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乙磊
(新乡卢氏骨科医院骨科,河南新乡 456250)
骨质疏松属于全身骨代谢障碍疾病,属于随着人口老龄化后的高发性问题。由于骨组织显微结构逐渐退化和受损,组织中的骨基质与骨矿成分等不断流失,致使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质变薄,导致骨折危险度升高[1]。传统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疗,如局部止痛、卧床休息等,但长期卧床会使骨量进一步流失,且在骨折愈合后残存的后凸畸形还可导致持续性腰背部慢性疼痛,导致患者的预后并不理想。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具有微创效果好、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2-3]。骨囊袋填充椎体成形术(PVP)作为一种新型的骨水泥注射技术,其是由相互交错的高分子材料编织成的网带状结构,有利于减少骨水泥渗漏,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为了研究两者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差异,本文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对其进行分组探讨,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 年8 月至2019 年11 月在新乡卢氏骨科医院治疗的98 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年龄61~88 岁,平均(74.03±5.79)岁;病程1~12 d,平均(7.34±2.01)d;骨折部位:T10~T1225 例,L1~L524 例。观察组年龄64~82 岁,平均(73.56±5.91)岁;病程1~14 d,平均(7.84±2.36)d;骨折部位:T10~T1223 例,L1~L526 例。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诊断确认,可直观看到椎弓根受损、椎体变扁或楔形变;②无手术禁忌症;③患者知情并同意参加本研究,且有基本的沟通能力。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异常;②严重感染性疾病;③肝、肾、肺等脏器疾病;④肿瘤或因肿瘤所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⑤心功能不全;⑥局部骨髓炎。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两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1 对照组 行PKP 手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采用局部麻醉,将身体中线与手术床中线对齐,使腹部悬空,胸腰背部处于适当伸拉位,体位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手术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穿刺。术前通过C 型臂X 射线机透视确定并标记体表伤椎椎弓根。常规消毒铺巾,铺上无菌巾后,在C 型臂X 射线机透视引导下,正位矢状面与外上方椎弓根形成约15°夹角,确定穿刺进针点,经皮穿刺。正位针尖刺入椎体、显示针尖刺入椎弓根1/2 处时,继续侧位进针,穿刺针达椎体前1/3时,确定穿刺针位置良好,拔出椎体钻,置入工作套管,使其前端到达距椎体后缘皮质前2~3 mm,经套管将钻头推进,尖端抵达椎体前缘3~4 mm 处停止。接着在透视下扩张球囊,使囊内压力逐步升高,当伤椎复位基本满意时,停止扩张,位置良好后撤出球囊。用注入器低下注入甲基丙烯酸甲脂(PMMA)骨水泥至椎体内,待骨水泥凝固前分离套管数醛,最后拔针缝合切口。
1.2.2 观察组 采用骨囊袋填充手术治疗:从麻醉到穿刺的手术步骤与PKP 一致。穿刺后更换工作套管,建立工作通道,置入精细钻并旋转,在侧位X 射线显示位置良好后,撤出骨钻置入骨囊袋,灌注聚PMMA 骨水泥,通过透视观察骨水泥填充至骨填充囊袋中逐渐膨胀到满意后,骨水泥从骨填充囊袋边缘渗出,进入骨小梁间隙,正常渗入量约2.4~4.0 mL。观察注入量合适后停止灌注,引入推杆,向骨填充网袋内注入输送装置内骨水泥,待骨水泥凝后撤出穿刺套管和输送装置,缝合包扎伤口。
1.3.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①疼痛完全消失,不影响正常生活为完全缓解;②偶尔有轻微疼痛、无需服用止痛药物、生活基本不受影响为部分缓解;③时有疼痛感、需服用止痛药物、部分生活可自理为轻微缓解;④疼痛感无任何改善、服用止痛药不能完全止痛为无效。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例×100%。
1.3.2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 d、术后1 个月及术后6 个月腰部活动进行评估,包括疼痛、站立、坐位、步行、提物、睡眠、性生活、生活自理、社会生活、旅游等10 项。采用0~6 级评分法,分数越低说明患者腰椎功能越好[5]。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术后6 个月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81,P=0.209)。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情况 [n=49,n(%)]
两组术前、术后7 d、术后1 个月及术后6 个月O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ODI 评分比较 (n=49,,分)
表2 两组手术前后ODI 评分比较 (n=49,,分)
骨质疏松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由于原发性骨质疏松导致骨质量、密度下降与骨强度降低,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轻微外伤后造成的骨折。正常人的椎体是由纵横交错的小梁骨形成,当有外力作用时,应力在椎体内从脊柱到椎体终板,以小梁骨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如应力超过小梁骨的承受强度,便会损坏椎体结构,使其失去稳定性,导致局部的组织损坏进一步发展,最终造成椎体骨折[6-7]。
PKP 是从传统的PVP 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微创手术。相比传统的PVP 而言,具有以下优点:①具有强有效的止痛作用,相关文献报道,其疼痛缓解率高达70%~95%,还可防止骨折椎体塌陷、压缩[8]。对骨折及纠正脊柱后凸畸形效果均优于PVP,这是目前多数药物均达不到的镇痛效果。②可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据相关文献报道,PKP 的骨水泥渗漏率约为10%,相对PVP减少了约20%发生率[9]。如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的骨水泥扩散到椎旁组织,会使椎部发生水肿,导致椎管内神经孔渗漏与硬膜外渗漏,容易引起脊髓神经受压症状,严重者还有发生肺动脉栓塞的危险。③PKP 还可通过置入特制的工具在椎体内使其恢复椎体原来高度,维持脊柱的生理弧度,保持脊柱正常序列,改善后凸畸形,对患者预后起到积极的改善作用。骨囊袋中填充物质为PMMA 骨水泥,生物相容性好,能够与骨组织紧密结合,使骨组织更牢固,且对骨细胞的生长无抑制作用。骨囊袋填充是一种既能迅速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又可防止骨水泥外漏的新技术。骨囊袋是一种网袋状结构,由高分子材料编织成,可直接通过灌注黏稠的骨水泥达到膨胀目的,从而较好地控制骨水泥的分布,允许少量骨水泥渗进网层外与骨组织融合,固定骨囊袋的形状,有效防止骨水泥渗漏到锥体外,杜绝因骨水泥渗漏发生而造成下肢瘫痪等不良结局[10]。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与术前、术后7 d、术后1 个月及术后6 个月ODI 评分比较无差异,两组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与功能恢复,说明骨囊袋填充与PKP 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较稳定,均可通过缓解疼痛、恢复伤椎高度、防止骨水泥渗漏达到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的目的,促进患者功能障碍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骨囊袋填充与PKP 相比,两者疗效相当,均可有效促进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