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冬
摘要:为响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美术教育在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科内容与生活现实的有效结合。这样对美术的学习才会有意义,才能让美术艺术丰富学生的生活。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最为旺盛的时期,更要做好小学美术教学,让学生具备发现和表达生活中的美的能力。所以,小学美术教师要针对教学的生活化展开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本文就从小学美术教学的现存问题及小学美术的生活化教学两个主要方面展开相关讨论,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教学研究
小学美术的生活化教学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是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加入更多的生活化元素,用这些元素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小学生的理解,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最终取得的学习效果。广义的理解则是以生活为中心,将小学美术课程完全置于生活的语境中,学生本质上是在生活中学习美术,课堂只是这种学习的其中一种环境而已。这两种理解之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而如何做好前者并达到后者,则是需要所有小学美术教师都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美术教学现存问题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较强的技能和良好的艺术理解能力,教师的教学大致也就是在增强学生的上述素养。但综观当前的小学美术课堂,很多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做到上述几点。有的教师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美术课堂上充满了各种重复性较强的练习,枯燥无聊,学生不明白学习的目的,更感受不到美术艺术的魅力,反而充满了抵触和反感等负面情绪。还有的教师总是强调学生去“悟”,但学生又“悟”不到什么东西,认为自己不具备理解美术作品的能力,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出现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忽视了小学美术的生活化教学,也忽视了美术的本质。美术既然属于艺术,那么必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无论什么样的美术创作,在一般人看来多么“高深”,都离不开生活作为基石。因为美术作品不可能建立在连创作者都没有的经历与感受之上,必然可以找到生活的影子。教师无论强调教学的哪几个环节或者领域,只要没有建立起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在学生眼中都缺少意义,都是只会给他们带来负担的一种活动,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二、小学美术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1、激发生活兴趣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知道,生活化教学是取得小学美术优秀教学成果的必然途径。我们要将生活化教学的广义理解作为目标,首先就要激发出学生对生活的兴趣。虽然小学生充满好奇心,看起来对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充满热情,实际上他们并没有从整体上和更高的角度建立起对生活的热情与兴趣。而只有激发出学生对于生活的真正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使得生活在整体上以“美”的形象呈现在他们的面前,让教师的生活化教学能够更加顺畅,学生的美术艺术理解也更为透彻。
例如,在学习“四季的色彩”时,教师应该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当前的季节特点。一般情况下,本课的教学处于夏末秋初,季节带来的颜色主要体现在大自然中,应该是比较丰富的。比如有些花朵还在开放,树上的叶子还是绿色的,也有些植物开始慢慢泛黄。通过观察,丰富的颜色能够给学生带来愉悦的视觉感受,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随后再引导学生去回忆其他季节在颜色上的特点,进而让学生意识到每个季节都是美的,都有着颜色上的特点,学生在美术艺术角度对生活的兴趣由此得以逐渐建立起来。
2、创设生活情境
上文提到,生活化教学的狭义理解是广义理解得以实现的基础。而为了先达到狭义理解的程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创设出生活情境,让小学生明白自己当前对于美术知识的学习有着生活方面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应付差事”,而是能够切实提升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与认识。鉴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比较差,为了将小学生快速导入到生活情境中,教师要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要充分结合目前的教学内容、目标以及小学生的能力特点。
例如,学习“在快乐的节日里”,教师应该挑选一些小学生非常喜欢的节日作为突破口,组织学生自行创设生活情境,比如大家表演一下自己在节日里的一些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一些节日物品,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节日感悟,等等。然后教师再带领大家回顾这些情境中都有哪些美术元素,这些美术元素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美的感受。这样学生的美术鉴赏和创作兴趣就能被充分的激发出来,理解生活中的美术元素,并在高涨的情绪下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渗透生活资源
在上文的例子中,其实都体现了对生活资源的应用。比如节日情境的创设,学生为了创设情境而展开的生活回忆,其实就是生活资源的集中体现。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开创更多的生活资源应用途径,特别是要注意对实物资源的应用。因为小学生还处于更易受到直观事物影响的成长阶段,实物资源更容易引发小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能够打开生活情境的大门,而且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寻找和利用类似的生活资源,极大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这种自主性能够带来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多姿多彩的靠垫”时,教师就可以把多种形状和图案的靠垫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去观察和感受这些靠垫,激发学生对于了解和应用生活事物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展开相应的美术创作。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回家之后观察家里的各种相关物品,包括靠垫、靠枕、枕头等各种物品,看一看自己家里的这些事物都是何种风格,在美术方面有哪些特点。又如“自行车局部写生”,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发给一个不同类型的自行车模型,让各个小组认真观察,每个组员完成某个局部的写生,最后组织成为完整的自行车。
4、鼓励生活实践
美术知识的学习与其他学科一样,最后都要落实到应用中,要在生活中發挥作用,服务学生自己和广大人民群众,带给更多人以美的享受。所以,生活实践是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所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上文已经提到,小学生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喜欢动手操作,这些是他们展开生活美术实践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利用小学生的上述特点,满足小学生特殊的生活需求,鼓励他们的生活实践,促进小学生在美术领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此还要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请家长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空间和必要的帮助。
以剪纸的教学为例。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很难在如此有限的时间中完成各种自己喜欢的剪纸作品,有不少有趣的形象停留在他们的脑海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回去之后继续练习,进行剪纸实践,用自己的这些作品来美化家庭的环境。家长则要为学生提供帮助,比如剪纸的材料,或者为学生展示网络资源,让学生根据网上的内容来完成自己的作品,避免学生因为怎样都无法完成而降低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实践拍照,或者直接带到教室里来进行展览,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美术创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总之,生活是学习的宝库。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美丽的事物,学习很多与美有关的知识。在小学美术课堂展开生活化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之美,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美术教师应该通过将美术教育与生活有效结合,改变以往过于单一的教学方式,使美术教育更有意义。希望大家都能对此提起足够的重视,展开积极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让小学生都能在美育的熏陶下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胡慧玲.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探究[J]. 好日子, 201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