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美花
摘要: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教师要使学生在把握词语的确切含义的基础上,加以揣摩比较。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多多联系生活经验,积累生活经验。
关键词:语感;文本互动;培养
一、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因而,阅读教学中就应充分利用读的策略,以读为主线,通过朗读、赛读、示范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音调的流畅,词义的内涵,表达的恰切,语法的运用,意境的优美,直到弦外之音都能够有所体会。
如读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由“画中游”想到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奇、秀、险的桂林山倒映在静、清、绿的漓江水中,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构成的这样一幅完美的画卷。学生读着读着,和作者产生共鸣,不由得赞叹桂林山水:游人游桂林,确实“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中。这样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体会到文中所蕴涵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揣摩品味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
1.品词析句
词语和句子是组成语言大厦的基础材料,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关键词句表达出来的。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升华。
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浪花翠绿翠绿的,一层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中的“赶”,可引导学生试着用“接”、“连”替换,发现“接”是指前一层浪花过去了,后一层浪花跟上来;“连”是前一层浪花和后一层浪花连在一起向前涌;“赶”是前一层浪花还没有过去,后一层就追上来,一起一伏节奏快,更显示出浪花的活跃和富有生命力,这样比较体味,学生对“赶”用在这里的含义和表现力就理解得比较深刻了,由此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
2.巧借想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联想和想象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语感也就具有了差异性的特点。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例如,《秋天的雨》以文中的形象因素为媒介,对艺术美进行思维再创造,闭目遐想文中所描绘的一个个意象图,把秋天众多的景物连接为一幕幕活动的镜头,在头脑中“放电影”,并乘上想像的小舟,在绚丽缤纷的美景中尽情遨游,充分领略秋天的特点,在美的感染中培养语感。
3.联系生活
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一定的言语总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出现,离开了生活体验,语感的培养是苍白的。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是真实的。让词语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应,产生心灵的顿悟,获得亲切的感受。
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准备”一词的理解,按传统的方法,学生通过字典:预先安排或筹划。对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这样的释义,即使死记硬背下来,也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一位教师这样引导:如果同学们去郊外野炊,会带一些什么东西?学生有的说带上锅、碗、筷;有的说带上一些菜、肉、蛋;还有的说带上一块地毯……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然后教师引导,适时提问:所有这些东西都是为搞好这次野炊做的——“准备”(学生齐声回答)。这位教师利用学生生活中有过“准备”的经历和体验,打通了词义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通道,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词语,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语感的保证——积累语言
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训练亦是如此。只有积累语言,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增强语感。
1.熟读成诵
诵读是对文章音韵美、形象美、内蕴美进行多层面整体性欣赏、品味的过程。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拥抱语言,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并从中理解感受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培养语感能力。背诵不仅是对原文的重现与记忆,同时也是学生自己独特感受的体现,自我潜能的释放。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小学生记忆力强,让学生“熟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的篇章,不断充实语言,达到一定量的积淀。课程标准对阅读本身有量的规定,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每日推荐一定数量的诗、词、优美篇章,让学生背诵。这样,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
2.广泛而多渠道的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要想对语言材料产生敏感的反应,就得有一定的言语经验。“要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但靠翻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言语材料的获得可从两方面入手:即书本的和生活的。从书本入手,可以看较多类型的言语材料,如小说、诗歌、散文、新闻等。应该鼓励提倡学生去看那些精品文、美文。朱光潜的《谈文学》中就说:“文学教育第一件要事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这没有捷径,唯一的办法是多多玩味第一流文艺杰作。”从生活入手,则应鼓励学生注意观察,体会生活中有特色的语言材料,注意多听广播、电视的播音、节目。
语感虽不易感知,不好培养,但语感能力渗透于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只要积极探寻语感培养的途径,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的语感就能获得不断的提高。语感教学一定要努力做到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的言语,以文本的言语点燃学生的心灵。语感是成就学生心灵和文本互动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03)
[2]《语文周报》2017(40)
[3]三育君,《语感的培养》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