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辉,马哲,彭蕊,霍洪亮,王国柱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一科,陕西 咸阳 710000
骨肉瘤属于一种常见的成骨性肿瘤,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患者预后较差,研究显示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就已出现较难控制的肺部转移。目前尚未完全清楚骨肉瘤的发病机制,主要认为与环境、遗传等因素相关,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发现缺氧及血管生成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肿瘤细胞增殖过程中可造成周围组织缺氧,进而促进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的表达,升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促进局部肿瘤血管的生成,在肿瘤细胞增殖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骨肉瘤的治疗以化疗为主,化疗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但也会对正常细胞产生杀灭作用,导致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利用中药的多靶点治疗效应,在改善患者机体微环境、减少化疗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复方斑蝥胶囊是一种由多种中药按照比例制成的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目前研究显示,其联合常规化疗方案能提高结肠癌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及临床控制率,且能够提高结肠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也具有积极意义。目前较少关于复方斑蝥胶囊在骨肉瘤患者中的报道,缺乏足量文献加以证实,但部分研究显示,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中药在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及缓解不良反应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在常规化疗基础上增加复方斑蝥胶囊,探讨其对骨肉瘤患者免疫功能及HIF-1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骨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经典型骨肉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的诊断标准;②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骨肉瘤;③无化疗禁忌证;④依从性良好,配合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②继发性骨肿瘤或转移性骨肿瘤;③伴有胸骨、脊柱及非骨组织转移;④生存期﹤1年;⑤合并精神疾病;⑥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61例骨肉瘤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1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8~50岁,平均(23.6±2.5)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1.3±0.4)年;病理分型:纤维母细胞型9例,软骨母细胞型10例,骨母细胞型11例;Enneking分期:Ⅱ级17例,Ⅲ级13例。研究组中,男22例,女9例;年龄19~52岁,平均(23.8±2.3)岁;病程4个月~2年,平均(1.5±0.3)年;病理分型:纤维母细胞型8例,软骨母细胞型11例,骨母细胞型12例;Enneking分期:Ⅱ级19例,Ⅲ级1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型及Enneking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静脉滴注10 g/m氨甲蝶呤,第1天;静脉滴注3 g/m异环磷酰胺,第1~5天;静脉滴注120 mg/m顺铂,第1天;静脉滴注30 mg/m多柔比星,第1~3天。实施保肢手术的患者,术前化疗2~4个周期,术后化疗12~18个周期;实施截肢手术的患者,不给予术前化疗,术后化疗12~18个周期。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化疗周期及间期给予复方斑蝥胶囊治疗,剂量:每次0.75 g,每天2次,连续4个月。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采用流式细胞仪及配套试剂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IF-1水平,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低速离心机进行离心,采集上清液置于-80℃环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HIF-1水平。③比较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记录血小板降低、白细胞降低、周围神经毒性、恶心呕吐、转氨酶升高的发生情况。
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RECIST)1.1版进行疗效评定,完全缓解(CR):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肿瘤最长直径缩小≥30%;疾病稳定(SD):肿瘤最长直径缩小﹤30%,或增大≤20%;疾病进展(PD):肿瘤最长直径增大﹥20%或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CR+PR)例数/总例数×100%。
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32%(28/31),高于对照组的6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5.088,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治疗前,两组患者 CD3、CD4、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D3、CD4、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HIF-1水平分别为(1.62±0.33)ng/ml、(1.58±0.26)ng/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HIF-1水平为(1.95±0.31)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1±0.1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87,P﹤0.01)。
两组患者血小板降低、白细胞降低、转氨酶升高、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n(%)]
骨肉瘤作为一种常见的骨肿瘤,多项研究证实其预后较差,随着目前化疗及截肢手术的进展,骨肉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提高近60%。骨肉瘤好发于人体长管状骨的干骺端,多数患者为单发病灶,临床症状不典型,具有极强的隐匿性。由于骨肉瘤恶性程度高,且起病隐匿,随着病情的进展,病灶可转移至肺部,危及患者生命。目前主要采用手术及化疗治疗骨肿瘤,术前化疗能缩小患者病灶,而术后化疗可降低患者疾病复发风险。相关研究证实,在肿瘤的形成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功能起着关键作用,T淋巴细胞是机体发挥细胞免疫的主体,其又分为调节性T淋巴细胞及效应性T淋巴细胞,二者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发挥抑制及促进肿瘤细胞产生的效应。研究显示,与肿瘤相关的T淋巴细胞能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机制,在促进细胞癌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成熟的T淋巴细胞表面存在多种蛋白分子,其中CD3分子几乎在所有T淋巴细胞表面呈阳性表达,而CD8及CD4分子只在特定T淋巴细胞亚群表面表达,由此可将T淋巴细胞分为CD8T细胞及CD4T细胞两种,前者可发挥抑制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作用,后者能协调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应答,进而发挥抗肿瘤效应。故多数学者认为,CD4T细胞与CD8T细胞的比例处于动态平衡中,可通过检测其比值来评估机体免疫功能。
复方斑蝥胶囊由斑蝥、黄芪、女贞子、人参、山茱萸、半枝莲、三棱、莪术、熊胆粉、刺五加、甘草11味中药经现代药学工艺制成,其中斑蝥味辛性热,具有散结消癥、攻毒蚀疮的作用;黄芪、人参、女贞子扶正固本;半枝莲、莪术、三棱、熊胆粉消肿散结;刺五加补中益精;山茱萸补气益肾,涩精固脱;甘草调和诸药。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D3、CD4、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HIF-1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联合使用复方斑蝥胶囊能提高骨肉瘤患者免疫功能及治疗总有效率,调节患者机体HIF-1水平。分析后认为,斑蝥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FAS蛋白表达,通过多种途径诱导骨肉瘤细胞的凋亡。颜道宇研究显示,去甲斑蝥素能够抑制荷瘤裸鼠体内肿瘤细胞的增殖,同时可调节小鼠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2等细胞因子水平,发挥清除肿瘤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黄芪中的主要成分为黄芪多糖、黄芪皂苷、黄酮类似物等,其中黄芪多糖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及抗应激的作用。人参中含有的人参皂苷Rg3能够抑制荷瘤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蛋白及mRNA的表达,降低肿瘤释放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进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刺五加中含有的刺五加皂苷可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合成过程,进而抑制其有丝分裂,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刺五加皂苷、黄芪皂苷及人参皂苷具有增强机体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功能的作用,可增强上述细胞的杀伤功能,发挥免疫调节功能,增强个体免疫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周围神经毒性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联合使用斑蝥胶囊能降低骨肉瘤患者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分析后认为,复方斑蝥胶囊中含有如黄芪皂苷、人参皂苷、刺五加皂苷等多种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的成分,此外还含有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成分,增强了治疗效果,改善人体抵抗力进而改善患者机体情况,故研究组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常规化疗联合复方斑蝥胶囊能提高骨肉瘤患者的治疗效果,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指标及HIF-1水平,降低治疗期间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