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运回
摘要: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而在当代的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重工具轻人文的现象,人文性并不能很好的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为达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文在新课改背景下,探讨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渗透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内涵;渗透策略
绪论
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工具学科,“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小学语文如何在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中挖掘出丰富的人文内涵,是摆在教师们眼前的难题。
一、挖掘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并与生活相结合
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非常注重入选课文的审美性和人文性,很多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可分为两种形式:显性的人文内涵与隐性的人文内涵。显性的人文内涵如三年级上册的《陶罐与铁罐》一课,利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将陶罐的谦虚与铁罐的傲慢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能很清晰地感受到不同人物之间的不同性格,对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塑造具有良好的影响。隐性的人文内涵通过人物趣事、自然风光、动物生灵等题材表现出来。如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通过描写小兴安岭的自然美景,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如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一课,展现了赵州桥的雄伟与美观,而且赞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这些人类艺术成就和建筑成就,都是对人类的讴歌,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其浓厚的人文内涵散发迷人的魅力,发挥其熏陶感染作用。
我们不仅要把握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还要挖掘和语文教学过程中相联系的学生生活经验中的人文内涵,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向社会生活,使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除了感受小女孩的痛苦遭遇与命运的同时,更要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对弱势群体的爱护,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如有一些同学有向贫困山区儿童捐款捐物、慰问孤寡老人的爱心奉献经验,教师就可以把握和挖掘学生生活的这类经验,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把人文內涵的爱心种子撒播在学生心灵深处。
二、发挥教师的人文作用并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心灵的启迪都尤为重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正体现的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多以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能更有效地让学生改进学习,取得更好的发展。小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及时给予正向、积极地评价,学生会得到激励,从而往好的方向继续努力。看到学生的不足,不要急着给予批评或漠视,要看到不足背后的“亮点”。例如:当一名不常举手发言的同学少有地举起了小手,而在回答问题时声音不够响亮或结结巴巴时,你可以鼓励他“别紧张,慢慢说,你的思路很清晰。”即使他回答得并不是很准确,你也可以表扬他“在课堂上勇敢发言,做得很棒!下次继续加油!”教师的鼓励可以给学生莫大的动力,让学生更自信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三、教师应有效优化课堂并创设人文环境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思考的现象。学生过分依赖外部的灌输,如教师的讲解、教辅书的翻译等,而不是自己动脑思考。在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优化课堂,创设一个让学生们自主探究,开放合作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知识、师生和谐交谈中进步。例如,教师在教学《燕子》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以下问题:(1)燕子是如何中天空中飞行的?(2)课文写了燕子几种情况的飞行?(3)你能描述一下“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的情形吗?(4)这一段你感受到燕子飞翔时怎样的特点?学生在充分讨论学习后,教师加以点拨,体现了开放式的交流学习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又可以在优化的课堂中渗透人文内涵,实现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四、在朗读中洋溢人文内涵
语文教学通常围绕一定的教学资料。如课程文本,而纳入语文教材文本的可看作是作者“精神的纯粹的痕迹”,[2]通过朗读让文本所抒发的感情溢出纸面,从而达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感情共鸣。
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之间的“牵线人”,在教学中,需紧扣情感纽带,发挥情感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前,首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白求恩大夫的事迹及齐会战斗的相关资料,了解当时的战争背景和白求恩的在华事迹,为学习课文定下了感情基调。在教学中,抛出两个任务,(1)找出描写战斗形势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2)找出白求恩做手术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通过分组读、男女读等方式体会白求恩大夫在战斗形式越来越紧急的情况下,依然镇定地给伤员做手术,让他们懂得白求恩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在接近尾声时,出示毛泽东等名人对白求恩的高度评价,在诵读中,感受白求恩大夫的优秀品质。在整节课,师生都沉浸在情感的沐浴之中,在感动的同时,渗透文本的人文内涵。
结语
综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内涵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方面,教师可通过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并于生活相结合、发挥教师的人文作用并给予学生人文关怀以及优化课堂并创设人文环境等方式,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
[2][日]丸山高司.伽达默尔——视野融合[M].刘文柱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