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旭
摘要:作业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强有力的补充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加强学生记忆力,是将所学知识转换为技能的环节,但过多的作业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导致学生睡眠时间,娱乐时间被过多占用,教育部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推进“双减”工作,为学生减轻课业负担,数学作为课业中重要的科目之一,如何在不影响学习进程的情况下减少学生课内外作业,同时不影响学生学习。成为了老师需要应对的主要问題。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业负担;数学作业
引言: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数学往往需要大量的题海练习才能保证成绩,从整体来讲,能否彻底解决小学数学“双减”的问题主要在于数学的整体创新。老师如何控制创新力度,发挥想象,在减少作业负担的情况下提出新的创意,减少不必要的学习作业,以新型方法学习数学知识,科学地推进“双减”政策达到真正为学生减负,让学生能够合理地安排业余时间,丰富业余生活,让童年充满幸福。
一、改变思路更新作业设计理念
南美洲一只蝴蝶煽动翅膀有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大陆形成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蝴蝶效应”理论,这个理论很常见,微小的事物往往可以导致一件大事的发生,学生在学习时也是这样的,在推行“双减”背景下,犹如蝴蝶扇动翅膀带来的反应一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能因为一个微小的区别影响学生后期的综合能力,导致学生成绩下降,无法和同期同学保持一致的学习进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创新设计的问题,既有办法的原因,也与老师的引导有直接关系。因此,在解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创新设计问题,既要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又要具有超前性,老师要做的首先是自我改变思路,才能保证学生能学习到最新的知识,例如:老师在教导“北师大版的三年级上册第二课观察物体”时,要清楚地了解学生该阶段的现状,学生在这个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量,具有了独立的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老师在课堂前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在家寻找物体进行观察,查看家中不同的物品,了解生活中的图形知识,让学生在课前已经对物体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提前了解使学生将课堂与生活联系到一起后,老师再在课堂上借助课本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学,利用学生课前所预习的知识,老师根据目前学生状态和预习情况,由老师主导整堂课程的中心教学,在保证课本知识不会偏差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结合预习情况自助探究课本知识,老师进行纠错,这样不但会提升课堂效率,还可以让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学习时可以积极反应老师的提问,加深课本记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课后也可以鼓励学生回家后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再次寻找自己遗漏的图形,对课堂知识再次巩固,让学生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将数学学习完成。
二、明确思路把握作业设计理念
“双减”政策的实施,不是一朝就可以完成的,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老师应该将“双减”放入学生整学期计划中,久攻必有果,“双减”只有坚持长期执行,方才能有所作为,“双减”是有层次和目的的,只有和学习目标保持一致,与课程标准同步,才能让学生适应每个阶段的作业,知识太浅学生会不重视,太深又无法带动学生积极性,最后导致学生压力虽然减轻了,但学习成绩也跟着下滑了,反倒是得不偿失。这一方面老师可以自行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章节的难易程度进行调节,做到不同阶段对应不同办法,不同学生进行专一处理。例如:在学生学习“北师大版的三年级上册第三课加与减和第四课乘与除”时,老师可以先鼓励学生先寻找生活中的加减法,在这里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多样化学习,不要局限在当前的章节,而是学会自行扩散。在此基础上,老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扩展提醒,如利用语言艺术提示学生生活中爸爸妈妈在使用加减法后发现数字不够用了或者数字太大在计算时太过繁琐,他们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是使用加减法花费大量时间计算还是寻找到其他算数代替,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加减法的同时也开始思考乘除法,使其留下印象。这样的方法也可以带入本学期的整体教学中,这就要求老师提前备课,能将整学期的数学知识相互结合,承前启后。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的学生作业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按照以往“题海”出成绩的办法完全无法达到“双减”的效果,只能使用新型的办法,帮助学生使用新办法积累知识,解决题型,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数学老师根据课本的实际情况的设置,将课本知识使用游戏、故事、技巧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最终实现学生在“双减”背景下提升数学成绩,达到减负不减成绩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孔繁晶.控量减负,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1(08):29-34.
[2]刘义标.基于儿童视角 创新数学作业——“学为中心”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创新设计例谈[J].数学教学通讯,2017(10):17-18+21.
[3]李春玲.探究“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创新设计[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