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超,牛占冀,吴卓然
(1.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贸易系,河北 石家庄 050081;2.河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政策法规处,河北 石家庄 050051;3.杜伊斯堡埃森大学 经济学院,德国 杜伊斯堡 45127)
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协同育人”的政策支持,提出深化职教改革的政策举措[1],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以加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高职院校和企业通力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迎来了发展机遇,但同时也会有一定挑战。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较快,产教融合也在有序推进。教育部2020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高职院校数量占高等教育一半以上[2]。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院校扩招100万[3];同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提出高职院校要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4];5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也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产教融合,提升校企合作水平[5];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6]。高职院校要抓住政策机遇,力争高质量培养契合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产和生活方式,即将迎来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职院校要遵循开放办学的基本思路,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政策支持,高职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当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计、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等层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要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还要在优化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等层面持续发力,多维度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应对发展进程中的诸多挑战[7],走出一条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改革之路。
在国家政策指引下,高职院校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以创新发展为动力,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之路。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明确要求建设高水平、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支撑[8]。高职教育要从办学理念、培养方式、教师队伍建设和激励机制等层面着手,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优化办学理念,围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要制定出特色人才培养标准,不断完善合作模式、运行机制,将传统教育理念与新时代的教育思想有机结合,以创新思维、改革思路,积极面向市场抓改革,努力构建有融合力、生命力的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企业目标和院校目标之间的差异性对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度推进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职院校要树立大局意识,多从企业角度考虑,与企业多层面紧密合作,努力实现双赢,这样才能调动企业的合作积极性。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出资建立实训室,对企业进行投资,鼓励学校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科技研发,结合实习实训教学给企业创造效益。随着产教融合的逐步深入,校企双方共同受益,既培养了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又满足了企业人才需求问题,有助于企业改革的深层次推进。
高职院校要致力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应区域发展特色和水平的能工巧匠,促进经济高水平发展。
1.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有企业行业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以适应企业人才需求,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聘请由企业专家、成功校友等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共同探讨,制定契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深化校企深度合作,创新产教融合模式,让企业深度参与教学过程,吸纳企业专家参与设计实训项目和教学科研开发,积极申报国家级及省市级重点教改研究项目。从培养人才的顶层设计着手,对校企双方的人才培养方案逐步细化,如课程体系、教学方法、顶岗实习等每一个环节,并积极为区域龙头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9]。
2.将技能大赛融入课程体系
技能大赛在一定意义上能促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结合,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体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职业院校要将举办或参与技能大赛的相关要求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主动承办各级别的技能大赛并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涉及行业协会及教育科研部门,多数时候有行业龙头企业的参与,覆盖面广,专业性强,要聘请全国行业企业的相关专家为大赛的举办给予专业性指导,并对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院校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比赛项目与相关企业联合研究设置,选用企业真实操作环境。利用技能大赛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引入职业技能鉴定点,将相关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推动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融合,这样就能够以技能大赛为纽带,与企业共舞,将技能竞赛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竞赛成果转化,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体化深入发展,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引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向。
3.将行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探索整合企业标准为教学标准,介入行业服务与标准制定,尝试“1+X”证书与职业教育相结合[4]。融合“1+X”证书制度,将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转化为人才认证标准,链接“专业”与“职业”的通道,切实将技能标准与教学标准相融合。实质性推进书证融通、育训结合,多渠道开展订单培养,积极探索教改新举措。对接区域行业龙头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力争做到学生考取证书,即可进入企业工作。这样既培养了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又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从而达到校企深度融合,双赢共享的效果[4]。
4.将教学科研项目与企业生产项目有机融合
校企深度融合,把产业、行业、企业与专业对接。努力将教学科研项目转化为企业的生产项目,为企业专业生产与创新做好人才对接培养。及时更新设备和系统,融合应用新技术,开展专业培训,助力项目开发。教材开发也要与时俱进,吸纳企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参与教材规划和编写,这样才能进一步推进行业、企业与专业相衔接,让教育教学紧密跟进企业发展。
为增强校企合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创新改革,促进校企合作在广度、深度与精度上的持续延展。高职院校应抓住改革机遇,优化传统合作方式,运用灵活的方式方法,与企业深度合作。
1.成立职业教育集团
成立职业教育集团,以院校已有的品牌专业技术为纽带,通过技术输出,与行业企业结成产教合作联盟。吸纳企业进行核心技术的培养,校企共建培训基地。如2020年9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健康职业教育产教协同育人联盟成立,该组织成立后致力于推动成渝地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推动健康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发展,成为支撑成渝地区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健康川渝、健康中国作出贡献。这是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协同方面的又一力举,更是在资源上的互补与共享[10]。
2.共商共建共享
发挥高职院校专业与地域优势,响应企业培训与服务需求。力争与国际品牌公司合作共建,邀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来,与高职院校相关人员一起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平台培养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2019年5月,合肥市政府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为”)在合肥市政务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合作成立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华为加大与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内的在皖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更多高质量合作成果落地[11]。
3.“一带一路”走出去
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合作,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一是接收订单培养,为涉外企业培养人才,一对一培训,学校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生产实践融合,对学生进行高标准培养,让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企业的生产需要;二是借助项目合作派出教师到国外的企业参加培训,从事相关工作;三是接收外籍学生来学校学习交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专业人才。中国职业教育的模式输出很受国际社会相关领域的欢迎,这种与国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值得深入探索。
高职教育致力于向用人单位输送既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又全面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高技能人才。为了确保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融合,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与企业“无缝对接”,要从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入手,打造一支既具有丰富的理论专业知识,又具备实操能力,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动脑”与“动手”相结合,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和资格认定制度
为切实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高职院校实际,出台完善、独立的“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让符合条件的教师持证上岗,为职业院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2.完善制度措施,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源库
完善相关制度措施,最大限度地激发“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可以促使“双师型”教师积极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专项实践操作的指导。鼓励企业高素质技能水平人才到高职院校兼职,实现真正意义的“双师”,并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双师型”教师资源库。
3.完善培养体系,提高实践能力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建设,有计划、分批次地开展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利用行业优质资源,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定期派遣教师到基地进行实践锻炼。同时开展实践性教学、科研竞赛,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此外,招聘行业企业的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建议利用绿色通道吸纳有企业经验的高技能人才,以提高教师队伍的岗位实践能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12]。
目前,政府大力支持高职教育发展,在产教融合的国家战略层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部分地区在政策支持和参与层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地方政府应积极推动产教融合,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发展。
1.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和实施方案
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需要国家在制度设计和改革层面出台具体的举措,给予法规方面的支持与保障;同时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社会资本投入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地方政府应将产教融合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联系起来,将高职院校、企业及行业协会等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对参与产教融合的行业企业给予一些权益和制度上的保障,比如在投资和税收上的一些优惠政策等[12]。
2.建立产教融合长效机制
为更好促进产教深度融合,需要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要形成常态化“共商、共建、共享、共赢”机制,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3]。
3.合作搭建融合平台
相关职能部门应作为产教融合的桥梁,搭建以行业、企业、院校、协会等为主体的产教联盟,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的顺利发展。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
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三方协同,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保障校企深度合作运行,发展世界一流的高职教育,为企业培养更多契合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真正实现“三位一体”即国家有发展、院校有技术、企业有人才的共赢目标。