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诗雨,韦永政,张永超,赵兰风,曾婧纯,陈思宇,林国华△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3.广州市天河区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 510655)
张家维教授(1937—2017年),为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从医执教逾50载,擅长运用各种特色针法针术治疗疑难病症。其中,张老对顽固性面瘫的治疗有独特经验,擅用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针对顽固性面瘫总结出“张氏三级埋线法”,临证疗效明显。笔者有幸跟师学习,颇有体悟,现总结其经验,以饕同道。
顽固性面瘫,又称为难治性面瘫,是指排除中枢性疾病、肿瘤和外伤等因素引起的面神经损害而出现的特发性面瘫,病程达2个月以上,经治疗后仍未完全康复者。其临床主要症状有面肌瘫痪、蹙额皱眉受限、闭眼不全、鳄鱼泪综合征、鼻唇沟变浅和口角歪斜等。此病病程迁延,治疗时间长,恢复难度大,且影响患者面容和生活质量,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颇为棘手[1]。
面瘫,在中医范畴中属“口僻”。《灵枢·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病多因机体正气不足,面部脉络空虚,外邪乘虚而入,使足阳明、手太阳经筋挛急,导致经络痹阻,气血不能上荣经筋而弛缓不收,则见口角歪斜、目闭不全等,如《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载:“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张老认为,顽固性面瘫迁延难愈,邪气稽留,日久入深,耗损气血,气血循行不畅,日久为瘀;津液滞留不行,停留为痰;痰瘀互结,闭阻经络,经筋失养,发为顽疾,正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言:“虚邪偏客于半身,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病性多属虚实夹杂,可谓“因虚致瘀”,故治疗当以祛邪扶正为根本原则,当以祛瘀通络生新为主,辅以补气养血扶正。张老在传统针灸理论的基础上,中西互参,结合穴位埋线,推陈出新,针对不同分级的顽固性面瘫,分级论治,分别运用面部“三线九点埋线法”“三角针埋线法”“结扎埋线法”,配合常规穴位埋线,疏通局部经络,祛瘀生新,健脾益气,标本兼治,从而气血充盛,经络通畅,经筋得养,则诸症自除。
早期张老多根据自身临证经验评定患者面瘫症状轻重,继而为患者选择不同的穴位埋线术式。多年来,张老关注国内周围性面瘫治疗动态,发现结合现代西医诊断标准,在临床上穴位埋线术式的选择,进行适当量化分级评估,更利于将穴位埋线推广到顽固性面瘫的治疗中。因此,张老参考House-Brackmann标准[2](以下简称HB分级),见表1,首先对顽固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进行分级评定,以量化患者面瘫症状的轻重。根据分级情况,选择不同的埋线术式:对于Ⅱ级、Ⅲ级患者,选用“三线九点埋线法”;Ⅳ级患者,选用“三角针埋线法”;Ⅴ级、Ⅵ级患者,选用“结扎埋线法”。
表1 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定标准
分级埋线法中包含了多种埋线手法,充分体现了新老穴位埋线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为了增加患者依从性,临床上愈加追求治疗舒适体验,当下穴位埋线法多选注射针头配合外科手术缝线,减轻疼痛,也避免使用羊肠线带来的感染、局部液化风险。然而,顽固性面瘫患者因面部肌肉瘫痪,出现肌肉僵硬、弹性下降和局部循环差的情况,普通的注射针头埋线法未能达到足够的治疗刺激量,继而延长病程、增加无效治疗,拖延患者病情恢复。三角针植线、穴位结扎埋植应用较粗的三角手术缝针,具有更强烈的粗针透穴、刺络放血、肌肉物理牵拉和线体消化刺激效应。
2.1.1 定位 三竖线:患侧瞳孔直下取1线,为“阳明1线”;目外眦直下1线,为“少阳线”;耳前直下1线,为“阳明2线”。三横线:以患侧鼻翼外缘上点(约四白穴水平处)、水沟穴和地仓穴为定点,向后引沿面颊走行的水平线。以上三竖线及三横线相交,即得9个埋线穴点,并编号:“阳明1线”自上至下为1、2、3号点,“少阳线”自上至下为4、5、6号点,“阳明2线”自上至下为7、8、9号点,因此该穴位组合名为“张氏三线九点”[3]。示意图见图1。
图1 “张氏三线九点”穴组示意图
2.1.2 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面部做好穴位定点并常规消毒后,将2 cm长的3-0号可吸收性外科缝线[4]置入7号一次性注射针头约1.5 cm,右手持针,与皮肤表面呈30 °角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刺入,深度约2~3 cm,待患者觉针下胀感明显时,即可退针,将线体埋在穴内。阳明1线及少阳线上的6个穴点向耳部方向透刺,阳明2线上的3个穴点向鼻部方向透刺。
2.2.1 定位 在“张氏三线九点”组穴的基础上,选取“阳明1线”及“阳明2线”上的1与7号、2与8号、3与9号共6个穴点分别作为埋线操作的进针及出针点。
2.2.2 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面部做好穴位定点,常规消毒铺巾后,以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对6个穴点进行局部麻醉。采用型号为▲1/2 11×24三角针,将长约30 cm的3-0号可吸收性外科缝线一端穿进三角针尾部,另一端用止血钳夹住。左手捏起1~7号两穴点之间的皮肤及肌肉,右手以持针器夹住三角针在1号穴点刺入皮下,穿过面部深层肌肉,从7号穴点穿出。用直剪紧贴1、7号穴点皮肤,将线体剪断,松开左手,按揉局部,使局部产生酸胀感,则线体完全纳入肌肉中。在2~8号及3~9号穴点进行上述操作后,以95%酒精浸泡的纱块外敷术口并无菌包扎3~5 d。
2.3.1 定位 主取颧髎、地仓和颊车3点,作为结扎埋线三角形的3个顶点[5]。
2.3.2 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面部做好穴位定点,常规消毒铺巾后,以盐酸利多卡因对穴位进行局部麻醉。用手术尖刀在颧髎穴表皮作一长约0.3~0.5 cm的纵行切口,用弯止血钳插入切口,摇摆止血钳进行钝性分离及轻柔按摩,以局部产生酸胀感为度。采用型号为▲1/2 13×34三角针,将长约60 cm的3-0号可吸收性外科缝线一端穿进三角针尾部,另一端用止血钳夹住。左手捏起颧髎与地仓两穴之间的皮肤及肌肉,右手以持针器夹住三角针从颧髎穴切口处入针,穿过面部深处肌肉,直至从地仓穴穿出。左手捏起地仓与颊车两穴之间的皮肤及肌肉,将三角针从地仓穴出口刺入,经过面部深处肌肉,直至从颊车穴穿出。左手捏起颊车与颧髎两穴之间的皮肤及肌肉,将三角针从颊车穴出口刺入,经过面部深处肌肉,直至从颧髎穴切口穿出。提拉线体两端,使埋置在面部的线体向颧髎穴收紧聚拢。将线体两端一起打结后,减掉多余线体,用止血钳将线结埋入切口中,此时三穴皮肤局部会形成“酒窝”。用镊子进行切口对皮后,以95%酒精浸泡的纱块外敷术口并无菌包扎5~7 d。
张老治疗顽固性面瘫主要采用分级埋线法,还辅以配穴进行常规穴位埋线。近端颞额组配穴:上攒竹(即攒竹上1寸)、阳白、上丝竹空(即丝竹空上1寸)、上太阳(即太阳上1寸)、太阳和下太阳(即太阳下1寸),并加远端肢体组配穴:中脘、建里、章门、脾俞、胃俞、足三里、丰隆和飞扬。
操作:皮肤常规消毒后,将2 cm长的3-0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置入7号注射针头,快速破皮后,缓慢进针后出针。上攒竹透攒竹、阳白透鱼腰、上丝竹空透丝竹空,入针时针头与皮肤呈15 °角;上太阳、太阳和下太阳,于太阳穴直刺,并以该穴为中点,上、下太阳穴作齐刺,呈入针时针头与皮肤呈30 °角进针。余穴位埋线同常规操作。
一般每30 d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再次评定HB分级,拟行下一疗程方案。期间需根据患者面部线体吸收情况调整治疗间隔周期,若未完全吸收,可适当延长治疗周期至45 d。
《灵枢·经筋》载:“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明代楼英《医学纲目·口眼斜》曰:“《黄帝内经》治口眼喎斜,多属足阳明经筋病。盖足阳明筋结颊上”。因此,张老认为顽固性面瘫病位主要在足阳明之筋。根据三阳经皆分布于头面,足阳明经筋在头面部与手太阳经筋相交,在经守经,在筋守筋,因此,“三线九点”及局部配穴多用阳明经及部分太阳、少阳经穴,寓涵循经取穴、局部取穴之义[6],可疏通局部经络、通行气血,进而濡养经筋,促进面肌康复。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言:“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因此张老认为顽固性面瘫久病入络,痼疾必瘀,风痰瘀杂而为病,痰瘀阻络,气血不行,经筋失养,不通则瘫,不荣则瘫。故此病之难,在于瘀血不去,新血难生,因此张老临证治疗该病非常重视从瘀论治,重视刺络散瘀[7],即采用面部“三级埋线法”较针刺等其他治疗手段刺激强、创口大和出血多;且提出在埋线及出针过程中不需疾按针孔以止血,反而选择顺创口方向揉压以促进瘀血排出,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局部组织代谢,从而祛瘀生新,濡养筋脉肌肉,恢复面部功能,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宛陈则除之”所云。
在《灵枢·终始》“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理论指导下,张老灵活巧妙地运用穴位埋线,尤其是“三级埋线法”治疗顽固性面瘫。通过线体在组织中的消化分解与缓慢吸收,增强及延长疗效。穴位埋线是传统针灸与现代医学理论的结合,融普通针刺、粗针透穴和刺络放血于一体,具有机械刺激、生物刺激和免疫刺激的多重作用。研究表明,穴位埋线、穴位结扎埋线等法均能有效治疗顽固性面瘫[8]。
顽固性面瘫从HB分级Ⅰ~Ⅵ级,病位由浅入深,病情由轻至重,恢复难度逐步增加。故张老所总结的“三级埋线法”,刺激亦由浅入深、由轻到重,针对病情亦由轻入重,循序渐进。
“三线九点埋线法”乃张老总结多年临证经验所创,操作器具选用7号注射针头,操作过程不需进行局部麻醉,其疼痛刺激及出血量较少,适合HB面神经功能Ⅱ、Ⅲ级患者。“三角针埋线法”是“三线九点埋线法”的延伸,操作器械改为三角针,埋线起止点均在阳明经上,植于肌肉中的线体量也较前增加,出血量与刺激量也相应增加。从西医解剖角度来看,埋线部位由上唇提肌横跨颧小肌至颧大肌,线体于肌肉中被缓慢消化吸收,对该肌肉群起长效、持久的刺激,同时具有一定的提拉面部肌肉的作用,该术式适合HB面神经功能Ⅳ级患者。“结扎埋线法”选择颧髎、地仓和颊车为埋线的3个顶点,该组穴形成三角形,分别属于少阳经及阳明经,同时分属于颧大肌及笑肌,该术式通过在颧髎穴上结扎前稍用力提拉线体两端,下关、颊车向上聚拢,产生斜向提拉力来牵动患侧面肌的活动,使面肌向上收缩,而面肌力量逐渐增强。该法的机械刺激、生物刺激及出血量为“三级埋线法”中之最,除粗针透穴、一针多穴和刺络放血的作用外,同时利用物理牵拉作用使肌肉收缩,促进肌肉功能恢复,适合病程较长或病情严重者,因此适合HB面神经功能Ⅴ、Ⅵ级患者。
《黄帝内经》言:“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致其理,无过其度,深浅不得,反为大贼”。顽固性面瘫为疾病后期,迁延不愈,病邪入里,邪留颊筋,病位较深,张老认为,针刺当深而久留之,故多治以埋线透刺,可一线贯多经、通多穴,以加强经气感传,而充分发挥多经、多穴的综合效果,如上攒竹透攒竹、阳白透鱼腰、上丝竹空透丝竹空,上太阳、太阳、下太阳以及“三级埋线”等。《灵枢·官针》言:“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以太阳穴为中点,上下各取一穴,除粗针透穴之义,并行齐刺之法,用以治疗病气深入之疾。
张老主张远近配穴,即病灶局部取穴多依病症为主,远端配穴多以病因为主。在局部配穴上,重用三阳经经穴,对于额纹消失或变浅者,予上攒竹、阳白和上丝竹空3穴,属手足少阳经及足太阳经,可疏通局部少阳及太阳经气,促进气血运行,加强对额肌、皱眉肌、降眉肌和降眉间肌刺激,具有促现额纹、抬眉的作用;对于闭眼不全者,选上太阳、太阳和下太阳3穴,均属少阳经穴位,除疏通局部气血外,同时加强对颞肌的刺激。在远端配穴上,《灵枢·经筋》载:“太阳为目上冈,阳明为目下冈”,张老喜用足太阳经之络穴飞扬、足阳明经之络穴丰隆;脾胃乃先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临证可选章门配脾俞、中脘配胃俞交替使用,具有俞募相配之意[9],也常交替使用建里、足三里等,共奏补气血、养筋脉、祛沉疾之功。
张老尤为注重人文关怀。注重与患者充分沟通与交流,表示充分关心;或为患者讲述成功治愈案例,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以增加其信心;术前详细查体,细致评估,对病情变化进行正性评价,注重埋线术式的选择;术中操作认真细致,全程与患者聊家常、讲笑话,缓解患者紧张和压力。
张老除了为患者积极治疗外,还特别注重术后护理。顽固性面瘫患者因面部肌肉瘫痪日久,多见面部肌肉僵硬、弹性下降,同时面部肌肉较薄,因此术后叮嘱患者保持术区相对干燥与清洁,术后24 h复诊,每天清洁术口、换药,观察患者术口肿胀情况,排除感染,同时缓解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紧绷等不适感[10]。此外,张老还提出,术后2~3 d不吃发物、不吃热食、不用力咀嚼、不能洗脸、不可用力张嘴以及夸张表情的“五不”原则,以减少对术区的物理刺激,利于局部炎性水肿吸收,降低局部炎症性反应。张老完成约2 000例“三级埋线术”中,仅有两例因嗜食发物或线体吸收不良,出现感染,余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无一例有瘢痕残留。因此只要护理得当,“三级埋线术”基本无副反应及后遗症。
张某某,女,58岁,因“口角向右侧歪斜2月余”来诊。首诊症见:左侧眼睑闭合不全,露出眼裂约3 mm,左侧额纹及鼻唇沟消失,口角向右侧歪斜,鼓腮漏气,味觉及听力未见明显异常。面神经功能为HB Ⅴ级。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患者年老体虚,面瘫日久,气虚而不能生血、行血,而见血脉不荣,瘀血停滞,不能濡养面部筋脉,四诊合参,此案本虚标实,中医诊断:口僻(气虚络损);西医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结扎埋线法”。配穴:颞额组穴,中脘、建里、足三里和飞扬。45 d为一疗程。二诊:左侧眼睑闭合完全,左侧额纹及鼻唇沟明显加深,龇牙时口角稍向右歪斜,未见鼓腮漏气等不适。面神经功能评定为HB Ⅲ级,予“三线九点埋线法”。配穴:颞额组穴,关元、丰隆。三诊:左侧眼睑闭合完全,双侧额纹及鼻唇沟基本对称,龇牙时未见口角歪斜,面神经功能为HBⅠ级,达临床痊愈标准。
黄某,女,32岁,因“口角向左侧歪斜3月余”来诊。首诊症见:右侧眼睑闭合不完全,露出眼裂月1 mm,右侧额纹及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左侧歪斜,仍见鼓腮漏气。面神经功能为HB Ⅳ级。舌淡胖苔白腻,脉沉滑。患者为年轻女性,平素脾胃功能较差,脾胃乃后天之本,主气血生化,气血难生则不能濡养面部筋脉,四诊合参,此案本虚标实,中医诊断:口僻(脾胃虚弱);西医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三角针埋线法”。配穴:颞额组穴,中脘、建里、脾俞和丰隆。30 d为一疗程。二诊:右侧眼睑闭合完全,双侧额纹基本对称,右侧鼻唇沟加深,龇牙时口角稍向右歪斜,余无不适,舌淡胖,齿痕较首诊变浅,苔白,脉滑。面神经功能评定为HB Ⅱ级,予“三线九点埋线法”。配穴:颞额组穴,足三里、中脘。30 d为一疗程。三诊:双侧鼻唇沟基本对称,龇牙时未见口角歪斜,面神经功能为HBⅠ级,达临床痊愈标准。
面瘫发病早期多因风邪袭络,而发面部筋肉瘫痪,以实证为主。随着病程迁延,因年老体虚或正气损耗,不能驱邪外出,致使表邪入里,形成本虚标实之证。气为血之母,正气不足,则精血无以生,筋脉失之濡养;气为血之帅,气行不畅,则精血不得运,瘀血停滞筋脉。张家维教授巧用分级埋线术,立足于祛瘀生新理论角度治疗该病,在治疗中发现,埋线操作时出血更甚者疗效更佳。同时,结合西医评定规则,使临床应用该分级埋线法更具直观性、可操作性。
顽固性面瘫治疗棘手,张老认为该病气虚为本,风痰瘀杂而为病,应去宛陈莝,辅以补气扶正,气血乃生,以穴位埋线为主要治疗手段,具有攻补兼施的特点。治疗前对患者充分做好解释工作,对患者做好心理疏导,能减少疼痛及出血给患者带来的负面情绪。张老治疗顽固性面瘫主取三阳经经穴,尤为重用阳明经;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灵活变通,采用“三级埋线”特色针法,选择合适的埋线术式,因此适用于大部分顽固性面瘫患者,并不拘泥于辨证分型;配合粗细不一的埋线针具,以达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刺激,并配合常规埋线,深纳而久留之;并注重身心同调及术后护理,对改善面瘫患者症状、降低感染及液化风险、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三级埋线法”虽以面神经功能评定规则为临床应用指导标准,然操作者可根据临床实际灵活变通,切勿拘泥,张家维教授总结该治疗经验,旨在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综合化的治疗方案,以期为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提供新思路、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