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江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增强,我国教育教学事业早已走向素质教育成熟化发展阶段,同时不断对当前教育教学体制进行改革与优化,在这一背景下,其要求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该学科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深受各个领域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现阶段,很多初中学校都在不断购入健身器材,为初中生创建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虽然当前学校及教师都在不断强化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但是由于学生对体育项目的不重视,也难以使学生有效地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并积极开展身体的锻炼。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厌倦的情绪,这样也会严重阻碍教师教学质量的增强。为此,初中体育教师应当为学生选择科学的教学手段,积极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开展体育学习与运动。
关键词:初中体育;学习兴趣;方法策略
对于初中体育课而言,很多内容其实都是备受学生喜爱的,因为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放松心情,缓解学习压力,但是由于部分初中学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学生往往会感觉体育课程十分枯燥,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单一落后,难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同样也难以将体育学科的重要价值与魅力展现出来。对于体育学科而言,其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值得每名教师及学生重点关注。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切实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放置在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上,兴趣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到积极性的作用。
一、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学生开展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对某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后,其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能力。对于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该时期学生自身身心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认知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基础,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深入化的理解。
初中体育学科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重要课程,只有切实增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才能更为有效地在课堂上展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而从根本上增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增强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便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积极参与其中。体育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具有一定的差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以有效规避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厌倦情绪。
二、创建体育兴趣小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想切实展现兴趣化教学的重要价值,首先便可以利用兴趣小组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属于自己的兴趣小组中尽可能地展现自我价值,但是由于体育教师往往难以全面了解班级内的每一名学生,同时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此体育教师在小组划分的过程中可以由班干部辅助兴趣小组的划分。同时,体育教师还可以求助于班主任,班主任以及班长等班级管理者往往对班级内学生各项特点掌握较为清晰全面,其往往知道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或者教师也可以将成立兴趣小组的计划告知学生,由学生自行结合自身兴趣挑选小组活动内容,这样划分出来的兴趣小组往往最适合与学生。在兴趣小组划分结束以后,教师也要留给学生随时更换小组的权利,这样能够更加符合现阶段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特点及需求,但要求学生只有一次更换的权利,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兴趣小组选择更为谨慎,使学生认真考虑哪一项活动才是自己最为喜爱的。
三、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对于初中生而言,每名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往往会忽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往往课堂教学工作以“一刀切”的形式展开,这也就导致了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发生。
例如,每名学生都有着其自身较为喜爱的体育项目,而教师往往却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固定的知识内容,而由于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叛逆”的时期,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其迫切的想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做选择。而学生的这些想法便是学生自身兴趣所在,为此,体育教师应当结合每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以及自身能力特点,带领学生参与到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当中,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简要而言,初中体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充满智慧且需要耗费较多精力的教育工作,增强教学实效性,为学生构建高效的初中體育课堂学习环境,一直以来都是广大体育教师的最终追求。在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便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体育教师应当切实分析当前初中体育教学现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进而优化初中体育教学模式,不断增强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为主要教育方向,在不断的实践中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初中体育教学效率及质量的增强。
参考文献:
[1]屈小辉.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J].中外交流,2018(6):195.
[2]朱永刚.对提高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法之浅谈[J].读与写,2018,15(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