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霞
摘要:课程思政是指要通过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始终的一种教育理念。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实施与发展
引言
深入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创新工作,离不开高校的顶层设计与其他部门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必须坚持校党委的领导作用,党委负有办学治校的直接责任,应认真落实党中央与教育部关于课程思政的政策文件指示,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在把方向、管大局方面进行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
1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对教育教学的质量要求逐渐提高,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高等院校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仅经历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还面临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转型。在新时代,高校面临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核心任务,必须具有“大思政”格局,在为谁培养人上下功夫。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必须进行全方位改革创新,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全方位育人,进行“课程思政”实践。高校所有教师都要承担起育人职责,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认知,在学习的同时学会做人,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促进学生精神层面的富足发展。进而促进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在服务社会中获得自我满足和发展。
2高校课程思政的现状
2.1少数任课教师德育教育观念落后
自“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后,党中央、教育部和各级高校都开始大力推行“课程思政”理念。由于在高等教育中,“课程思政”并非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途径,加之高校课程教学计划中安排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因此有老师认为自身课程的作用主要在于传授高等学校学生专业知识而非政治思想,这充分体现出高校中不少学科任课教师德育意识不强、思政教育意识片面的问题。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还是自然社会科学类课程,其内容往往会与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有所偏离。
2.2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有待提升
依托教师和教学团队进行具体的课程思政资源、内容、方法和教学环节设计,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和质量保障依托,这对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及其与相关的学科素养之间的融合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高校教师在职前培养阶段的学习和实践中,多以学科知识、科研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为重心,因此其课程思政素养相较于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素养而言略显单薄,甚至出现将课程思政建设视为对专业课教学的“冲击”等个别极端现象,为依托高校教师队伍及其现有总体素养水平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埋下了隐患。并且目前多数高校教师在入校考核和入职培养学习阶段,较少涉及课程思政建设相关内容,有关考核、培训的制度安排缺乏系统性,导致教师上岗及在岗学习阶段的课程思政素养提升水平有限。
2.3育德能力不强
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主体,他们的育德能力强弱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好坏。但转型发展高校有些教师的育德能力不强。一是很多专业教师都是技能型教师,他们擅长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讲授,具体告诉学生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擅长做思想工作、做人的工作。二是很多专业教师没有对专业课的相关背景、历史渊源、人文精神等做深入的研究,不能从自己所讲授的课程中提炼出思政元素,或者提炼不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思政元素,思政元素不精练,没有达到德育的最佳效果。三是有些专业教师缺乏把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相统一的能力。他们不能在课堂中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知识的讲解中,达到最优的“课程思政”的效果。
3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具体路径
3.1理解学生心境,做好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是育人教学活动,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学生进入高校后,不同年級的学生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和困惑,同一时期也会面临多重问题和困惑,所以教师必须努力去了解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感知他们的所思所想,在充分了解他们的基础上,在协调解决他们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疏解他们的情绪,引领他们的行为,引导他们的价值理念。具体来说,高校应建立健全心理疏通机制。组建“大”心理疏通工作队伍,把思政课教师及辅导员纳入专制队伍,把专业课教师及教辅人员纳入兼职队伍。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进行持续跟踪和关注,并进行有效、及时的干预和引导,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和心态,并对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和心态的源头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尽力加以解决,从而做到以生为本,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思想认识问题,发挥“课程思政”的拓展性作用。
3.2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综合能力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和实践主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导者和承担者,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激发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活力、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减少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阻力,是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立足点。在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鼓励支持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等知名学者领衔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教师育人工作室”“教学名师工作室”等教师教学共同体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不断丰富育人平台,加强对青年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邀请学校党政领导、学术名师、行业专家,以及“道德模范”“大国工匠”、勋章获得者等先进人物深度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与教育教学实践,促使他们进讲堂、讲大课。通过名家名师名课引领,推动高校教师自觉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践行育人新理念。
3.3加强理论培训学习,拥有高超的育德能力
教师拥有高超的育德能力,是“课程思政”关键要素。首先,学校和院系应加强专业教师育德能力的培养,利用各种形式的培训、邀请校内外专家做“课程思政”专题讲座,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研究与讨论,开设“课程思政工作室”等平台,创建“课程思政”网上专题栏目等形式,提升专业教师的育德能力。高校还可以将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师资力量整合,组建学科交叉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究与探讨。还可以聘请校外专家担任“课程思政”特聘教师,来校作报告传授先进经验。其次,专业教师要深入研究自己的课程性质、特点深挖、提炼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可以通过向思政教师、兄弟院校专业教师学习,挖掘德育元素。将德育元素运用到专业课程中,这是“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专业教师多学、学看、拓宽学科视野,创新科学方法,选择最佳时机,自然而然地将德育元素融入专业课堂。
结束语
伴随着时代发展,高等教育在充分发挥其“智育”功能的同时也需要承担起“德育”的作用,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专业课课堂开始引入思政教育,但在当下起步阶段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给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同时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所做的尝试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尽管目前“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但相信随着大家意识层面的不断转变,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内容以“课程思政”的形式走入专业课堂,进入高等学校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葛磊,王菲菲,宋志强,罗晓,刘万里,张玲菲.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探究[J].就业与保障,2021(07):159-160.
[2]陈晨.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6):75-76.
[3]蔡如军.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现代教育科学,2021(01):60-64+71.
[4]翁贤锋.浅析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原则和策略[J].改革与开放,2020(22):97-100.
[5]陈斌.高校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与推进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20(Z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