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旭瑜
摘要:对于小学教育而言,个性化教育理念是确保学生能够自由发展的前提,也是尊重学生自主意愿的最好体现。在这样一个追求素质教育的形势背景之下,学习和贯彻个性化教育理念就是对于这个时代最好的呼应。文章特此研究了个性化教育理念在小学教育中的实际价值,希望能够以此改善当前的小学教育现状,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理念;价值研究
很多小学教师其实并不热衷于开展教学改革工作,更不会主动去学习和寻找一些新兴的教育理念。对于他们而言,完成课程教学更像是在完成一份本职工作,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或者学生是否能够从中收获足够的成长和发展等等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这些教师可能在短时间内并不会表现出教学成果方面的落后,但是将时间跨度放大以后,就会明显看到这些教师和那些热衷于改革创新的教师之间的教学成绩差异。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一样的天性和特点,在他们身上一切标准和模板都显得不那么精准。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并且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和努力。所以,教师也不能苛求将学生培养成制式化的学习机器,而是要放任学生自由发展,只在关键的节点处给予学生一些方向上的指导。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去主动推动学生的这种个性化发展,为他们铺平自由发展的道路,引领他们找到自己的特长和天赋,使他们发挥出独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可塑性。如果学生在跑跳等方面展现出了特别的天赋时,教师就要去主动引导他们进行加强练习,从而发现他们在田径类运动上是否存在可以被挖掘的潜力;如果学生对于足球运动较为喜爱的话,那么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足球游戏或者足球比赛,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足球运动氛围,让学生体验足球运动的乐趣。
2、促进学生独立成长
在个性化教育理念的促使下,教师的教学工作会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自己尝试进行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过程,这就会推动学生的独立成长,使学生掌握到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個性化教育理念无论对于知识类学科而言还是对于艺术体育类学科而言,都能够起到促进学生能力成长的作用。尤其是在一些体育训练当中坚持个性化教育理念时,更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成果。在体育训练当中,很多训练内容都依赖于学生的自觉练习而非教师的监督指导。体育训练虽然在追求标准化和规范化,但是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体育锻炼的心得体会都难免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学生的思想和身体素质差别,所以根本无法避免。在如此情况下,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学生大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能力侧重点去自己选择训练的方式方法,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之下尝试和摸索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
3、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往往会对自己选择的道路更加认同,所以他们在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时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个性化教育理念就给学生创造了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的机会,所以也会促使学生更加自主主动地去进行学习。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内容大多都会有足够的探索价值,学生可以在对这些知识内容不断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而学生借由这样的兴趣化学习也会逐渐习惯自主学习的方式,此后学生再去学习其他知识时也就可以借鉴这样的个性化学习方法。另外,在个性化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虽然最初只是受到了兴趣的引导和启发,但是随着学习的过程不断深入,学生就有机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所在,从而爱上学习的过程。这样,学生就会在兴趣激发的动力衰减以后继续坚持学习,直至形成这样自主学习的习惯。
4、提升学生创造能力
个性化学习大多都会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这一点来自于个性化学习的无拘束性,也来自于个性化学习过程对于学生创造欲望的激发作用。个性化学习的过程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掌控权利,学生可以自己组合搭配学习的内容,也可以由此来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再去寻找答案。而这样的一个过程就与创新和创造的过程产生了契合性,学生在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时,心中也就会产生出一些对于知识的创造性利用方法,甚至是由此产生出创造的灵感和动力。就以足球游戏为例,规则严谨的足球游戏也可以在简化之后延伸出许多趣味游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一起使用足球来进行“击鼓传球”“足球抢圈”等趣味游戏,如果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想出了更好的游戏方式,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们进行试错尝试,把原本单一的足球游戏演变为妙趣横生的创意游戏。
结语
综上所述,个性化教育对于学生的能力成长、个性发展、学习意愿、创造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因此,个性化教育理念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就具备着重要的启发作用。通过学习个性化教育理念内容,教师可以改变一贯以来的错误认知,从而避免实施一些压抑学生天性的教育举措;更可以借助个性化教育的力量,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诉求来重塑自己的小学教育规划。
参考文献:
[1]谭景明.浅谈小学德育管理中的个性化教育[J].小学时代,2020(14):100-101.
[2]管秀坤.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以庄河市第二实验小学“个性化教育”实践为例[J].当代工人(C版),2020(06):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