务和实践过程的指导、跟踪和质量监督,最终形成相应的共通性考核评价标准这一做法,对于建立起多方反馈的职业教育质量监控管理机制,形成校企融合、分工有序、质量保证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也提供了路径借鉴。

参 考 文 献

[1][11][18][20]21][23][25][26]丁水娟.陶行知艺友制教育思想对现代学徒制的启示价值[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1:20.13-14.17.16.54.31.199-200.169.

[2][7][8][9][16][19][24]方明.陶行知全集:卷2[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78.361.277.278.477.476.308.

[3][5][17]周洪宇.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教师读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4.64.209.

[4]周洪宇.四十年后再朝圣——重访陶行知故乡有感[EB/OL].(2021-10-20)[2021-10-24].https://www.mj.org.cn/m/kmsd/202110/t20211021_245023.htm.

[6][10][12][13][14]方明.陶行知全集:卷1[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83.131.129.130.129-130.

[15][22]陶行知,孙铭勋,戴自俺.晓庄幼稚教育[M].上海:上海儿童书局出版社,1934:233.17-21.

猜你喜欢
学徒制陶行知职业教育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陶行知夜归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我国职业教育中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中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路径分析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徒制”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