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拉木
摘要:在如今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多元化教學模式已经逐渐被重视起来,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受到了很多学生们的欢迎,对于提升教学有效性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多元化教学是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学习时不会感觉到枯燥无聊,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们从多种形式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推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元化教学;素质教育
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确陷入一种困境当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难以有效提升,这些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小学语文课堂的发展。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单一、传统,课堂氛围死板、呆滞,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也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多元化教学的方式,找到适合学生们学习的教学方法进行引进,打破小学语文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让学生们真正的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好的学习效率,让学生们爱上语文、高效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学有效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巧妙利用多媒体,加强学生知识理解
多元化教学需要教师们更好地利用手中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式的同时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有效的开展多元化教学,多媒体技术就是一项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和助力,它不仅仅可以减轻教师负担,而且有助于学生知识理解的加强,是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更好发展的最佳助力之一。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既可以创设情境、又可以搜集资料,是加强学生知识理解的绝佳方式之一。本人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就喜欢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掌握课文或者诗词中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例如本人在进行《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作者李白在诗中表达出的洒脱精神以及豪迈乐观态度,于是我将诗中描述的景象用视频和图片的方式配合相关的音乐来进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们看到孤帆一片、两岸青山以及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景象。在创设情境之后,学生们的思维和情绪深深地进入到了情境当中,被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深深的吸引,感受到了奔腾不息的江流和雄壮巍峨的天门山,更加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态度。这样的表现也证明了多媒体技术是丰富教学形式以及加强学生知识理解的有效助力,对于多元化教学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设计合作互动环节,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多元化的教学要打破传统语文课堂单一的教学模式,所以以往教师主导课堂的局面也要发生改变。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成为引导学生学习成长的引路人而不是控制者。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合作互动环节,让学生们在合作互动中掌握课堂,达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目的。
本人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就会设计一些合作互动环节,积极主动与学生们进行交流沟通,让学生们在合作交流中打开自己的思维,在互动交流中拉近师生关系,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本人在进行《守株待兔》这篇小古文教学时,我就首先将自己对于这篇古文的看法进行交流表达,然后让学生们合作探讨我的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展现,和大家一些讨论交流。在设计了这样的合作互动环节之后,课堂氛围逐渐变得欢乐、愉快起来。学生们也逐渐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合作学习能力、交流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也实现了多元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三、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是多元化教学的一种形式,可以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贯彻理解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人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就喜欢组织开展一些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将自己所学所知应用在实际中,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且实践活动可以打破固有课堂空间的限制,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本人就多次组织开展过实践活动,有一次带领学生们开展了“为什么读书?”的演讲活动,让学生们根据这一主题撰写演讲稿,在下一次的课堂中进行逐个演讲,并且评出最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在开展了这一实践活动之后,学生们不仅仅对于自己为什么读书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很好的激发。这样的教学表现就说明了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之一,更是多元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的有效形式,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更好发展。
总而言之,多元化教学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学生学习问题来进行针对性教学方式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方式改变,将多元化教学的效果真正的展现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
参考文献:
[1]祁海梅.略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元化评价[J].才智,2020(07):182.
[2]邵宇翔.对新时期小学语文多元化阅读教学的探究与反思[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