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技力量的快速发展使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教学理念、网络资源与各学科学段的实际教学进行了深度融合,电化教育也应运而生,走入教师的教育视野中。实现深度的、多角度的、积极有效的电化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也对教师传统的教学思路、教学理念产生了冲击和影响。新时代教师要看到社会前进步伐对现代教育体系提出的新要求、设定的新目标,要积极地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电化教育,并利用科研和教学创新力量,实现电化教育在现代化教育模式下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电化教育;中学教育;现代教育体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36-0086-03
引 言
中学阶段的教育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实现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复习与延伸,又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为后续学习更复杂、更抽象的知识奠定基础。在此阶段开展电化教育,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选择丰富的教学内容,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必经途径和必要手段。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各学科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一方面需要认识到电化教育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要结合电化教育的特点探索合理的应用策略,创新教学方法。
一、电化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意义
(一)满足时代发展对现代教育的要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学教育也不能停滞不前。学校教育应时刻关注社会、家庭、个体的教育需求,尽量满足各方面需求,让学生了解到当前时代的发展特征,明确自己的学习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对照现阶段自我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积极利用电化教育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形式,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内容、方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资源主要来自学校、教材或自身经验;教学方法多为口传心授、直观演示或板书讲解,受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而应用电化教育,教师可以从多渠道获取多方面资源,如社会渠道、家庭渠道等。网络资源可以突破地域、语言、文化等的限制,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教材之内,而变得更立体。同时,教学方法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如教师可以借助交互一体机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游戏或动画开展视频类竞技学习活动,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
(三)重点解决教学难题,提高学习效率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教学阶段的不同重点和难点。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只是反复地讲解该难点部分和解题思路,再让学生进行习题训练,但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决定了其在普适化的教育方法面前会收获不同的学习成果。他们投入其中的学习热情也不相同,从学习结果中获得的学习自信也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电化教育形式,可以针对某一教学难题进行重点突破,如在课前,可以用微课视频引出下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有学习准备和知识准备。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简单练习,能找到自己的学习困惑,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式学习,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二、中学电化教育的现代化创新教育途径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点
中学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点,并将电化教育应用到教学中,充分发挥中学教学的优势,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教师应先理清教育思路和教学理念,了解学情,从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任务、解决学习难题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
以英语学科为例,中学英语单词相较小学英语而言学习难度增加,同一单词又有名词、动词等多个词性,而同一单词在不同词性下有不同的使用规则和固定搭配。因此,学生记忆起来常会比较困难,从而加重了他们的畏难心理。教师可利用电化教育中的电子流程表或动态思维导图等,让学生从记忆词根开始,逐渐补充不同的单词,给出新的单词含义。教师还可以将拼写相似的两个单词放在一起,让学生从构成、含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有效区分,或者用可视化资源呈现出来,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选择和学情相适应的具体开展方式
教師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相适应的电化教育,这就体现了电化教育的适度性原则。在中学一年级阶段,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使用电化教育手段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其只关注电化教育的形式或电子资源本身,忽略了对知识内容的学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可以在三年级阶段适当加长电化教育的应用时间或扩大应用范围,让学生在感觉到学习压力或学习困难时,既能发散思维,又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更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明确网络媒介或信息化手段的具体应用方式,积极地应用于自我学习与自我管理中[2]。
在中学一年级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使用生活趣味现象作为课堂导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开展具体活动,让学生想一想刚才视频中的内容可否用物理实验的形式进行展现,让学生在摸索思考中多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再播放微课视频,以帮助学生解决具体的难题。教师分段把握教学关键点,呈现电子教育资源,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其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在适度的紧张感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重视方法和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师在教学中将电化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还要重点突出应用方法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要以问题为主要牵引模式,拓展学生的学科思维,让学生能够借助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掌握不同的学习技巧,而不是简单地用辅助电化手段呈现教学内容。
比如,许多学生在学习立体几何知识时,脑海中无法形成相应的图像,对教师所讲的空间、平面直线等内容的了解和掌握也不够透彻。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楼宇建筑。当学生给出平面图形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通过定点定位的方式展示立体图形;学生描述后,再反思自己的立体图形展现思维流程,思考自己在定点定位时的突破方向或解题技巧,从而顺利引出有关立体空间图形的知识,找到新思路,突破重难点。
(四)激发学生参与电化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将电化学习与传统学习结合在一起,势必会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导致部分学生会表现出不自信或兴趣不高的状态。因此,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电化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能够运用新知识、新方法实现自己的成长。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特点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年龄特点、心理特质出发进行引导。
例如,中学地理知识涉及热带高压、暖流寒流、晨昏线等较为抽象的内容。虽然气候与气象围绕学生的成长而无处不在,但是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就可以用动态的、直观的展示形式,使看不见的东西看得见,摸不着的东西摸得到。比如,教师可以给暖流、寒流的行进路线标上不同的颜色,当寒流离自己越近时颜色越深,再制成动画形式,让学生可以感受到寒流的移动,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情境
环境既是电化教学的辅助资源和教学形式之一,又可以变成一种教学力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训练思维,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教师在创设电化教育的环境氛围和教学情境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难点,使环境与学习相适应,不过度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不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语文古诗词学习中,由于古人的创作手法、写作理念、思想感情多呈现写意的特点,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较为有限,学习起来会感觉有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音乐、PPT图片或景观视频等媒介,使意象画面变成具象画面,让学生在看到优美的景色、聆听到悦耳的声音时,在脑海中想象作者作诗时的情境,使自己与作者达成情感上的共鸣,充分发挥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六)发挥传统教育模式和电化教育的不同优势
传统的教育手段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与把握,融合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也可以实现不同语言技巧作用下的直观陈述;电化教育形式则可以利用图像、文字、声音处理方面的优势,补充教师不能完全表述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时更直观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将两种教育手段融合在一起,实现优势互补和取长补短,如一边播放PPT,一边进行讲解;或先对学生进行视频引导,让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问题,课上再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学习视频巩固知识。
在学习物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开展小组实验活动,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看与自己预期的实验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则反思原因,看能否找到突破的办法;如果实验成功了,教师可让学生总结实验经验,并针对学生已经提交的实验结果进行相应的讲解和评析,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科学实验视频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到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七)合理开发设计校本电化教材
电化教育虽然是一种高效的辅助教学手段,但其应用的水平、方法和技巧决定了实际教学的效果。所以,学校应针对不同的教学需求合理开发校本电化教材。一方面,教材要突出对教师电化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另一方面,教材要将电化教育与中学的计算机教育、信息化教育融合在一起,以帮助教师丰富教学的形式、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电化教育的積极作用。
结 语
在中学阶段开展现代化教育的讨论、实践、研究、反思、创新是适应现代教育宗旨和目标的必要手段。电化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增强学科教学的效果,还可以让教师、学生感受到电化教育的魅力和作用,重新审视“网络”的价值。在实际开展电化教育时,教师应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教学观点、教学想法进行创新,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融合教育的力量,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赵宝珍.谈中小学电化教育的现代化创新[J].文理导航,2021(10):82-83.
[2]马云涛.浅谈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与中学电化教育的整合创新[J].教学研究,2019(23):198.
作者简介:钟玮(1979.4-),男,福建武平人,中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