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君
【摘 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对此,本文探析了积极心理学的提出,从积极心理学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这三方面对其价值进行阐释,以及提出可行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积极心理学在国外兴起与发展,国内不少学者也开始关注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实践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大学生的积极心理成为一种主导心理状态,这加强和改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积极心理学的提出,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为了治疗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研究人类问题的解决和补救。1998年,Seligman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他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是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幸福感。相比于传统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主要是要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促进人的更好发展。作为一种充满新鲜活力激情的理念,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及其实现,对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1.1 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往往认为难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且内容单一。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往往以德育问题为主,首先提出学生常出现的“道德问题”,再举例说明这一“道德问题”并探讨,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及方法,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讨论。运用这种教育模式的原因是理论者与实施者对道德教育工作目标有理解偏差,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消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这偏离了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这一重要目标。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人人都是教育者,都有积极成长的能力,这种理论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角度,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2 改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单纯地看成是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观念、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学生被看作是完成社会规范的产物,德育也只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工具,学生只能被动成为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接受者和继承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为可以帮助学生纠正思想问题,并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积极心理教育模式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成长的、发展的个体,不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教师不仅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发展中的学生,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还要善于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关注自身的健康成长。这种观点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可以影响学生,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受学生影响;学生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体,被动受教师的影响,同时也是主体,对教师加以影响。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既是有潜能的主体,又是待开发与认识的客体。因此,积极心理学改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的主观性与积极性,促进了二者的相互成长。
1.3 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传统教育模式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太单一,通常采取的途径与方法也无非是开设相关课程、进行道德宣传、举办道德讲座等。在传统主流心理学中,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比作动物与机器,精神分析心理学把人当作精神病人,认知心理学把人比喻为一种信息加工系统,这些对人性的认识与假设只能使主客体间的关系对立起来,只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趋于单一与贫乏[1]。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潜能无限,都具有多种需要,都重视自我发展,这种人性观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必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 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使学生愉快的学习,在学习中加强积极的情感和心态,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增强学生能力,完善品格,提升幸福感和满意度。对此,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 创造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和经验的获得都是通过一定的环境得以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
第一,构建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有利于培养师生的积极心理以及构建和谐校园,一方面,加大对校园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师生创造积极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促使师生工作学习身心愉悦;另一方面,要提高师生的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确保师生工作、学生、生活秩序的稳定,增添师生的幸福指数。第二,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校园人文环境的构建主要指校风、教风、班风等方面。首先,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教师要严格制定一套积极的班级规章制度,认真落实,来规范学生行为。同时,引导学生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其次,构建文明健康的宿舍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和谐健康的宿舍文化观念,提升宿舍文化的质量和品位。最后,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教师要借助具有教育性的校园网络,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2 借助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重视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处理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积极心理学时,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借助情感激励法,挖掘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教师要借助情感激励法,挖掘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首先,要注重以情育情,情理结合,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鼓舞和启迪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注重深入浅出,积极引导。教师可通过举办座谈会,或通过邮件、微信、电话等平台与学生探讨人生,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形成积极心理;最后,进行榜样的塑造和自我意识的培养。教师可以借助先进人物榜样的力量鼓舞学生,优化学生心理,强化学生行为[2]。第二,借助情景感悟法,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首先,要创设教育情境,触情生悟。教师可以将教师丰富的语言、优美的音乐、以及高科技融入教学内容的学习中,引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促进积极情绪,以情化人。创设情景后,要通过情景交融,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而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最后,要诱发积极情感,形成积极人格品质。通过开展辩论会、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学习乐趣,积极应对困难,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3]。
总之,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型的育人理念,以发展为导向,重视人的发展潜能和思想美德等积极方面,强调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客观世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开放、欣赏的眼光审视学生,优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周炎根,仲云香.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理论与改革,2010,01:104.
[2]万金店.试析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2:92-93.
[3]吴增强,马珍珍.积极心理学及其教育启示[J].心理探索,2008,06:30-31.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