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华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沈阳市2016年成为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开始医疗与养老结合的探索。沈阳市2017年卫建委成立了医养结合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全系统医养结合工作,做法在全国领先。2017年5月,印发了《沈阳市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8年4月,由沈阳市安宁医院、沈阳市老年病医院等三级医院牵头,医养结合联盟成立了,积极吸引各级医养结合试点医院参加进来。沈阳市2019年初,卫健委成立了医养结合处,这是全国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唯一的。沈阳市医养城市建设结合国家政策,有一些创新和实践。
沈阳市医养城市建设的试点及成果包括:
在医院中办养老院,在医院中设立老人照护区,具体为对有需求的老年人在院中救急治疗、在院后照护康复。
1.将医院嵌入到养老院中
沈阳市医养结合试点机构已经有31个。已有2 503张床位,可提供5个层面专业的医养结合服务,包括高、中高、中、中低、低。
2.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设立的“医养结合床”
医疗机构里设立医养结合床位,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附加养老服务,对于失能、半失能高龄老人,同时具有就医功能和养老功能。
沈阳市开通老年人就医服务绿色通道的医疗机构有197个,开设老年病门诊或老年病科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72个。
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用,在社区和家庭拓展医疗卫生服务,管理的侧重点为老年人,对于社区和居家老年人,除了给予基本医疗服务(及时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等)外,拓展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沈阳市医养结合人才培训中心由沈阳市卫健委及沈阳医学院联合推动。启动了老年照护师培训工作,开展了安宁疗护专业培训。
安宁疗护试点机构,让生命终末期老年人安详舒适有尊严。为患者提供的服务包括,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在生命终末期帮助患者减轻痛苦,给予人文关怀等。
沈阳市卫健委2017年成立了医养结合办公室,该举措在全国领先。沈阳市卫健委2018年4月建立了医养结合联盟。沈阳市卫健委2019年初成立了医养结合处,这是全国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独有。
在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有沈阳市卫健委管辖的医养结合管理控制中心,并且设立了专家组,推出了《沈阳市医养结合试点机构医疗服务质量评估标准》,加快了医养结合床位标准化步伐。
中国沈阳医养结合法律事务中心在沈阳市卫健委的主持下成立,预防和警示法律风险,补充了行业内法律风险防范的不足,促进医养结合机构合规、合法稳健运行,积极进行法制宣传讲座。
2017年6月23日,居家智慧养老服务中心正式启动,该中心主办方为辽宁省老龄产业协会。沈阳市作为该中心项目的试点城市,努力打造新模式的智慧化养老服务,包括“互联网+养老”“居家+医疗”等。
在推进沈阳市医养城市建设过程中,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老年人群体细化,可以分为不同健康状况老年人,及不同居住状况的老年人,不同人群医养结合需求差异明显。比如从健康状况来看:生活能自理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急病和慢性病老人;头脑基本清晰和老年痴呆的老人。从居住和养老选择来区分: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又可以细分为独居、与配偶同住、与子女同住等情况。不同情况的老年人,医养结合需要,是可以具体细化的。这种个性化的医养结合供给缺口还很大。
虽然培养了一些人才,但是专业人才缺失、培训机构良莠不齐,这个领域的人才缺口,还是挺大的。
由沈阳市卫健委负责,成立专门机构,已经取得一定成果;老龄产业协会、市红十字会,又对包含医养结合的智慧养老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完善的医养结合,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协作,互相配合,系统协调。
从局部来看,成果很多,但是还需要完善各个相关部门及机构的协作及一体化。各个机构部门形成一体化,用大数据贯穿整个体系,部门之间互相通气,资源共享,才能更好的做好医养结合,进一步深化医养城市建设。
一是建立了服务片区、信息库和专业队伍。二是努力解决居家医养服务的难题,比如,将居家医养服务纳入长期护理保险范围。推广家庭病床制度,拓展医保报销范围,对老年人就医符合家庭病床条件的部分,不收床位费。
成都市八院,医养结合的起步较早,大概2015年至今,发展历程从早期单纯医疗职能的医院,演变为一体化的医养结合机构,包括“健康管理、养老、医疗、照护、临终关怀、培训”等。成都医疗服务模式为稳定的“医护康养”一体化的新型服务,包括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评估、专业的照护方案等。
根据国家的总体思路,针对沈阳市具体情况,借鉴国外及其他省市经验,提出沈阳市推进医养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沈阳市打造及推进医养城市建设,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改善。具体建议包括:
沈阳市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体系,进一步完善医养城市建设,由政府牵头,多方合作。形成养老机构、医院、社区、居家多模式的养老体系。包括:医院内设置专门科室、就医绿色通道等;养老机构设置专业的医疗室;社区有专门的诊所;居家有线上服务。在原有成功试点的基础上,逐渐推广成功经验。把各个相关部门协调统一起来,把各种养老方式协调统一起来,引入医疗元素,医养结合。构建一个完善的医养结合体系,推进医养城市建设。
沈阳市医养结合城市建设的推进,需要政府监管,完善规章制度及监管,定期检查考核,设立奖惩机制。对于优秀的机构,给予奖励和鼓励,包括颁发奖状,授予荣誉等。对于不合格不合规的机构给予警告或者处罚,限期整改。
沈阳市政府需要简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流程,简化创办手续,进一步开放养老市场。鼓励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养结合机构的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给予相应的免税或者税收优惠。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等企业参与到医养结合机构开发建设中来,制度规范监督及给予政策优惠。动员所有社会力量,共办医养结合事业。
规范医养结合方式后,老年人在医养结合机构就医部分,符合相应的规范后,可以逐步纳入医保范围,扩大医保的覆盖范围,更好地解决老人养老就医的费用报销问题。
医养结合机构完善发展,可以形成产业,形成产业链,互相配合,共同为医养结合服务,满足老年人养老及就医需求。政府办的医养结合结构,可以和社会办的医养结合机构,企业商业保险公司等建立的医养结合机构合作,政府监管规范,促动协作,形成产业链,不仅仅为老年人养老就医服务,也推动经济发展,发展养老产业。
进一步完善就医绿色通道,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老年群体服务要注重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给予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在看病窗口设置“老年人优先”标志或者设立专门的窗口。在原有成果基础上,多种方式进一步改善提高医院为老年人服务的能力。
随着沈阳市医养结合城市建设的推进,需要人才队伍的良性发展与之配套。包括在医学院校或者相关的本专科院校设立专门的护理专业(例如:医养照护与管理)或者课程,培养专业的为医养结合服务的人才。
鼓励一定的医生去医养服务机构兼职,或者利用闲暇时间有偿或者义务,为医养结合结构服务。
医院医养结合,养老院医养结合,社区及居家老人的医养结合,可以做数据采集及一定程度的数据共享,建立大数据。除了120报案外,可以为老年人的突发状况,设立专门的报案电话及联系方式,为居家紧急状况的老人提供急救通道。居家紧急呼叫及救援,除了120外,还可以就近匹配相应的医护人员上门服务。让大数据共享及智慧养老,覆盖整个医养结合系统。尤其对于独居及生活不能自理老人、失智老人,大数据应该及时采集和更新,及时关注和帮忙。
中日友好医院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建立起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平台。该平台的服务范围包括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康复指导、远程教育等。该平台很好的把医养结合机构与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数据互认、协同服务相结合。沈阳市也可以申请加入这个平台,更好地推进医养城市建设。
可以提供围绕家庭社区的,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圈,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结合医养结合远程服务平台,社区办医养结合机构等。
把老年人作为重点人群,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争取慢病有管理、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方便小病处理、大病及时转诊。失能、重病、高龄的老年人,可以开展有针对性地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包括家庭医生或者专员上门巡诊、建立家庭病床、做家庭护理等。
借助智慧养老服务系统。根据居家养老发展需求,辽宁省老龄产业协会打造了“智慧居家养老信息服务系统”。系统主要包括四大服务方式(紧急救援、医疗服务、生活帮助、主动关怀),充分整合社会服务资源,打造虚拟养老院模式,构建一站式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对于居家养老老年人,推广便捷智慧养老服务。比如:以智能手表这样的可穿戴设备为例,其功能就包括定位、求助、监测和报警。通过智能手表的GPS定位技术等,帮助了解老年人情况,紧急医疗救援报警等。
鼓励社区小诊所的建立发展完善,鼓励有资质的医生坐诊社区诊所。或者退休医生办小诊所等多种模式。
针对老年人群的具体细分,对于一些高龄、病残、失智老人,在利用现有医疗服务资源基础上,创新老年康复中心、老年病医院、护理院等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机构。
完善医院“养老日托”模式,为医养结合提供解决方案,把养老、休闲、娱乐、文化、医疗、健身等功能融合。更好地满足不同老年人多样化的医养结合方案。2021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包括健全市场机制,破除发展障碍,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沈阳市也可以根据自身医院的条件,进行整合,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该项目中来。把医养结合,融入到养老产业中去,形成一体化的高质量多功能的服务系统。
沈阳市在医养结合试点中,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但是,如何由点到面,根据老年人区域分布差别的特点有重点的,逐步推进,推进医养结合城市建设。比如安宁疗护的试点,成果挺多挺好,可以普及,在家、社区、养老机构、医院,不同程度方式的,提供安宁疗护。对于其他较好的试点经验,也应该逐步推广。另外,沈阳推进医养城市建设的经验成果,也可以为其他城市及地区提供相关经验。
图1 沈阳市推进医养结合城市建设系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