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沂呈
摘要:中职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为社会输出现代化技术人才,是国家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中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方向也不断发生着改变,对人才的综合能力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基于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究“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有效策略。首先,教师要加强教育观念的转变,从教育意识层面就对学生的劳动教育重视起来,进而更好地指导现实教学。其次,教师可以构建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让劳动教育根植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最后,教师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中职;劳动教育;职业教育;路径
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学生的劳动意识比较薄弱,劳动能力有待提升。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建设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匠人精神,让学生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对中华民族优秀的劳动精神和文化进行传承,传统的劳动精神是现代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概念辨析
“劳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让学生养成劳动的良好习惯,获得一定的劳动知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劳动者产生敬意,学会珍惜劳动成果,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发展。“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教育活动,让学掌握一定的现代技术,为社会培养出专业技能人才,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二、“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路径
1、加强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的转型首先要加强师资的培养,积极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让教师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现实教学,促进教师向着现代化转型。教师对劳动教育重视起来,自然而然地就会在教学中体现出来,才能给学生做好表率作用,才能带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更好地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能力的提升。所以,加强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促进“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融合的重要前提。[1]
例如,在中职教育中,本校积极践行劳动教育的改革要求,加强对本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对本校的教师进行了系统的培训。让教师的教育观念进行转变,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劳动教育重视起来,并用先进的教育观念看待劳动教育,用现代教育精神指导劳动教育的开展,并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进行有机地结合,同时也提高教师自身的劳动素养,让教师给学生做好榜样作用,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还能让教师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劳动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所以,加強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促进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2、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
建立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可以让劳动教育更加规范化,成为职业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学生劳动学习的比重,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劳动意识的培养,同时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劳动能力的提升,真正促进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真正将劳动教育规范化。所以,教师构建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重要举措。[2]
例如,在中职教育中,本校构建了系统的课程体系,将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的教授进行充分结合,学生在学习劳动知识后,紧接着在实践中进行感悟和体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还专门配备了专职的劳动教育课教师,为劳动教育的开展做好的条件准备。同时每周都会安排劳动课程的教学时间,有效保障了劳动教育课程的时长。在系统的课程体系下,劳动教育得到了很好的规范,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充分融合。所以,教师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是促进“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共同开展的有效策略。
3、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重要的教育手段,教师要积极利用评价机制教育价值,促进教学的开展,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根据劳动教育情况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并对传统评价机制进行创新和改革,综合多种评方式、丰富评价主体等,更好地发挥评价机制的作用。所以,教师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3]
例如,在中职教育中,本校根据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了合理的评价标准、多样的评价方式的评价机制,比如,根据劳动课程内容、实践操作的不同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标准,教师还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取了分层的评价标准。还制定了班级班风评比以及个人操行评定的多种评价方式,将学生的劳动态度以及行动的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纳入考核范围,给教师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评价标准,更好地促进“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文从三个方面探究了中职教育中“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有效路径。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加强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现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同时,建构系统的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助力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举措。除此之外,教师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更好地促进“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
参考文献:
[1]刘萌. 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21(44):186-187.
[2]王海安. 中职学生劳动素质及劳动教育策略研究[J]. 职业.2021(16):69-71.
[3]周节. 论中等职业教育对劳动教育的理性诉求[J]. 现代商贸工业.2021(2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