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月英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试题充满兴趣时,能够激发学习的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试题,在数学试题中体现最新的教育理念。笔者在试卷的版面设计以及试卷内容上进行创新,编写人性化的导语,重视动手操作,精心“包装”试题,适度设计开放性试题,能够提高学生做题兴趣。
关键词:学习兴趣;试题设计;数学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心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数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一、编写人性化的导语,引起学生的做题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和负担过重的感觉。为此,笔者在设计试卷时把兴趣作为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做题。
如设计别致新颖、生动形象的卡通人物或有趣的漫画等,并配以一段勉励的话语。例如:
还可以是一段亲切对话,如:
在试卷的末尾写结束语,如:在益智宫游玩了一回,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自己评价一下(在相应的括号里打√)。
A. 很满意( ) B. 比较满意( )
C. 还需努力( )
还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如:
喜欢的题目有:
不喜欢的题目有:
估计自己能拿 分
虽然只是几句简单的话语或几幅简单的图案,却能引起学生做题的兴趣,激发他们考试的欲望。在这种宽松、和谐、愉悦的考试氛围中,不仅能让学生获取知识,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重视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
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在编制试题时,笔者将操作部分与笔试部分分离出来,分别进行测试,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在重视动手操作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如在二年级试卷中有这样一道操作性题目:“请小组合作,用卡纸剪出不同图形代表不同植物,在硬纸板上贴出你们设计的图案,计算总价钱,并用一句话写上自己的希望寄语,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附:用表示美人蕉,每棵2元,用 表示勒杜鹃,每枝5元,
用 表示鸡蛋花,每枝4元,用 表示苏铁,每棵3元)
学生发挥了想象,人人动手,利用绘出的图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图画,下面是学生设计的图案:
①
寄语:爱护花草,从小事做起。
合计:2×12=24(元) 3×5=15(元)
3×4=12(元) 3×3=9(元)
24+15+12+9=60(元)
②
寄语:我们希望世界永远美丽。
合计:2×4=8(元) 3×4=12(元)
4×4=16(元) 4×5=20(元)
8+12+16+20=56(元)
教师寄语:你们的想法太棒了!相信新会有了你们这批环保小卫士,天将会变得更蓝、地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新会因有你们而更美丽!
“动手做”是非常重要的儿童活动形式,也是国内外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笔者为学生创设了动手做的机会,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空间,这也是培养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做数学”的有效策略。又如一年级试题:“抓出一把豆子,估计一下大约有( )粒,再实际数一数,一共有( )粒。”该题不但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而且培养了学生有效地进行估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笔者组织学生交流想法,学生乐在其中。
三、精心“包装”试题,让数学试题回归生活
数学教育的目标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试卷上的内容也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精心“包装”试题,让数学试题回归生活。如三年级数学试卷上有这样几道题:
1. 设计相框
2. 配餐
3. 买水果
看到这样的试题,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让数学走进了生活,还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了数学,体会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四、适度设计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开放题的题目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空间,它的答案不唯一或解题策略多样化,适度设计开放性试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三年级下学期试题:在右边的方格图中,每一小格长1cm,请你以AB为对称轴自由选择格子涂色,使它构成一幅具有对称美的图案,完成这幅图案,你需要涂色( )平方厘米。
这样的试题,融阅读理解、图形面积计算、对称轴知识和图案设计于一体,不仅有趣味性、应用性、开放性,还培养了学生的美感和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